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均质油藏储层刻画对比与技术对策研究

2017-09-10刘丽真

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 2017年8期

刘丽真

摘 要:不同类型油藏地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地质特征的差异导致不同类型油藏之间采收率存在差异。本文主要探讨在精细地层对比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认识油水井间连通性及油砂体分布规律,通过了解井间的连通性可以研究储集体的空间分布,准确求得油藏的储量,编制出合理的开发钻井方案。本文提出地层对比、构造刻画以及判断井间连通性的方法,以指导科学挖潜。

关键词:陆相盆地;岩性岩相;精细地层对比技术;井间连通性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陆相盆地岩性岩相的多变性使油藏类型进一步复杂化,具有勘探对象、目标小而复杂的特点。面对日益复杂开发对象,地质、物探、测井、油藏、采油工程等多学科结合才能做好油气田开发工作,才能更合理利用有限的储量资源,一是近年未投入开发动用新的优质储量,未形成产量的有序接替;其次是基本没有与低品位储量相配套的先进工艺技术来动用未开发储量;三是老区老井基本投入生产,井况问题严重,区块进入高含水期后,复杂的油水井井况不能支撑区块开发二次调整和针对性的油水井措施,整体开发效果不断变差。本文探讨在精细地层对比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认识油水井间连通性及油砂体分布规律,通过了解井间的连通性可以研究储集体的空间分布,准确求得油气藏的储量,编制出合理的开发方案,使油藏采油率得到提高。对连通性的研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场的实用性。

1 精细地层对比

不同类型油藏地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Ⅰ类边底水天然能量充足,内部断层少,储层物性相对较好;Ⅱ类简单单个油藏含油面积大(大于0.5 km2),构造较简单,储层发育较稳定,能够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网;Ⅲ类复杂单个油藏含油面积较小(0.1

在成因层序的对比中,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点,即基准面由下降到上升或由上升到下降的转变位置,可作为时间地层对比的优选位置。低自然电位、高电阻、高密度、高声速层,常呈尖峰状是薄层钙质泥页岩或灰岩的反映;低自然电位、低电阻标志层代表比较纯的海、湖相泥岩的产物,其地层位置处于向上变细的测井响应到向上变粗的测井响应的转折点上,反映相对水平面上升达到最大水进期后转为下降的趋势。测井曲线具有区域上的可对比性。

2 精细构造刻画

2.1 相控对比

在断层对比时,要与沉积相紧密结合,常用两种方法。①如果小断层出现在标准层或标志层中间,可用“数韵律”和“厚度突变法”对比断层,这种情况可落实大于3米的断层②如果小断层出现在砂体中间,为了与相变区分,可通过研究砂体相变规律确认断层,在单井上突然缺失则要開断层。③应用倾角和成像测井描述低序级断层倾角测井可以准确识别、落实小断层。成像测井对小断层可以准确定位、定向。

2.2 低序级断层的地震解释

①断点标定。在有井钻遇断点的情况下要以钻井资料为基础,井震结合,落实断层。骨干剖面要进行多井标定,落实层位和断点。在钻井较密的工区,可以用拟合速度准确落实井遇断层和井间断层。②相控判识。在无井钻遇断点的情况下,由于低序级断层在地震上多解性强,要充分与地震相相结合,综合判识断层。①标准反射层一般是稳定泥页岩、灰质岩的反射,它的错动、扭动、产状变化多是小断层造成的。②对于稳定地层,反射层多个相位错动、扭动、产状变化往往是小断层造成的。③对于不稳定地层(如河流相),不好区分小断层同相轴的正常变化,只能解释为可疑断层,要经过后期钻井、生产动态资料进行验证。④相干体和倾角方位角技术除以上方法外,还可通过相干体和倾角方位角技术识别、组合低序级断层。

2.3 不稳定试井判断井间连通性

压力恢复试井是不稳定试井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关井后整个压力恢复过程的测试,结合静态资料和和各项物性资料,获得油层的渗透性、油井表皮压降、井筒储集、油藏边界的方向和距离(继而获得油藏形状)、裂缝性油藏的裂缝半长、扩散系数、复合油藏的分区渗透性、双孔隙双渗透性油藏的窜流系数等,按照油藏自然能量递减或储量递减,预测油井的产量分布情况。

3 挖潜对策

①在精细储层研究的基础上,深化层间、层内及平面剩余油分布研究,对油层多、储量大、层间差异大的,进行开发层系的合理细分和组合。对层系划分比较合理,但注采井网不完善的,进行完善井网和注采系统的调整。对层系、井网比较完善,但局部地区油层多、潜力发挥差,采取局部加密单采单注或工艺分注分采,提高水驱动用程度。②采取层系细分、工艺细分、射孔细分,依据其构造形态,充分利用大角度斜井、侧钻井及低产低效井形成与剩余油潜力相适应的“一注一采”注采井对或“一注两采”注采井组,尽最大努力提高水驱控制程度。

参考文献:

[1]盖平原.注采井井间连通性的定量研究[J].试验研究,2011,2(30):19-21.

[2]李兴国.对油层微型构造的补充说明[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3,20(1):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