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跳跃、杂色

2017-09-08曲芳莹

西部学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杂色

曲芳莹

摘要:老庄哲学内蕴深厚、博大精深,在内容、形式和意蕴对王蒙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以王蒙最新长篇小说《闷与狂》为文本,阐释其内容上对老庄哲学辩证观、无为观的继承;形式上借鉴老庄的跳跃性思维和宏阔想象力,运用循环时空观来建构故事情节;在美学风格上则呈现出沧桑而至化境的“杂色”特点。

关键詞:老庄哲学;闷与狂;辩证无为观;跳跃思维;循环时空观;杂色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4年8月王蒙在耄耋之年出版了28万字的长篇小说《闷与狂》,文学界对其评论众多,学者多从感觉的狂欢、文体的朦胧和话语形式解放等角度对其进行阐释。①在对其小说艺术形式进行探究的基础之上,还需要深入形式背后的思想文化内涵及作家心理深层机制,进而解读作品的深层意蕴。透过《闷与狂》复杂多样的形式,王蒙作品中流贯着的、对人生命运和社会历史真谛的领悟浮出历史地表,其中受老庄影响的哲学意识是打开《闷与狂》世界的一把钥匙。

一、辩证无为而至豁达

庄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彼此对应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且相互转化, 这种“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彼也,彼亦是也。”[1]176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蒙曾说“我得益于辩证法良多,包括老庄的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革命导师的辩证法”,[2]386汲取了“老庄思想中考虑这一面、也考虑到另一面的辩证因素,使你不至于过分地偏执而走向极端”[3]41的思想,在辩证思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思想的影响下,王蒙在文本处理上遵循了“中道”的方式,即“认同世界的复杂性与多元性,认同世界的矛盾性与辩证法。认同每一种具体认识的相对性。”[4]在《闷与狂》中贯穿着王蒙丰富的辩证思想。

作者在对自己瘦弱的童年进行回忆时,谈到曾有过航海的梦,自己得到了一艘能在水面上航行的小船,在滔天的波浪、震耳的交响乐和水兵美女的送行中气势磅礴地航行。然而,“第二天,仅仅十几个小时以后,小船已经不能发动……你的第一艘航洋舰娇嫩得如同杏仁豆腐。”[5]33自己童年的梦想也由此破碎。在此,作者议论到:“美好的事物从来难再,美丽的梦想消失于不知不觉之中……所有的获得都是失去,所有的失去也都是获得。”[5]33由此可见老庄辩证法中事物相互转换的思想。

再如,王蒙在第十四章《你的呼唤使我低下头来》中,谈到“你”的人生际遇和历程。那几年的人生就像“犯机器”,意指如国家意识形态等对人的束缚和打压。而后“是那第二个最初的十年,你从另册上的黑名单中一跃而起,一鸣惊人,一飞冲天”。[5]270经历了命运的簸弄和地位的变化后,叙述者面对生活没有什么起伏波折的“所谓平顺者老实者谦恭者安全者们”议论道:“坏事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好事,挫折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超越和锻炼。”[5]270在作者看来,好事和坏事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转化的,正是这种辩证法使矛盾双方都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这正体现了王蒙辩证的审美意识。通过辩证法的运用使他的作品避免僵硬的分割和偏激,从而通透地观察世界,发现事物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王蒙在《闷与狂》中提倡辩证地看待凡事的同时,也倡导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人生。“无为”即“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老子以退为进以达成自我预期的一种方式。对此,王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无为并不是任何事情都不去做,而是不做无意义、有害有伤有损有愧的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在《闷与狂》第十章《豁达通畅也关情》中,王蒙谈到:“你的特点是大而化之?是没肝没肺?是一躺下就睡着,一醒过来就哈哈哈笑个不住?怎么听起来更像是白痴弱智?你永远是上好的心态……”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种说法:“潜伏般地昼夜周旋,二十四小时警戒与作秀。”[5]182王蒙列举了这两种处世哲学和处事方法之后得出结论:“(第二种说法,引者注)能不活活累死?就算大获全胜。如何还能玩得那样舒服,尤其是自然,道发自然,行云流水,无为而无不利!”[5]182王蒙显然是倾向于有所不为,也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活得舒服、自然。正如陈鼓应所说:“‘无为 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的意思。”[6]53这是王蒙 “无为”观的浅层结构。

