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希特勒:制造二战儿童的罪魁祸首

2017-09-11◎夏

百家讲坛(蓝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混血儿纳粹挪威

◎夏 秋

希特勒:制造二战儿童的罪魁祸首

◎夏 秋

图/冯 乾

希特勒上台后宣称,男女平等会天下大乱,女性要和男性竞争,但实际上她们在很多领域都是低能的。为了让这套理论听起来不那么刺耳,他换了一套说辞:“妇女们有自己的战场,她们每哺育一个孩子,就是为她们的国家赢得战斗。”

然而,当初投票给希特勒的,有半数恰恰是女性。在大萧条的年代,丈夫失业,自己外出工作的德国女性,常常要面对日益恶化的街头治安状况。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比“减少失业、恢复秩序”的许诺更能打动选民。可希特勒减少失业最直接的办法是,将80万德国职业妇女赶离工作岗位。

为了让女人们心甘情愿让位,纳粹规定:年轻人结婚前可以向政府申请最多1000马克的免息贷款,前提条件是妻子有工作,但她婚后必须辞职,并在贷款还清前不再进入劳动力市场。贷款发放前,夫妻二人必须通过严格的体检,证明他们都是货真价实的雅利安人。手续办完了是不是该发钱了呢?谁知发放的是各种家具、日用品购物券。新婚夫妇怎么还贷款呢?生孩子!每生一个抵偿25%。

原本因为薪酬更低,因而比男性更容易就业的德国妇女,大多就这样放弃了工作。不仅如此,高等教育也对女性关上了大门,取而代之的是党卫军设立的新娘学校,教女孩子们怎样漂漂亮亮地、充满朝气地做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

党卫军头头希姆莱甚至构思了一个打造“雅利安优等民族”的计划,来保卫一千年内帝国血统的纯净性,这个优生计划被称为“生命之源”。1935年,这个计划在不同层面上得以实施。德国军官被鼓励与本国适龄女性交配,党卫军军官的硬性指标是生至少四个孩子。北欧民族有着金发碧眼的外貌基因,因此纳粹也鼓励德国军官多与北欧女人生孩子,无论她们是未婚还是已婚。纳粹在德国境内和欧洲被占领区设立了多所生命之源产科医院,雅利安新生儿与他们的德国和北欧母亲在物质上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以确保“高等”种族的下一代能全面替换那些“低等”的犹太人、吉普赛人、黑人和同性恋者。

另一方面,纳粹把被占领地区如挪威、丹麦、荷兰、波兰甚至俄罗斯的数以万计金发碧眼的儿童强行从父母身边夺走,送到德国交给纳粹家庭抚养,并教导他们,使之具备对纳粹德国的国家认同。

在生命之源计划中,德军与被占领地区妇女孕育的混血儿童,是否被纳粹视为“有价值”,取决于这些儿童的母亲属于什么种族。如果母亲是挪威、丹麦、荷兰人,这些儿童得到的评估结果就会比较“正面”;母亲是法国人,评估结果居中;母亲是东欧人,则结果一言难尽。

一旦被纳粹认定血统有价值,这些混血儿童就会被当作国家财富来进行哺育和培养,对纳粹德国的民族认同是儿童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战后这些儿童的身世又成了他们的原罪,他们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欧洲人那段历史污点。起初,欧洲各国政府一直在讨论该怎样对待二战混血儿童,是无视他们,还是全部抓起来,或是干脆除掉他们?

荷兰政府就讨论过将这些儿童集中在某个边缘监控地带,既不承认他们是荷兰人,也不承认他们是德国人。法国政府则害怕本国女人带着混血孩子跑到德国去,于是比较强调这些儿童具备法国血统,理应是法国人。挪威政府则认真讨论过,要不干脆把混血儿童都送到德国去,以前被德国掳走并被纳粹洗脑的挪威孩子,也不要再回来了。

对于这些战争儿童的遗留问题,各国给予的关注度并不持久,随着时间的流逝,二战儿童成了“隐形人”,他们受到的不公、歧视甚至虐待,只是不为公众所知的个人体验。一些被收养的儿童自始至终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住在哪个国家。挪威是为数不多的一个例外,政府特地成立了一个“战争儿童委员会”来处理挪威德国混血儿这个社会问题。

比较有讽刺意味的是德国的情况,德国境内的生命之源儿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不被人提起,仿佛他们根本不存在。反而是战后德国妇女与盟军士兵,特别是与美籍非裔士兵生下的混血儿,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这个情况在1999年年底得到了改变,经德国电视台报道,柏林的德国政府档案馆披露了多达1000份纳粹生命之源计划的文件,公众的目光才逐渐注意到这些隐形的战争受害者。

一些本来就知道自己身世特殊、但苦于没有确切出生信息的战争儿童,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寻亲之路。但没有几个人能顺利找到亲生父母,就算找到了,他们也许早已不在人世。即便亲生父母还在世,对于战争幸存者来说,经历过战后无尽的羞辱和虐待,团圆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战后,欧洲女性与德国士兵生下的孩子,和他们的母亲一样,一生往往受到本国群众盲目愤怒的波及。有时候,“父亲是德国人”这句话就足以让一个北欧儿童进精神病院,在那里很多儿童受到教职员工、护理人员或病友的虐待甚至性侵。

这类混血儿往往被当作危险分子,因为人们坚称他们身上“自带纳粹基因”,很容易组成一支“法西斯第五纵队”。挪威官方就曾公开称混血儿为“老鼠”,并且特意送了8000名混血儿童去澳大利亚,眼不见为净。

在普遍的敌意和歧视下,混血儿的自杀概率比普通人群高20倍,酗酒、嗑药、违法犯罪行为并不罕见。挪威与德国的混血儿保罗·汉森,因为父亲是德国飞行员,他3岁开始便和其他一些被遗弃的混血孤儿住在精神病院,直到22岁才被放出来。寻亲途中,他发现亲生父亲早已死去,辗转找到亲生母亲时,半辈子渴望母亲拥抱的保罗诉说了在精神病院所遭受的非人待遇后,只听到母亲淡漠的一句话:“那又怎样?你并不是唯一受罪的人。”

保罗再也没有与母亲相见。如果不是和经历相仿的难兄难弟抱团取暖的话,他很有可能撑不下去。让二战战争儿童的故事被更多人听到,向社会讨一个公道,成了他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挪威的战争儿童陆续起诉政府,要求政府赔偿他们数十年来遭受的精神损失。2000年新年,挪威首相首次向战争儿童受到的不公致歉。2008年,挪威的二战儿童向欧洲人权法庭提起诉讼,要求挪威政府赔偿5万至20万欧元不等,最后上诉被驳回,他们只是象征性地收到2000欧元。

纳粹相信,这些被选中的孩子是要为帝国统治世界的天选之子,然而这些孩子却最终成了被世界遗弃的人。

编 辑 / 子 玉

猜你喜欢

混血儿纳粹挪威
“空中混血儿”V-22
我们班的混血儿
挪威Norge酒店
纳粹举手礼?(历史老照片)
《白丝带》:纳粹是怎样炼成的?
来自挪威的冰鲜美味
以假乱真的“混血儿”
纳粹“海报男孩”晒与希特勒合影
玩懂3G
挪威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