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

2017-09-01刘玉琴孙爱蓉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书生导师分层

刘玉琴 孙爱蓉

层峦叠翠,掩映红色书院;高铁新城,传来阵阵书声。

2015年9月,湖北大悟书生学校建校,并获教育部原部长柳斌题词。

这所由北京天有教育咨询集团投资,以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名字命名的高端优质民办公助学校(含小学、初中、高中),建校初始就坚定了发展走向: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并在总结分析在校学生实际情况前提下,归纳出三条演绎路径:学生自主管理、导师育人、分层教学。如此,“以学生为主体”才显得具体并可以操作。

“管是为了不管”

建校之初,书生学校以开放的心态,广泛吸纳有不同优势特长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但由于学校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统一管理難度较大。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自主管理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班级管理,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实现学生“自管”,教师“不管”。

2016年9月,以高中为试点,书生学校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正式实施。

学生自主管理团队由六个部委——学习部、文化部、体育部、文艺部、纪检部、评价部组成,部委负责落实学校及班主任的管理思想,培训值周班长,落实班级各项分类考核总评,及时处理并通报班级各项考核结果。

六部委的产生,有着严谨的程序:第一,每年8月底9月初,由班主任组织班会,发动学生选举六部委成员;第二,班级学习小组推荐六部委成员;第三,班级投票;第四,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对学生的投票进行综合考核,最后确定中选人员。

不过,好的方向和动机,并不必然带来顺利的改革进程。

一次课堂上,小松看小说被英语教师黄丹丹发现了,黄老师果断没收了小说,并提醒班长把小松的表现记下来。谁料,事后黄老师了解到,班长并未将小松的表现记下来,更未向班主任汇报此事。原来,小松上课看小说已经是“老毛病”了,为此没少挨批评,这次被黄老师发现,小松知道“在劫难逃”,他只好再三求班长,请他“高抬贵手”,帮自己避免一场批评。班长一时心软,答应了小松。

此事暴露了一个管理漏洞:除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班委无人监督。

“轮班班长”“值班班长”的诞生正逢其时。

“轮班班长”“值班班长”负责监督班委,一周轮换一次。同时,每周实行不记名投票,选出优秀班委和不负责任班委。

完善的管理,必须有与之配套的评价机制,才能行稳至远。

积分评价制度,为学生自主管理保驾护航。

每名学生和每个班级的原始分都是100分,在此基础上减分和加分,一周总结、一月展示。班级由值班教师、校行政领导和德育处教师综合打分,并将评比结果张贴在各学部一楼楼道墙面上。

根据扣分项、加分项,每个班级和学生都可以查漏补缺,管理上做到有的放矢。

小王是一名体育特长生,除了体育,他对任何学科都提不起兴趣,整体积分一直在全班垫底。政治教师张工华找到他,和他达成协议:“只要你政治课学得好,和自己比有明显进步,张老师就负责和班主任沟通,额外给你加2分,如何?”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小王答应了张工华的要求。

期中考试时,小王的政治成绩破天荒地由原来的30分提高到了50分,按照积分管理条例规定,本可以加2分,但张工华和班主任沟通后,给小王另加了2分作为鼓励。

这次鼓励的兑现,使得小王尝到了被人赏识的快乐,看到了成绩提高的希望,也因此更加信任张工华,经常会找张工华谈心。在张工华的建议下,小王和其他科任教师也达成了这样的协议。一学期后,小王的各科成绩都有了很大进步。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说“管是为了不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语境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让学生从他律渐渐走向自律,唤醒自我意识。这样看来,学生自主管理自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题中应有之义”。

不可缺席的“导”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否定教师的“导”,这已经是被广大教育者认可的教育“铁律”。

书生学校实行“导师制”的初衷简单且直接:减轻班主任负担,让学生有归属感,从而发挥最大潜能。

学校规定,包括班主任在内的每位教师,都要负责不超过10名学生的思想、生活及学习引导,做学生的导师。

那么,问题来了:

有的学生同时被一位以上的教师选中了,怎么办?经讨论研究,这种情况就应该以学生的薄弱学科为主,将薄弱学科的教师定为该生的导师,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薄弱学科成绩。

不过,此种情况下,有的学生却坚持要求自己的优势学科教师作为导师,此时以学生意愿为主,再迁移到薄弱学科。具体操作是这样的:优势学科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后,和学生定一个“君子协议”,如果优势学科能一直保持领先状态,那么,在上优势学科晚自习时,可以补薄弱学科。同时,导师和薄弱学科教师沟通,请薄弱学科教师多关注自己的“徒弟”。

其后,为了更加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学校将在导师制中的优先选择权交给了学生,即由学生先选择导师。

可问题依然存在。

某班学生在选导师时,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英语教师温柔、教学“深入生心”,很多学生都选了她,学生人数远远超过了上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班主任张老师,因为平时过于严苛,竟然没有一个学生选他。

缓解的出路在于引导学生均衡分布,这是一个常识。然而知易行难,学生是顺着“亲其师”的指向流动的,前提在于让每位教师都能让学生产生依恋和信任。

所以,即使是将英语教师的学生分了一部分给班主任,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学生不愿意与班主任交心。

张老师很苦恼。

经多方打探了解后,张老师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自己平时太过严厉,学生都很怕自己,所以很难和自己敞开心扉。endprint

