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背景下媒介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特征建构的影响调研

2017-09-13陶必芝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陶必芝

摘 要 移动互联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族群”特点,他们充满自信,敢于自黑、自嘲,渴望平等交流,社交呈现多样化、碎片化特征等,这些最终将可能重构高校文化建设。

关键词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大学生;高校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4-0091-02

传播形态持续演变,信息载体、传播渠道更新迭代越来越快,互联网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步伐进程加速。移动应用、社交媒体成为主要信息入口,聚合类平台、自媒体公号不断涌现,网络直播、问答社区等成为舆论生成传播重要源头。移动应用、社交媒体、问答社区、直播等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1]。移动互联时代,媒介不断以全新的形式影响和改变着当下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形成新的大学生群体特质,大众原有对高校大学生的认知需要不断进行刷新和重塑。

1 人际关系传播成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2017年1月22日,中國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达95.1%。20岁~29岁年龄阶段的网民人数占30.3%,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占比22.7%,高校大学生成为最大的网民用户群体[2]。

中国移动财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移动公司无线上网收入较2015年上升43.5%,占通信服务收入比的46.2%,年度首次超过语音和短彩信收入之和,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3]。移动上网成为最主要的传播渠道,这标志着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新态势。

2016年腾讯公司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达到8.89亿,同比增27.6%。微信和WeChat的用户首次超过了移动电话用户,成为最主要的传播平台[4]。人际关系传播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2 当代高校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价值观

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1996年出生的中国国家女子游泳队运动员傅园慧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的表现,具有代表性地诠释了当今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率真、自信、幽默、享受生活、无忧无虑,是手机控等,她(他)们的行为、思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3 移动上网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广州大学城和广东省职教基地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手机、移动互联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必需品。数据显示大学生智能手机普及率几乎达到100%,日均上网时间超12小时,上网高峰期为

11:00—14:00、16:00—24:00,其中20:00—23:00点最为活跃,凌晨1点之后才开始大幅度走低。当今大学生最主要、最常用的媒体工具是手机,其次是电脑,手机的使用频率达到91.7%,是电脑的4倍左右。而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的使用频率不到5%。

3.1 当代大学生注重个人意见表达和分享,更为自信

调查发现,100%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对自己有影响,74%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互联网影响很大,只有1%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对自己影响很小。“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移动互联网让当前大学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热点事件和追踪相关资讯,进行转发、分享、点评,活跃于社交平台。B站(弹幕)是继微信公众号、微博之后又一具有极强传播影响力的新媒体,是当下流行的具有极强互动交流感的潮流文化娱乐社区,其活跃用户超过1.5亿,用户平均年龄为17岁,75%的用户年龄在24岁以下[5],即1993年后出生的高校大学生是B站绝对主流用户。B站最吸引用户体验的是“弹幕”,即悬浮在视频上方的实时评论,它超越时空限制,构建出虚拟的共时的部落式的观看氛围,注重互动分享和进行二次创造,是目前众多网络热词的发源地之一。

《2015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年轻用户、高校大学生更关注“意见的表达和交流”,特别是19岁及以下的用户,他们更希望去选择个性化的媒体内容。他们努力摆脱被动地消费权威性内容的地位,他们重视参与和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希望进行平等交流。调查发现,“校园网红”“校园直播网红”比例呈增长趋势。一方面是传播技术的便捷性,使越来越多的“95后”大学生能够展示自我,敢于主动表现自己,展示其社交、沟通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把视频直播当成自己的创业。可以说,移动互联很大程度上增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自信心。

3.2 当代大学生具有“部落”“族群”特征

从大众点评、滴滴打车、移动支付到2017年新兴的共享单车为代表的消费模式共享化,“互联网+”消费方式的升级影响、改变大学生思维和行为。在对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调查访问中,排在前几位的选项分别为“网络一代”“手机控”,勇敢、敢于尝试和比较自恋,不喜欢参加“忆苦思甜”类活动等。

