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路径探讨

2017-08-30华红梅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新常态

华红梅

内容摘要:金融供给侧改革是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金融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供给侧改革下金融供给与需求特点,提出了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新常态 金融供给侧改革 资源配置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金融供给与需求分析

(一)企业金融供给与需求情况分析

普通大中型企业金融供给与需求情况。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数据统计,截止2016年9月,全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51.51万亿元,其中贷款仍是主要的方式,金额为123.83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81.73%。从信贷供给上来看,大中型企业是我国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银行体系的宠儿。从表1中可知,2012-2016年大中型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总额的比例虽有所下降,但均在65%以上。2013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大中型企业利润增长放缓,金融市场利率下降,货款额上升,资金供给充裕。相比于数量性需求,大中型企业更注重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更希望金融机构能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大中型企业对传统银行抵押贷款需求有所下降,对应收账款质押、转让、融资租赁、债券等融资方式的需求上升,还没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更关注上市融资。普通大中型企业未来的资金需求会有较大下降,部分企业还面临着关停、重组等问题,可能更需要并购金融、投行等服务。

普通小微企业金融供给与需求情况。小微企业是除大中型企业以外的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统称。小微企业大都处于企业扩张期,融资需求旺盛,但因其资信状况、抵押担保能力、风险承受能力、融资渠道、资金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原因,金融资源获得能力较差,较难从传统的银行信贷渠道获得融资。从表2、表3可知,2016年第2季度,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构成中,大型商业银行占比最多,为38.25%。但从贷款供给上看,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更多的是农村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大型商业银行只占25.52%。我国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金融需求主体,与以大型国有银行为主体的供给结构不匹配,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近年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金融资源向大中型企业倾斜倾向更加明显。相比于大中型企业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小微企业当下最迫切的是数量性需求以及融资渠道的拓展。

科技型企业金融供给与需求情况。科技型企业是指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高成长的企业。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大,竞争压力大,对资金的需求旺盛且急迫,但因缺少银行认可的抵押品,除了天使投资、VC、PE、众筹等创业投资渠道外,较难从银行信贷渠道获得资金。国内创业板、中小板上市门槛高、时间长、融资成本高,新三板制度建设仍不完善,债券市场限制多、对企业信用评级要求严,这些都限制了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型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很多极富潜质、处于创意期或初创期的科技企业因无法获得资金被扼杀,处于成长期、成熟期的企业因资金不足、资金链断裂而走向失败,金融供给难以满足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居民金融供给与需求情况分析

我国经济的高增长带来居民财富迅速增长,相应地,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也快速增长。2012-2015年我国住户部门金融资产总额增长率接近或超过20%,2015年已达123.18万亿元的规模。2016年11月22日,瑞士信贷银行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2015-2016年,中国的家庭财富总值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三,预计未来五年中国的个人财富将出现超比例增长。居民财富的快速增长要求我们立足居民实际需求,加强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改善金融服务,向居民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财富配置需求。

我国传统的金融机构近年除了发行银行理财产品、开设私人银行部等以外,在居民投资理财方面没有足够调整,仍把服务重点放在传统产业和大企业,这些还不能满足人们财富配置的需要。一方面,居民財富的增加要求金融产品供给总量增加,尤其是保险、理财、证券、基金、信托等增值性强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随着收入差距扩大,居民财富分层现象越发明显。财富的分层使得拥有不同财富水平的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呈现显著差异。中低收入者更注重资产的保值增值,期望更多种类的金融产品、更高的收益率。高收入者则会侧重财富传承、全球化资产配置,更偏向信托、私人银行等高端金融服务。另外,人们的消费意识提高,消费心理日趋成熟,居民消费需求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特别是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快速发展,“超前消费”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人们对信用卡、车贷、房贷、消费金融、跨境支付等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上升很快。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创业农民、创业大中专学生、残疾人、老年人等是我国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是金融供给的“短板”。

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路径

(一)银行体系供给侧改革

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主动融入供给侧改革战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高供给的质量效率。

退出产能过剩行业,妥善处置不良资产。商业银行应利用信贷政策,加快“去产能”和“去库存”进程,逐渐减少对“两高一剩”、“僵尸企业”等生产过剩及夕阳产业的贷款,积极扶持产业转型与并购重组,实现金融资源由低效行业向高效行业转移,促进金融服务与产业升级融合创新的全新格局。 综合协调多方资源,对于产能过剩企业的不良贷款进行整理,积极探索不良资产证券化道路,以并购贷款等形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银行业可采取“债转股”方式“去杠杆”,盘活存量资产,防范金融风险。

