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如何让中职语文课堂充满吸引力

2017-09-01翁佩丽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吸引力课堂教学

翁佩丽

【摘 要】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教学中的核心学科,语文教育担负着健全学生人格和提高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任务,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中职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导入方法、情境设置、以生为本的教学形式以及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讨论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吸引力。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课堂教学;吸引力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教学中的核心学科,语文教育担负着健全学生人格和提高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任务,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职毕业生的内在素养和职业发展潜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职语文教育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要求。所以如何提高中职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是语文老师亟待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几点体会。

一、趣味导入,开启快乐学习之旅。

如果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课堂导入语就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良好的导入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所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笔者常常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因人制宜”,根据不同课文的内容“因文制宜”,根据不同的时节契机“因时制宜”。记得在上《春江花月夜》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月亮一直都是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的吟咏对象,大家记得哪些与月亮相关的诗句吗?”同学们纷纷背出与“月”有关的诗句。接下来我又问了:“古人爱月,今人更爱咏月,你们知道哪些歌曲是跟月亮有关的呢?”这时同学们便来了兴致,纷纷唱起了好听的流行歌曲。这时的课堂氛围热烈起来,我顺势转入正题,利用图片将同学们带入了春江伴明月的美妙意境当中,那节课到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意犹未尽,整个课堂洋溢着愉悦和谐的氛围。当上到《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一上课就跟同学们玩起了猜谜语的游戏,猜完了几个关于水果的谜语之后,我又说出了这么一个谜语:“桃园三结义,张飞在腹里,去了关云长,方知是刘备。”大家七嘴八舌开始讨论,终于猜出了谜底——荔枝。这节课的主角出来了,我又由刚才的谜语引导同学们说出了荔枝的外形特点,从而开始了课文的讲解,一切水到渠成。

此外,导入的形式丰富灵活,还有情景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悬念导入法等。此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为更好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做好准备。

二、以情引情,善于创设丰富情境

刘勰曾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想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就要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以饱满的情绪,昂扬的热情走进课文中。基于此,在语文课中情境创设尤为关键。笔者在讲到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时,先播放歌曲《故乡》,学生在感受歌曲中的思念故乡情感之后,介绍老舍先生的为躲避战乱颠沛流离的一生。虽然文中的文字朴实低调,但其中饱含的却是深切感人的思乡情怀,最重要原因就是那个战乱年代的交通条件和通讯条件非常不发达,尽管内心对母亲对家乡的安危深深牵挂却无计可施,只能以文字寄托内心的担忧和思念。这时笔者联系实际,将这种情感投射到学生身上,班里多数学生是内宿生,提出问题“在离家的日子里你什么时候最想念你的家人?你是如何解决的?”十几岁的学生大多数是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学生住宿,这样的问题让他们感触良多,课堂瞬间引发热烈的讨论,大家纷纷分享了想家的经历,从而使学生们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文中作者的思乡而不能回,想念亲人而不得见的情感,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三、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当前,中职语文课堂的现状不容乐观,中职生普遍都是学习成绩不好,语文知识基础较薄弱的,在职业技术学校中,语文不再像之前那样是各科目中的主角,而是作为一门基础公共课出现。对于想学习一技之长的中职生来说,语文成为一门可学可不学的科目,他们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以灵活创新的教学形式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乐在其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伟大的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那么怎样才能最大程度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富有激情并且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人,通过对教材的艺术处理,用最佳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心中智慧的火花与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不由自主的爱上语文。

在一次语文课外拓展课上,当时恰逢清明节,我找来了关于清明节的由来、风俗的资料,一改往日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回变老师为听众,学生为主讲。我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派一到两名代表,将清明节由来的故事(即晋文公和介子推君臣间感人的故事)用自己的方式讲给同学们听,如此一来,同学们的兴致高昂,纷纷为本组的代表出谋献策。经过十分钟的准备以后,同学们给我呈现了即精彩又幽默的讲故事表演:有的是相声形式,二人配合默契,有高潮有铺垫;有的同学则展现了极高的语言天赋,用了普通话、潮州话以及各种方言;有的同学则在讲故事中穿插了唱歌、朗诵等形式。这样的课堂,成为了学生们展示才能的舞台,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且乐在其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有趣的历史知识,更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

除了讲故事比赛,还有就某一话题进行辩论的形式。在《致橡树》中,就诗人提倡的“平等独立的爱情观”这一话题,谈谈你对爱情观的看法,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辩论,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此外,还有背诵比赛、挑错别字比赛、分组讨论形式等等。此外善于利用生动的图片、优美的音乐,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热情,这样的课堂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四、春风化雨,融入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伟人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在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追求都备受质疑和挑战的当今社会,许多学生缺乏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再也没有过去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和豪迈理想。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她是灵魂的教育,是灌溉精神的良田。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方法的授予,更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和陶冶。在语文课堂上,应该展现出教材中流露的真、善、美,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心灵的熏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日常教學中要不断地注入“活水”,根据教材的内容、相关的新闻时事、历史文化知识,适时的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关爱他人、珍惜生命、团结互助的高贵的思想品质,使人文精神这一新鲜的源泉不断滋润学生们的心灵。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能改善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更能深化人的内在精神气质。针对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的现实状况,中职学校必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重视起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五、结束语

总之,要想让中职教育的语文学科发挥最大的作用,让其成为提高中职生综合职业素养的精神养分,就要让语文课堂充满吸引力。只有新颖的导入、丰富的情境、精心设计的教学形式以及渗透其中的人文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堂,感受文化魅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吸引力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吸引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吸引力1
吸引力2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跟踪导练(三)4
跟踪导练(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