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书

2017-08-31余驰疆

环球人物 2017年15期
关键词:老派建桥豆腐块

余驰疆

说起“新新闻主义”,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从海明威、乔治·奥威尔(他们都曾是记者)开始,“将文学元素融入新闻写作”的理念逐渐流行,发展出了人们熟悉的非虚构写作。但这种偏离传统的新闻写法备受争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纽约时报》《纽约客》等媒体就因推崇“新新闻主义”,在理论界引来骂战,但又在民间受到追捧。

在这样的矛盾中,美国涌现了一批明星记者,比如记录反战运动的诺曼·梅勒,写遍大牌女星的杜鲁门·卡波特,还有把目光投向纽约普通人生活的盖伊·特立斯。与前两者不同,特立斯成名较晚,也没在成名后转战小说界,而是一直坚持写城市角落里的平凡人生,并把平凡寫成了经典。这些文章被收录在他最新的中文版文集中,名为《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书的起点是1953年,特立斯大学毕业来到《纽约时报》。他不想写烂大街的新闻,“因为新闻是易朽的”;他想写像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作者)那样的文字,“写的是非虚构,想着的是虚构”。他脱离头版头条,不再争取名人采访,而是在报纸的第三十八版申请了一个“豆腐块”,专写他看到的纽约日常。地铁售票员、垃圾清运工、擦鞋匠……特立斯与他们交谈,跟随他们工作,为他们写下小传。他说:“今天的大新闻不再是明天的大新闻,而我想写的是在街上偶然碰到的一个无名的人的故事。”

“豆腐块”里的文章组成了《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的第一部分。“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磅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如今看这些文字,虽有些絮叨,却能初见特立斯年轻时就爱把细节写到极致的特点。

1961年,29岁的特立斯开始了一次庞大的纪实工程,他花了3年时间,采访了数十位修桥工,写成了名为《大桥》的长篇报道。他与工人一起爬上距海面600英尺的钢梁,与他们同吃同住,以一个外来观察者的视角,窥探到建桥团队中的森严等级,目睹了建桥过程中的死亡与血泪。写作中,特立斯加入大量场景描写、心理活动及情感抒发。这篇报道在美国引发热议:传统新闻守护者因他“逾矩”的写法勃然大怒,而民众又为那极富画面感的文字流泪、感动。这就是《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的第二部分。

特立斯虽是“新新闻主义”的代表,他的生活作风和工作方式却是典型的老派人物:他是意大利移民后裔,永远都穿三件套西装;他从不用录音笔和电脑,别人给他发邮件,就用打字机打封信寄回去;他存下所有笔记和资料,每次采访的记录都能装满一个大纸箱……他说,越是和普通人对话,越是要把功课做足——在调查大桥时,他会要求和工人见面20次,直到一个问题问10次,10次答案都必须一样才行。

1995年,俄勒冈大学开设创造性非虚构写作课,饱受争议的“新新闻主义”终于被学术界接纳,特立斯也成为非虚构写作的标杆人物。

特立斯那种老派到近于迂腐的采写原则,也是绝对踏实、严谨的——这才是新闻的“原力”。因此,他成了无数特稿记者的楷模。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派建桥豆腐块
小偷是谁
农业废弃物的好氧堆肥研究进展
自知
老派的人
下雨天,读书天
叠被子
“豆腐块”成长记
光影
“建桥”课程点亮当下照亮未来
“老派”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