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主题学习”课堂例谈

2017-09-01许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语文主题学习水罐钻石

许璐

“语文主题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课内海量阅读。那么,如何处理教材和丛书的关系,从而实现真正的大量阅读呢?以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9课《七颗钻石》以及“语文主题学习”《真情传递》中的两篇文章《爱,有时很简单》和《盲姑娘和她的妈妈》为例,笔者采取“1+X”的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形式,让学生借助一本书了解一个主题,借助一本书读很多篇文章。

一、文本解读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讲述的是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爱心的神奇力量,同时引导他们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而《爱,有时很简单》和《盲姑娘和她的妈妈》却是从生活出发,告诉我们爱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放慢脚步,就会发现它的存在。

选这三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意图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三篇课文用一课时学习完。

针对课文特点,以及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笔者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巩固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教学重难点为: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相信爱能创造奇迹;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教法学法简释

对《七颗钻石》这篇充满爱心的童话故事,笔者把焦点聚集在水罐的神奇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读中理解感悟,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悟这份博大无私的爱。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爱,有时很简单》教学中,笔者布置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小组讨论思考文章中的五个故事,进而推及到分享自己生活中感人的事情,体会到爱很简单,只要放慢脚步,就会发现它的存在。在《盲姑娘和她的妈妈》这首诗歌的教学中,笔者运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对诗歌充分理解,使学生有感而发,有情可悟。

三、教学过程简介

教学《七颗钻石》时,笔者首先以童话导入,检查字词预习情况。之后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找到表示这次旱灾严重的词语,如“干涸、干枯、焦渴”,带学生理解词语,并体会水的重要性。然后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水罐变化的神奇,找到变化的原因,体会爱能创造奇迹。

水罐是如此神奇,那么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它這么神奇呢,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3-4自然段,把水罐的三次神奇变化的原因找出来,从中感受到是爱让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变化,是爱创造了奇迹。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总结,在此基础上交流感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盲姑娘和她的妈妈》是一首儿童诗,主要表现的是母爱的伟大。在教学这首诗时,笔者用了配乐朗诵来渲染母爱,用教师教读和孩子们一起体会母爱,最后让孩子配合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母爱升华。在教学《爱,有时很简单》这篇主题课文时,笔者着重于语文素养的训练,引导学生找中心句,学习总分结构,让孩子们学会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段落大意。最后再次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孩子都说说发生在身边的爱的小故事。

课后的作业练习,也紧跟课文内容,仿照《爱,有时很简单》排比段的写法来写一段话,让孩子们能把课堂里说的内容利用文字再次传递出来,从而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第二个作业是阅读丛书里的三篇文章,拓展孩子的阅读量。

在教材结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阅读和交流成为课堂最主要的内容。教师需要多思考、多摸索、多实践,采取更适合所在年级、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在有效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民院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主题学习水罐钻石
鹌鹑蛋里的钻石
自动化焊接工作站运用于钢水罐焊接中的可行性分析
比钻石更值钱的
变成一颗钻石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课本的有机整合
尊重差异 别样人生——《一路花香》的教学启示
七颗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