APP下载

武周苏瑜墓志铭考述

2017-09-14赵旭阳

考古与文物 2017年6期
关键词:绛州旧唐书武功

赵旭阳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0年9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武功县南仁乡(现并入普集镇)宣村东北砖厂发掘了唐始州司马苏瑜墓,于甬道中出土一盒墓志。志盖为青石质,方形盝顶,边长64、厚6.2、刹面宽9.5厘米,顶面阴刻篆书“大周故苏君墓志之铭”3行,行3字,刹面饰蔓草、宝相花,四侧素面。墓志为白石,色白泛黄,方形,四侧纹饰蔓草、宝相花。边长63.5、厚14.5,石面有方形界格。志文楷书,33行,满行33字,共1024字。墓志录文见简报[1],墓志考释如下:

一、志主苏瑜的先祖

志文云“锡土温墟”、“六印交驰”,可知志主是以春秋周天子司寇苏忿生及战国纵横家苏秦为先祖,以扶风武功为籍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载:“苏姓出自己姓。颛顼裔孙吴回为重黎,生陆终。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苏,其地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世居河内,后徙武功杜陵。至汉代郡太守建,徙扶风平陵,封平陵侯。”[2]此述中“后徙武功杜陵”、“徙扶风平陵”俱误。其中杜陵之误源于《史记》、《汉书》。《汉书·李广苏建传》云:“苏建,杜陵人也。以校尉从大将军青击匈奴,封平陵侯。以将军筑朔方。后以卫尉为游击将军,从大将军出朔方。后一岁,以右将军再从大将军出定襄,亡翕侯,失军当斩,赎为庶人。其后为代郡太守,卒官。”[3]传文中所述的杜陵为杜县之讹(杜为秦置县,其治地在今西安市西南山门口附近)。而苏建所封的平陵侯所在依据《汉书》记载是在武当县(汉县,属南阳郡,其治地在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北),并不是汉昭帝的陵邑平陵。笔者对此曾有相关的考证[4],此不赘述。

然《元和姓纂》卷三载,唐代苏氏共有武功、襄阳、蓝田、赵郡、武昌冀州、洛阳以及河南诸系。其河南苏氏条:“《后魏官氏志》,拔略氏改为苏氏。后魏恒州刺史苏强,孙武安,袁州刺史,生顺、孝慈。顺,周眉州刺史,朝彤公;生沙罗,隋昂州刺史。沙罗生康,唐右武卫将军、襄城男。康生守忠、守俭。守忠,驾部郎中。孝慈,隋兵部尚书、平公;生会昌,比部郎中。”[5]将苏瑜一族归入河南苏氏,可知苏瑜一族本源于代北,其以武功为籍贯,纯属冒认。这种现象在唐代并仅见。岑仲勉云:“此宋以后郡望统一之渐也。”但一些唐人对此并不认同。刘知几《史通》内篇·邑里第十九云:“且自世重高门,人轻寒族,竟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若仲远之寻郑玄,先云汝南应劭;文举之对曹操,自谓鲁国孔融是也。爰及近古,其言多伪。至于碑颂所勒,茅土定名,虚引他邦,冒为己邑。若乃称袁则饰之陈郡,言杜则加之京邑,姓卯金者咸曰彭城,氏禾女者皆云钜鹿。” 苏瑜一族为河南苏氏,而非武功苏氏,但从另一方面看,这又是北朝以来民族融合的反映。

志文云“曾祖罗,随大将军、利州总管、资邛二州刺史、益州总管府长史、通秦郡开国公”。“罗”,《姓纂》作“沙罗”。《隋书·苏孝慈传附兄子沙罗》载:“沙罗,字子粹。父顺,周眉州刺史。沙罗仕周,释褐都督。后从韦孝宽破尉迥,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封通秦县公。开皇初,蜀王秀镇益州,沙罗以本官从,拜资州刺史。八年,冉尨羌作乱,攻汶山、金川二镇,沙罗率兵击破之,授邛州刺史。后数载,检校利州总管事。从史万岁击西爨,累战有功,进位大将军,赐物千段。寻检校益州总管长史。会越归人王奉举兵作乱,沙罗从段文振讨平之,赐奴婢百口。会蜀王秀废,吏案奏沙罗云:‘王奉为奴所杀,秀乃诈称左右斩之。又调熟獠,令出奴婢,沙罗隐而不奏。’由是除名,卒于家。有子康。”[6]墓志记载的苏罗所担任的职官与传有一处略异。志作“通秦郡开国公”,传作“通秦县公”。通秦《隋书·地理志》缺载,依志、传,可知此地北周时尚存,隋代裁撤。另外墓志中邛州刺史一职,《姓纂》作昂州刺史,两者不同。《姓纂》罗振玉校云:“案‘昂州’,《孝慈传》作‘邛州’。”可知《姓纂》误。此误大约最初是“邛”讹作“卬”,最后又变为“昂”。

