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2017-09-01陈志和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心灵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

陈志和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课题,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长期以来,德才相对,谓之德才兼备;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全面发展。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作到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

一、渗透德育的关键——历史教师的素质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

1.史实要真

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视塑造、想象为忌,必须说真话、将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

2.感情要真

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

3.求实忌空

也就是历史教学要落到实处,要联系实际。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三、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

1.要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应有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巡从邪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原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2.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3.要进行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几年来,我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的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四、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1.正面诱导

教师应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針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

“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班超投笔从戎、岳飞英勇抗金、戚继光荡平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鲁迅弃医从文、张自忠尽忠报国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确立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3.比较法

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学生鉴别历史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增加对民族英雄和对祖国的感情。例如讲述到中共“一大”代表时,我们突出李汉俊,邓恩铭等为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相反的周佛海等却叛变革命,成为头等汉奸。通过鲜明对比,突出爱国者形象。揭露卖国贼的奴颜媚骨丑恶面貌。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判断美丑,树立光辉的爱国主义形象。增强民族自尊心,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者,从而深化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灵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什么是“五讲四美”?
助人为乐的小牛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心灵美的小兔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百善孝为先
阅读理解三则
“心灵美”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