“无为”观念的深层结构即道德原则、快乐原则,要自检自律、冷静客观。同样在第十章《豁达通畅也关情》中,王蒙写道:他遭遇了“狗血喷头”、“乱箭钻身”、“铁拳挥动”、“感到了暴力语言的割体之痛”,“饿其体肤,挫其锋,钝其锐”“总之是调动了人性的恶的一面”,在经历这一切之后,“看明白这一切了,学会了这一切了,被恩将仇报咬了好几次了,他仍然喜欢唱歌,喜欢读诗,喜欢繁星明月……尤其是他仍然立志做好人,做农夫,宁做被中山狼啮咬的东郭先生也罢,不做毒蛇,不做恶狼。”[5]192由此可见,在王蒙“无为”观的深层结构中,包含的是做人之道,是一种境界,一种风格。正如王蒙自己所言:“无为是一种哲人的喜悦,无为是对于主动的一种保持。无为是一种豁达的耐性。无为是一种聪明。无为也是一种风格呢。”[4]在老庄哲学的影响下王蒙建立起了由浅至深、多层次的“无为”观。值得注意的是,王蒙的“无为”观是对老庄哲学的辩证性继承。王蒙在吸取老庄哲学精粹的同时,摒弃了其消极的处世之道,将“无为”观演绎为一种洒脱积极的人生化境。

二、发散与跳跃下的循环时空观

王蒙在《闷与狂》中达观、积极的生命哲学来源于庄子通过跳跃发散的思维对逍遥的精神境界的追寻,庄子运用丰沛的想象力构建未来世界的蓝图。通过鲲鹏展翅、庄周梦蝶、鸟兽鱼虫乃至宇宙万物的自由灵动来达到思想上的解脱。依托于无边的想象力和复杂的形象设置,庄子充分发动跳跃性思维来构建“寓言”、“重言”和“卮言”。王蒙也提到:从“藐姑射山的至高至上的神人,转眼跳到帽子销售故事上来了,这体现了庄子文章的风格特色之一——跳跃性,不仅扩充了文字的张力,而且预留了进行创造性阅读的空间。[7]29庄子行文的跳跃性可见一斑。在庄子文学表达的跳跃性的影响下,王蒙的《闷与狂》也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片段式的叙述特点。endprint

将《闷与狂》中纷繁复杂的铺排语言和抒情性话语暂且搁置,可以大体上梳理出其行文脉络:这是王蒙对自己将近80岁的人生经历的回顾与反思。从对童年故居中两只猫的思考开始,穿插着对贫穷童年的讲述、对青春、革命斗争激情的建构以及对百转千回的爱情的描写。但王蒙采用一种跳跃性的叙述方式对这段生命历程进行回顾,小说中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纠结,没有层次鲜明的情节,这些故事性的内容都被他自觉地搁置了。在《闷与狂》中,王蒙要叙述的对象是自己的感觉和生命体验,王蒙这样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把我内心里最深处的那些东西,就是把这种情感、记忆、印象、感受的反应堆点燃了,点燃了以后发生了一种狂烈的撞击……就变成了这个书。”[8]这种对内心情感的回顾体现了一种“向内转”的叙述方式。

从作品的发生学意义来看,对感觉、情绪的注重与王蒙对亡妻的怀念有关。“我当时是作为一个短篇小说写的,就是《明年我将衰老》,写这个的时候,我就觉得具体的事件都可以退去了,我要写的是我的感受,就是我的情绪、我的悲哀、我悲哀之中的那种豁达和理解。”[9]由此,王蒙在《闷与狂》的情节讲述中将对爱情的追忆作为叙述主流。但是,作者对65年婚姻爱情的讲述却不是遵循线性式向前运动的时间观,而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循环时间观。《周易》中有对这种循环时空的描述:“日往月来,月往日来”、“寒来暑往,暑往寒来”,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循环,都遵循一定的周期。《老子》在谈及“道”时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第25章)根据冯友兰的解释,在道的运行过程,由逝而远,最终为反,反即返,即回归本源,宇宙生命是一个大循环,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相互流动和化生的,彼此缠绕,而不是简单的不可逆的线性运动。