志文云“祖康,唐左监门中郎将、左领军将军、右武卫将军、襄城县开国男”。《姓纂》云苏康为“唐右武卫将军、襄城男”。志文可补《姓纂》之阙。

志文云“父守忠,唐雍州司兵参军事、少府监丞、虞部员外郎、驾部郎中、襄城县开国男”。《姓纂》云“守忠,驾部郎中”。志文可补《姓纂》之阙。“守忠驾部郎中”岑校云:“《[元]载之》集二二贾耽志:‘夫人武功苏氏,驾部郎中守忠之曾孙。’……《全[唐]文》四七八郑余庆贾耽碑:‘武功苏氏,驾部郎中守忠之孙,处士珣之女。’以世数计之,康仕唐初,如至开、天之间,值的四世,似不近信。因耽生开元十八,唐代女子,往往十四而嫁,又当视耽更少,郑文殆落‘曾’字耳。”[7]从贾耽妻苏氏之父苏珣名字结构来看,与苏瑜形同,都是“玉”旁,则苏瑜与苏珣应该是兄弟,亦可知苏守忠之子最少有苏瑜、苏珣二人,而苏氏为苏守忠之孙应无疑,郑文“驾部郎中守忠之孙,处士珣之女”应准确。

二、志主苏瑜的履历

志文云“起家太子右千牛”。《通典·职官十二·东宫官》“左右内率府”条载:“隋置左右内率、副率各一人,掌领备身以上。(所领千牛以下与千牛卫同)。禁内侍卫,供奉兵仗。大唐为左右内率府。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奉裕率。咸亨初,复旧。各置率一人,掌侍卫左右,供奉兵仗。副率、长史、录事参军及兵、胄二曹参军各一人。千牛各十六人,掌执细刀弓箭,宿卫侍从。备身各二十八人,掌宿卫侍从。龙朔二年,改太子左右千牛备身为太子左右奉裕,寻复旧。”[8]《唐会要·太子仆寺》卷六十七:“太子千牛,龙朔年,改为左右奉裕,咸亨年复旧。”[9]案苏瑜卒于长寿二年(693年),享年四十六岁,那么生年应为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古人用虚岁)。龙朔二年(662年)改千牛为左右奉裕时,苏瑜仅有十五岁,此前不可能担任此职。其任职当在咸亨间(671~674年)重新改名为千牛之后。这时苏瑜最小也已经二十三岁,类似年龄的经历在当时属于比较常见的。《唐代墓志汇编》开元五三七《苏咸墓志铭》载:“公弱冠补左千牛。”[10]即此。

志文云“绛州司士”。《旧唐书·地理志二》河东道绛州:“隋绛郡。武德元年,置绛州总管府,管绛、潞、盖、建、泽、沁、韩、晋、吕、举、泰、蒲、虞、芮、邵十五州。绛州领正平、太平、曲沃、闻喜、稷山五县。三年,废总管府。其年,以废北浍州之翼城置翼城县。领翼城、绛、小乡三县。武德元年,改为浍州。二年,改为北浍州。四年,州废,三县并入绛州。置南绛州,又置绛县。”[11]绛州治今山西绛县。又《通典·职官十五·州郡下》:“郡之佐吏”有“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等六参军。在府为曹,在州为司。”[12]

志文云“陕州陕县令、右卫长史”。《旧唐书·地理志一》河南道陕州大都督府“隋河南郡之陕县。义宁元年,置弘农郡,领陕、崤、桃林、长水四县。二年,省崤县。武德元年,改为陕州总管府,管陕、鼎、熊、函、谷五州,仍割长水属虢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又以废芮州芮城、河北二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陕郡,置军。乾元元年,复为陕州,因割蒲州之解、安邑,绛州之夏县来属;仍改安邑为虞邑。广德元年十月,吐蕃犯京师,车驾幸陕州,仍以陕为大都督府。天祐初,昭宗迁都洛阳,驻跸陕州,改为兴德府,县次畿赤。哀帝即位,省,复为大都督府。”[13]《旧唐书·职官志一》载:贞观二十三年七月“改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14]。