互联网让在网络终端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没有边界,让世界真正成为“地球村”。虽然各自成长背景、生活环境、教育经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网络上,高校大学生能找到与自己价值观、个性、爱好等相近的群体,这些群体被称为“部落”或“族群”,具有“95后”鲜明的“派别”特征:比如喜欢高科技、注重实操的技术派,注重事实、事理的求真派,喜欢漂亮的、梦幻的梦想派等。当前大学生较之1990年前出生的大学生更愿意加入“族群”里,在同好之中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3.3 当代大学生学习、交流等呈多元化、碎片化特征

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两方面的影响。更为开放和便捷的移动互联网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日益广泛的素材,与此同时,逐渐削弱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广东省大学生的价值观受新媒体的影响较大,尤其在二次元和新媒体的运用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究其原因,一是广东省高校由于地缘特性,靠近香港澳门,思维较为开放;二是大学生本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三是广州一直是全国媒体发达地区等。而当下微博、微信呈现出来的“新”“短”微”“快”传播特点,不仅影响了当下高校大学生的学习、交流和阅读习惯等,也使他们的社交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碎片化的特征。endprint

4 大学生新的群体特征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4.1 师生关系趋向平等

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特点与高校传统的授课方式、话语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对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和师生关系产生一定的冲突。在广东省职教基地进行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调查时,75%左右的大学生希望在课堂上播放更多的视频材料替代教学讲授部分。绝大部分高校学生要求突破传统的、双向和多向的师生交流,变为平等的教学、管理与交流。接近50%的调查者认为在移动互联的影响下,师生关系趋向于平等化,这会进一步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12%左右的人认为会降低了老师权威感。

調查中也发现,高校师生要求加强校园网络硬件设施建设的比例占比只有1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在高校的网络建设或是国家网络基站建设比较满足大学生日常的上网需求,另一方面是现在高校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比较传统单调,与当前大学生喜爱的视频化、娱乐化的媒体观看习惯严重不符,两者相比较,后者需求更为迫切,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丰富教学方式、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4.2 高校话语体系要求“平等化”“个性化”

在广东省职教基地调查中,高校媒体被学生们熟知的、接触最多的前三位为校园网、学院微信公众号和校园广播。高校新媒体侧重学院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对现在高校学生喜爱的B站、直播类媒体涉及较少。在高校大学生喜欢的校园媒体样态中,除了要求内容丰富多彩外,希望内容表达幽默有趣、有创意,更多的互动交流,消息传递及时有效等,高校现有媒体表现出来的强制性、单向性的传播,严肃的、正统的、存在一定等级制度的对话方式和话语语系,越来越不受大学生喜爱和认同。这要求高校媒体管理层、运营者改变思维,从思想意识到制度建设,从资金投入到日常运营保障新媒体建设,结合大学生新的群体特质,从实际需求出发,建设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校园媒体,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使其入眼入耳入心,成为校园文化新阵地,这也是高校自我发展的要求。

5 结束语

媒体样态、传播特征不断进行更新、换代,大学生群体特质也将随之不断变化、发展。媒介、大学生群体将与时代一起,不断出现新特点、呈现新内容,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奇葆强调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N].人民日报,2017-01-06(4).

[2]喻思娈,张洋.《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我国网民达7.3亿[N].人民日报,2017-01-23(10).

[3]华信.中国移动2016年业绩亮眼:通信服务收入创5年新高[EB/OL]. [2017-03-23].http://news.xinhuanet.com/info/ttgg/2017-03/23/c_136151412.htm.

[4]伍康.腾讯发布2016年财报 净利414.47亿同比增长42%[EB/OL]. [2017-03-22].http://www.yicai.com/news/5251724.html.

[5]bilibili.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5TNgPpEUepbvP9Zl2_05Nz4Em9aUMERyrEfZQIIIGyOt8IRy5oazf7ymxrs35ABB2wL3DFkynPIe28CBL0P3wYM3F6xhReTspHXInw39QvXkX5jos8y17zpblMwV9449ZeFnSXp5JN9ImYtxzfuj_.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
微信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信视域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构建研究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做法探析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和措施研究
论辅导员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
试论影响高校大学生信仰多元化现象的原因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考
山西民办高校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成因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