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收入陷阱是伪命题

2017-08-31刘波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7年8期
关键词:潜力经济学家陷阱

刘波

中国是不是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近期围绕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又发生了强烈的争执。两位著名经济学者许小年和厉以宁各执一词,前者断言中国已经落入了这一陷阱,而后者直称中等收入陷阱跟中国没什么关系。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通常是指一国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无法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而是一方面在高端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方面难以与发达国家竞争,另一方面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难以与发展中国家竞争,陷入一种两头为难的状态,经济增长停滞,同时社会问题多发。虽然没有精确的定义,但这一现象的确是存在的,也是中国应当面对的课题。

不过,能不能把这种现象称为“中等收入陷阱”,的确存在着争议。很多经济学家指出,其实更常见的现象是“低收入陷阱”,或者叫做“贫困陷阱”。处于极度贫困中的国家只能首先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无法在工业、人力资本等方面进行投资,进而导致未来增长潜力更弱,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这种现象更多见而且更能得到经济学家的承认,目前很多国家就处在这样一种泥潭之中。

而在一个国家摆脱了这种“贫困陷阱”、实现“起飞”之后,并没有任何经济规律规定,高速经济增长是可以不断延续下去的,很多国家可能长期处于中等收入状态,难以跃升成为高收入国家。要判断这一情况是否构成所谓的“陷阱”,主要应看这是否伴随着严峻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巨大、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动荡不定等。假如没有这些问题,只是经济增长速度不能保持之前的水平,那可能也只是经济发展进入了平台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而不必过度担忧。

“中等收入陷阱”最典型的表现是拉丁美洲。拉美国家大都没有经历土地改革,贫富人口在拥有的权利方面差异巨大,其经济资源往往被少数寡头所垄断,而历史上又存在强人政治和民粹主义交替出现的传统。所以很多拉美国家在实现了一定的发展成绩之后,都无法再进一步,赶不上发达国家,同时在传统制造业等方面被新兴市场国家超越。但这也恰好说明拉美的情况是特殊的,是由其特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而不代表任何国家都必须经历这样的阶段。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是在二战废墟的基础上直接成为了高收入国家,构成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反例。

当然,中国经济能否延续韩国、日本式的发展轨迹,的确是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其实,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勢头的关键是避免“增长焦虑症”,毕竟往往欲速而不达。在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后,更需要以平常心看待经济增速。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日韩等后起之秀,也都经历过这一过程,即在实现了一定的增长成就之后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收入分配,让更多国民享受增长的果实,培育起未来的潜力,尤其是创新式增长的潜力。我们不应让“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而应以更全面的改革来绕过这一所谓的“陷阱”。(本文作者系FT中文网评论主编)

猜你喜欢

潜力经济学家陷阱
科比:写给17岁的自己
三个愿望
学习潜力揭秘
12星座
陷阱
陷阱2
陷阱1
35
甜蜜的陷阱
“全球80名经济学家预测经济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