志文云“皇朝授朝散大夫、行稷州武功县令”。此皇朝指武周。《旧唐书·地理志一》关内道:“武功 隋县。武德三年,分雍州之武功、好畤、盩厔、扶风四县置稷州,因后稷封邰为名。其年,割郇州之郿、凤泉二县来属。四年,又割岐州之围川、凤泉属岐州,以盩厔、好畤、武功三县属雍州。” 贞观元年“废稷州。”“天授二年,置稷州,领武功、始平、奉天、盩厔、好畤五县。大足元年,还属雍州。”[15]由志文可知苏瑜担任武功县令是在天授二年(691年)。唐武功县治今陕西武功县武功镇。朝散大夫为文职散官名。隋始置。唐为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

志文云“除始州司马”。《旧唐书·地理志四》剑南道剑州“隋普安郡。武德元年,改为始州,领县七。圣历二年,置剑门县。先天二年,改始州为剑州。天宝五年,改为普安郡。乾元元年,复为剑州也。”[16]始州治地在今四川剑阁县。

三、关于苏瑜的葬地

志文云“先惊斗蚁之灾”。《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下〈纰漏〉:“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孝武不知是殷公,问仲堪‘有一殷,病如此不?’仲堪流涕而起曰:‘臣进退唯谷。’”[17]可知苏瑜当为病故,生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卒于长寿二年(693年),“春秋四十有六”。

关于唐宋时武功县的乡里,宋敏求《长安志》卷十四《武功县》条载:“县境四乡管四里(唐一十四乡,有中水乡,余不传)。高望乡在县东管望乡里,周源乡在县南管怀德里,节夫乡在县东南管显阳里,义门乡在县北管顺义里”。“汉苏武墓在县北十里义门乡。按《郡国志》苏武冢在好畤县东三十里,里名守节乡,与此地里相接。”[18]

唐代武功县除了中水乡之外,见诸碑石文献的还有立节乡。《唐樊方墓志铭》:“粤以贞观廿三年九月八日窆于雍州武功县立节乡丰义里。”《唐殷恪妻熊氏墓志铭》:“以会昌元年辛酉正月廿五日丁酉,始奠我夫人,府曰京兆,县曰武功,乡曰立节,原曰三畤。”《李无亏墓志铭》:“即以万岁登封元年岁次景申壹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葬于稷州武功县三畤原。”[19]李无亏墓在杨陵区杨村乡张家岗村东发现,三畤原隶属立节乡,则立节乡当在此周围。

有三畤乡。《金石续编》卷五《唐朝请大夫陈护墓志铭》:“即以垂拱四年正月廿三日合葬于三畤乡。”

志文云“窆于仙游乡之原”。仙游乡之名首次出现,为唐代武功县之乡名。苏瑜墓位于原武功县南仁乡,则仙游乡当在其周围。这对于研究唐代武功县的行政区划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通过以上考述我们可知,苏瑜一族望系河南,源出代北,并非如墓志记载的属于武功苏氏。这种现象就是北朝以来民族融合的表现。苏瑜墓志的出土不仅补正了文献中有关苏瑜一族相关记载,也对研究苏氏家世以及隋唐时期的社会政治具有一定作用。

现将苏瑜家族世系列表如下:

[1]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武功唐代苏瑜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7(6).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第74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3147.

[3]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第2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4:2459.

[4]陈晓捷.苏建籍贯考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

[5]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4:286-297.

[6]魏征等.隋书:苏孝慈传附兄子沙罗(第4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3:1260.

[7]同[5].

[8]杜佑.通典:职官十二(第3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838.

[9]王溥.唐会要(第6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5:1172.

[10]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开元五三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526.

[11]刘昫等.旧唐书:地理志二(第39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75:1471-1472.

[12]杜佑.通典:职官十五(第3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910.

[13]刘昫等.旧唐书:地理志一(第3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1427-1428.

[14]刘昫等.旧唐书:职官志一(第4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86.

[15]刘昫等.旧唐书:地理志一(第3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98.

[16]刘昫等.旧唐书:地理志四(第4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1670.

[17]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下〈纰漏〉[M].北京:中华书局,1983:914.

[18]宋敏求撰,毕沅校.长安志(第14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341-349.

[19]王团战.大周沙州刺史李无亏墓及征集到的三方唐代墓志[J].考古与文物,2004(1).

猜你喜欢

绛州旧唐书武功
绛州鼓乐的流变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功夫熊猫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浅谈如何在中小学教育中促进绛州鼓乐的传承与发展
唯快不破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独柳之祸”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