在《闷与狂》中,主人公“我”对亡妻的怀念便是一种循环的时空观。作者在相对线性地讲述自己的人生轨迹时,别有用心地将《我又梦见了你》设置为小说的第11章,穿插在其革命生涯和新疆生活中,以此来表达远未消逝的过去的怀念。王蒙写到:“因为有了你,在九级风浪中我不无安逸。……我想到了你的目光,你的温存,你的善良,你的祝福。在你离去以后,我仍然时时与你说知心的话语”[5]209循环性的时空观使得王蒙用新的时空观对待“过去”,“过去”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它活在我们的记忆中,因此他才会将小说创作的线性时空观暂时搁置,加入对亡妻的怀念,从而与小说最后一章《明年我将衰老》遥相呼应,构成情感的反复与回望。

王蒙对于时间的循环意义理解详尽且深入,在《闷与狂》中体现为回环交错的时间结构,小说不是单纯遵循线性的时空关系,而是以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发展顺序为逻辑,运用意识流设置故事情节,主人公不仅处于当前时空中,而且也能与过去和未来进行隔空对话,现实与传统也有了重新对话的可能。

三、审美风格的杂色:沧桑而化境

上文提到,《闷与狂》是以王蒙对革命、青春和爱情等往事的回忆为主线,是对自己80年人生经历的回顾与反思。在回顾的过程中,王蒙采取返视性视角,即回溯的、怀旧的视角,主人公处于既定的高度,重新回顾自己的人生路,通过省思自己的得失来反观历史进程。

王蒙在《回眸琐记》中也论述到:“人为什么回忆过去?可能是为了怀旧,为了吹嘘当年的光荣,为了总结过往的愚蠢,或者为了忏悔……也许什么都不为。而只是为了填补老大以后的空虚。”可见,王蒙是把怀旧作为一种智慧的源泉的。在时间的今古交织中,王蒙的怀旧也带有一种沧桑之感。学者郭宝亮谈到:“怀旧成为王蒙写作的一个基本主题。然而王蒙的怀旧不是恪守,而是一种仪式,一种祭奠仪式。这一仪式具有明显的挽歌色彩。”[10]文本中也充溢着老者、智者王蒙回忆往事的沧桑风格。

在《闷与狂》中王蒙设置了《沧桑的交响》作为单独一章:

有回顾往事时对逝去的激情的回忆:“除了巴西与月球,你的感觉是哪儿都去过了。然后你思考了良久,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不是年轻时候你最担忧的所谓‘战斗意志衰退。这里缺失了一些理想主义,缺少了一些浪漫情怀,失去了文学诗学英雄气概。”[5]289表现了王蒙对年轻时奉为真理执着追求的生命气概被消解时的烦闷、空洞和失落。

有对于物是人非的感慨:“仍然经不住风吹日晒,经不起岁月的毁灭的坚决与不离不弃。仍然没有停止皴裂剥落。”[5]289故乡的接受了太多阳光照晒的门上的红漆斑斑剥落,年华已经消逝,但时间如刻刀般在作者心中印下往事已逝伤痕。

还有对于已经离开的妻子的怀念与惜别:“这是梦中的一次诀别,别了,过往的一切,还有其他并不像你人表现出来那样轻松的故事。”[5]290故人已经别离,而且不要期盼重逢,重逢就是失去。结合文章的主线来看,回首往事和纪念亡妻穿插进行,自然使文章带有一种悲剧性的沧桑之感。从本体论角度,在终极意义上对历史必然性和人生命运有深刻洞察的王蒙带有一种悲凉情感,这是王蒙意识深层的浑厚凝重的底色,尤其是表现在审美意识中。

但从读者接受来看,品读完《闷与狂》后,读者不仅有一种沧桑之感,而且也能清晰地感觉到王蒙超脱、淡然的心境。庄子以“安时处顺”为待人处事的最高境界,由此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超脱境界。王蒙认同老庄的“超然”、“逍遥”的心态,王蒙在散文《逍遥》中提到:“它基本上是一种审美的生活态度”,“把大自然、神州大地、各色人等、各色物种、各色事件视为审美的对象,视为人生的大舞台,从而得以获取一种开阔感、自由感、超越感。[4]王蒙的超越意识在小说《杂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杂色》中的曹千里在远离城市“文明”的自然环境中忘却了个体痛苦,抛却过去,融入包容万象的自然,走向通达的人生解放。