“病因”找到了,接下来就是“对症下药”了。

张老师大量阅读心理教育方面的书籍,同时关注自己这几个“徒弟”各自的喜好、家庭背景等,并将笑容经常挂在脸上,和学生时不时开些玩笑。

渐渐地,孩子们发现了张老师的改变,慢慢接受了他。“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也和张老师敞开了心扉,自然认可了张老师的教育。

高二语文教师季佳福还提到了导师指导连续性的问题。

虽然师生彼此认识,但大多数也仅仅限于课堂上的交流,思想和生活等方面的交流几乎没有,真正的熟悉其实是在确定了导师之后。

然而,人與人之间建立一种亲近、信任的关系,并非一日之功,师生关系也如此。导师和学生之间了解需要较长时间,所以,中途换导师是大忌。

书生学校的现实情况却是:高一分科,高二分班。如此,导师指导的连续性几乎无法保证。

做好辅导跟踪报告是一个比较奏效的办法。

学校要求每位导师做好学生的成长档案和积分档案,详细记录每一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行为习惯障碍、学习障碍和每次与导师交流沟通的详细记录,形成学生素质成长报告单和心理辅导记录单,并做好典型案例的记载和反思。同时,学生的家庭状况也要详细记载,给下一任导师有价值的参考。

事实显示,导师制在引导书生学校学生思想、学习和行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带来了意外之喜:敦促教师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寻求和学生更舒适的相处方式。

“分层是为了不分层”

大悟是全国贫困县。

经济的贫困,在教育上必然会烙下重重的印迹。

英语老师梅继容对此感慨颇深。

刚到书生学校接手高一一个教学班,才上了一节课的梅继容傻眼了:一个班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英语基础几乎为零。经调查发现,这些基础薄弱学生所在的小学没有开设过英语课,初一才开始接触英语,而初一的英语教师,很多都是非专业教师。

相同的问题,在其他学科不同程度地暴露。

“为了让书生的孩子在毕业的时候不落后于人,必须实行分层教学。今天的分层,是为了明天的不分层!”校长熊高生指明了方向。

分层教学首先从最薄弱的英语学科切入。

“班级分层+年级分层”是基本思路。

一个班的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代表优生,B代表基础薄弱学生,C代表零基础学生,一周安排三到四次晚自习,由英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培优补差。

年级层面,根据英语学科成绩,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进入不同层级的班级上课。

才进入分班环节,问题就来了:

一方面基础差的学生占了大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学生缺乏自信。这就导致报C班的学生严重超过预期,而报A班的学生只有几名。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学校果断进行了一次年级测试,并调整学生心态,最终将高一年级的200名学生分成了8个班,其中C层5个班,B层2个班,A层1个班。同时,从初中部借调英语教师帮助高中补差。

不过,分层走班教学构思容易操作难,相比常规的行政班教学,它对学科教师的备教辅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生学校的举措是:一“统”,即对同一学科导学案的编写、发放、预习检查、课堂探究、课内课后检测等教学流程必须统一要求;二“分”,即根据学情,在编制导学案时实施分层编写,分层教学。“统”“分”操作细致严格,确保了分层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一个学期后,B层近一半学生能够达到A层水平,到高二上学期,B、C层学生水平提升明显,目前A层人数已从最初建班时的10人增加到35人。

晋升和退出机制,是分层走班的重要环节。

学校规定,年级一个学期进行一次测评,根据测评结果,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流动。C层学生达到80分进入B层,B层学生达到120分进入A层。

分层走班制的初衷是全员参与,实施一个学期后,有了不同的声音:

一名学生刚开始就被分到了A班,在听了一段时间课后,觉得很浪费自己的时间,于是提出了退出分层学习的请求。学生的想法是:自己的英语已经能够稳定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了,在英语方面不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而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拿来补习薄弱学科。

问题即是课题。学校改革小组在研究讨论后决定:建立退出机制。如果有A层学生能够保持考试成绩稳定在125分以上半年,就可以退出分层补习。

和行政班不同,走班没有形成固定的班级文化和凝聚力,管理存在很大难度。

书生学校先人一步,在实施初期就已经未雨绸缪,建立了一系列预防措施:

首先,为便于管理,分层走班的班级每个班人数不超过30人;其次,实行双师教学,每个班除了上课教师,还有一位实习教师,配合上课教师管理学生;再次,分层班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班长,负责点名、辅助任课教师管理;最后,分层教师和行政班教师各有一份学生名单和分层课程表,防止学生两边“落空”。

选择性是分层走班的核心。“选择性”既是工具理性——学生行使选择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和学习形式,即“由此而获得好的”;更是价值理性——选择权行使本身就是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发展,即“本身就是好的”。前者侧重“自主”,后者侧重“自由”,朝向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学习本身近乎马克思期许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书生学校的分层走班开局良好,但仍须务实推进,正如习近平主席说,“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两年来,书生学校的教育蓝图已经从最初的理论设想,发展到目前的全面推进,个中成绩有目共睹。相信不久的将来,一群“灵魂丰富、身心健康、博学多才、敢于担当和善于创新的新公民”会陆续从书生学校走出,如璀璨之星散播祖国大地。

责任编辑 刘玉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书生导师分层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因为一首诗,记住一个人 你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却又“为谁风露立中宵”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V eraW an g
导师榜
为什么总是书生遇女妖?
人皮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