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笔调从容 坦荡平易
——苏轼《致季常尺牍》赏析

2017-09-12朱以撒

老年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尺牍小品苏轼

□ 朱以撒

笔调从容 坦荡平易
——苏轼《致季常尺牍》赏析

□ 朱以撒

《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是苏轼致季常的一封信。信中写道:“一夜寻黄居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才)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轼白。季常。廿三日。”从内容上来看,是解释一件小事,并且心境也较平和,与《黄州寒食诗》相比,趣味万殊。

苏轼众多的简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比较奔放和随意,如《新岁展庆帖》《北游帖》《获见帖》等,这类作品显示了苏轼创作时得意忘形、运笔畅达的气象,有小中见大的效果;另一类是比较工整、细致写成,如《久留帖》《屏事帖》《致贺南圭使君尺牍》等,《致季常尺牍》就属于这一类作品。

《致季常尺牍》在创作过程中,苏轼是比较平静的,他轻轻地把笔,缓慢地移动,如同作楷书一般。第一行最稳定和端庄,内容也是作者要告知季常的关键。切入主题,总是要笔迹清晰一些方告庄重。从形式上看,开始把笔作书,如同探路,缓慢而又求实,当笔与纸摩擦一段后,随着心有所感,逐渐展开。不过,苏轼在这60余字的小品中,一直是以稳稳的运笔来完成的。除字的大小有所区别外,通篇的节奏相去不远。由于书写得较慢,字与字之间大多不相连引,有连引也只是在单字的内部。所以,就单字来看是活泼的,各成一个世界;字与字之间又是空白的,舒朗且清雅。从字形上看,苏轼采用三种方式:一是斜势,左低而右高,给人先抑后扬的感觉。由于字势倾斜,在看似平静的外表中总是闪动着一种激越与倾泻,但在含蓄的笔触里,又被包裹住,以致不显强烈。二是取扁势。扁势是苏书的特色之一。扁形的字可能会气势不振,形象萎缩,难以挺拔张扬。但苏轼习惯了这一造型,并能处理得很好。其方法之一就是笔画乘势起落,果断而又紧密,从而消除了扁形的逼压。三是采用了纵长的造型,如“半”“曹”“摹”“(才)”“得”诸字,都在作品中鹤立鸡群。这不仅加强了对比,也起到了烘衬作用。这三方面的相互配合,使我们在欣赏《致季常尺牍》时,感到长扁、大小、粗细在不断地调节着。这种调节和运动,不同于张旭、怀素的大草夸张、变形之极致。《致季常尺牍》虽然不断流动,却仍然集和谐、匀称于整齐一律。因此,可能使欣赏者一眼扫过时并不能深刻地感觉到这种变化。

简札书法体现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切,但篇幅狭小,展开多以婉约的方式,人们有时也忽略此类作品不动声色的表现,只为长篇巨制所吸引。实际上,在小小幅式里,仍然充满着变化和流动,只不过传送的方式比较温和罢了。

前人对苏书有过微词,认为苏书肉多,有时伤于骨力,如《游虎跑泉诗卷》《致若虚总管尺牍》就有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苏书造型扁狭的同时又施墨过多,进而导致作品肥钝、混沌不清。《致季常尺牍》可称为苏轼简札中的代表,比较清瘦、坚挺,通篇视之十分清朗,清代吴其贞认为“惟此肥不露肉,人莫能及”。某些丰腴过度的小品,苏轼是以如书巨制的情致和技巧进行书写的,用笔呼啸、蹈厉风发,小幅式自然难以承受如此饱满、充盈的精神了。在形式的矛盾中求和谐,在限制中求发展,书法家完全可以在小品的形式外壳下做出新的探索,这也是审美特点及表现要把握它的审美规律的首要条件。

《致季常尺牍》所表现的强度、硬度都是低度的,笔调从容,坦荡平易,即使是最后一两行作笔调展开状,也呈自然工巧。如“季、常”二字,笔调活泼可喜,没有直质之病。“常”字最后一竖,似清风徐来,绿柳婆娑,使结尾透散清爽,有微风拂面之感。

《致季常尺牍》北宋·苏 轼 纸本 48.6cm×30.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尺牍小品苏轼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杨建民先生书法作品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米芾《尺牍-书札》集锦(上)
米芾《尺牍-书札》集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