王蒙继承了老庄哲学中的“辩证”、“无为”的处世之道,并将其与自身经验相结合从而生发出一种豁达、乐观的处世之道。在《闷与狂》中,王蒙用旷达的语言谈到:“无路可以变为阳关大道,憋闷可以变为海阔天空,惊悚恐惧可以变为驾轻就熟……所有的背兴,所有的污水,所有的误读,所有的愚顽与对于清明的不习惯……都化为小说的千金难求的底本,化为幽默也化为深沉……明天因为并无确切把握而更加吸引,更加魅力,更加悬念,更加浪漫文学诗性审美。”[5]202在标志性的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和狂欢化的气势中,作者得出结论:“艰难才有精神。曲折才有鲜艳,生硬才见自如……豁达通畅也关情!”[5]202由此可见,王蒙在辩证、无为观的指导下,最终通向“九命七羊”的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endprint

在小说结尾的85节,王蒙写道:“我当然老了,岂止是老了,走了歇了去了别了如烟了西辞黄鹤楼了烟花三月下扬州了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潇洒走一回,潇洒老一回,是自然而然,是四时交替,昼夜有常。”[5]326在执仗之年,王蒙并没有为自己的衰老而过度悲伤,平和地认为这是一种人生的必然规律和现象,从而达到了超然物外的自然境界。接下来,王蒙更以诗体的形式表达了对于衰老的哲思:

这是多么快乐,

明年我将衰老,

这是多么平和,

今天仍然活着……[5]326

“这是我最近十年说过的最好的话,最得得的话,明年我将衰老,今天仍然歌唱。”[5]326王蒙所追求的化境、平和、自得的人生境界由此可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王蒙“少共”情结和数十年的革命经历使得他不是简单地“逍遥”, 这种超越和逍遥是以积极入世为底色的,而不是单纯继承庄子的超然物外的境界,而与儒家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同构的。所谓儒道互补,用则行之,舍则藏之,建构一种淡然处之的人生哲学。

结语

王蒙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在文学史上拥有自己的鲜明风格,同时,他善于创新并引领了一系列文学创作潮流。他的小说《闷与狂》也延续了创作的多变、复杂且内蕴深厚的特点,作品中如汉赋般的激情的气势、冷静思辨的铺陈,再加上夸张、嘲讽和调侃手法的运用,都使得其带有鲜明的“杂色”特质,造成了读者阅读和接受的困难。但这种“近在咫尺却不可得”的文学态势,正是艺术的真谛和绝妙。穿透“杂色”的是王蒙对人生沉浮和社会变迁的体悟,渗透着弥久而稳定的深层内蕴——在老庄思想影响下的哲学意识。从作家笔下对老庄哲学内蕴的思考和阐释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源遠流长而日久弥新的生命活力,发现中国文学特质,同时也是揭开《闷与狂》神秘面纱的一种探索。

注 释:

①相关论文有:温奉桥:《感觉的狂欢——《闷与狂》散论》,《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丛刊》,2015年第10期;李钧:《一个政治知识分子的非典型自叙传——王 蒙<闷与狂>摭论》,《齐鲁学刊》,2014年第6期;石兴泽:《<闷与狂>的阅读 感受及其辩难》,《齐鲁学刊》,2014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庄子.齐物论[A]//自事其心·重读庄子[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2]王蒙.王蒙文存(第1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王蒙.王蒙文存(第2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王蒙.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王蒙.闷与狂[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6]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4.

[7]王蒙.庄子的享受[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8]温奉桥.感觉的狂欢与长篇小说的可能[A]//王蒙、刘震云等“五代同堂”, 共话文学大时代的闷与狂[C].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最新双长篇作品研 讨会”论文集,2014.

[9]田超.五作家对谈<闷与狂>[N].京华时报,2014-09-02.

[10]郭宝亮.论王蒙的文化心态及其传统认同[J].文学评论,2004(2).endprint

猜你喜欢

杂色
杂色曲霉菌的分离鉴定及鹅源乳杆菌对其抑制作用研究
杂色烟叶混入主组原因及解决方法研究
杂色山雀的旅行
降低德保烟区上部叶杂色比例的有效途径
家蚕现行品种871杂色卵发生诱因初探*
革命的“杂色”与杂糅的语言———评马步升《革命切片》的两个特色
不同浓度苯并(a)芘对杂色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世相杂色
现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