调整信贷结构,提升供给效率,助力经济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应调整信贷投放规划,加大对“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以及科技创新企业等实体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供给侧入手,创新信贷产品,简化业务流程,发展新型业务,支持发展全牌照的金融集团公司,为大中型企业提供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综合化、一站式金融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积极探索小微企业抵押、质押贷款模式,推动建立政府主导的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鼓励大银行设立服务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新常态下的国家战略选择,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发展绿色金融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应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产业开展节能环保授信和绿色信贷,开发以排放权、排污权和碳收益权等为抵(质)押的绿色信贷产品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应鼓励大中型银行加强对“三农”发展的金融支持,补齐“三农”短板。在强化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鼓励商业银行单列涉农信贷计划,创新农村抵押、质押担保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宅基地、林地和土地抵押担保,加大对“三农”领域的小额贷款投放。

创新银行理财产品,统一理财产品评级体系。我国各商业银行销售的理财财产品差异较小,同质化现象明显,不能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未来银行应该对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年龄段的客户的理财需求进行仔细调研,分析他们的具体需求,结合他们的财务状况、风险特征、投资偏好等情况,设计个性化的理财产品,并且发掘潜在用户。同时,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制定统一的理财产品风险评价体系,使不同银行之间的理财产品风险具有可比性,实现“将适合的产品卖给适合的客户”。

构建多层次的银行体系,增加金融供给主体。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开放程度,建立更多混合所有制金融企业。面对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应有多元化的供给,大银行对接大企业,小银行对接小企业。小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上,比大银行更有优势。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等,增加金融供给主体和金融产品,为小微企业、农村金融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中小金融机构重点服务小微企业及“三农”领域。

(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从各国经济发展规律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国融资结构会逐渐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过渡。而我国经过了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后,间接融资尤其是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过高,直接融资则沦为补充,这客观上造成我国大中型企业杠杆率过高,小微企业则融资难、融资贵。配合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经济供给侧改革“去杠杆”任务,我国的融资结构也应适时转型。

要进一步构建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优化企业债务和股本融资结构,提升直接融资比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满足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在继续完善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基础上,深化“新三板”市场和区域性市场、券商柜台市场建设,建立健全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市场,发展适合不同投资者群体的多样化债券品种,放开和规范私募市场。积极稳妥推进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以及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发展,疏通创业、创新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通道。研究制定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的制度规则,认真做好相关技术准备,条件成熟后启动国际板试点工作,使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对接、互联互通,提升内地证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内地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渠道。

(三)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小微企业、三农领域、创业大中专学生、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便捷性,有利于促进金融供需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供给侧改革。

当前发展普惠金融具体措施有:大力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支持发展消费信贷,鼓励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打造社区金融超市,从物理上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金融服务问题,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可信赖的“管家式”服务;推动建立政府主导的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及再担保机构;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发展网上理财、P2P网贷平台、股权众筹平台等互联网金融,加强网络金融供给;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引导支付创新,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四)加强科技金融供给

我国目前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加强科技金融供给具体措施有:加快天使投资、VC、PE等风险投资方式发展,规范P2P网贷平台、“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平台建设,解决创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针对科技企业特点开发信贷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方式融资;积极开发适合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加快培育和完善科技保险市场;试点设立科技创业银行和科技金融集团。

(五)加快征信体系建设

信用是金融体系的基石,完善的征信体系是金融生态的一项基本保障,其有助于减少信息的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当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P2P网贷、股权众筹、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对征信体系的需要尤为迫切。因此,要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征信机构和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应尽快开放信息共享平台,改变信用信息碎片化管理现状,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数据为主,民间征信机构为辅,依托大数据,发展互联网征信为补充的征信管理体系;培养和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文化,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守信者予以优惠,对失信者予以必要的约束和惩戒,建立多部门、跨地区信用联合奖惩机制,以促使各类市场主体诚实守信。

(六)改革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供给侧改革对我国金融监管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混业经营日趋发展:银行、基金、保险、证券和信托业务之间日益渗透;电子商务企业纷纷开展第三方支付及消费金融业务;多元化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越来越多。这些都对原有的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行的“一行三会”的分业管理存在职责不清、信息分割、协调困难、监管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积极稳妥地构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主线,有力、有效、统筹、协调监管的大金融综合监管体制。

参考文獻:

1.杨甜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推进金融创新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1)

2.大成企业研究院.科技企业对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需求[J].中国民商,2016(7)

3.陆岷峰,杨亮.互联网金融企业驱动供给侧改革的策略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6(4)

4.曹国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财经科学,2016(4)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新常态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计划外用工:当代中国史上的一种资源配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