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结构变化与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2017-08-30魏国强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人口结构模型构建碳排放

魏国强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人口结构变化与居民消费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其次基于2000-2015年间我国人口总数、人均消费与碳排放总量等面板数据,应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规模、消费结构、收入水平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针对不同消费特征,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结构 消费模式 碳排放 模型构建 有效措施

人口结构变化与消费模式现状分析

(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优化以及经济与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不断变化。大致以1970年和1990年为分水岭,可以发现,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是由年轻型与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1970年前,我国的人口结构属于年轻型。自1970年我国广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大幅下降,青少年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增多,人口年龄结构转向成年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速,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年型,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突出。

在人口年龄结构不断变化的同时,受经济形式改变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我国第二、三产业发展不断加速,三大产业的人口结构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数量与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则与第一产业相反逐年上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口占比分别为29.5%和40.6%,前者较2000年减少了20.5%,后者则上升了13.1%。而第二产业人口结构以1988年与2002年为分界线,呈现出先升后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随着三大产业的发展,我国人口城乡结构发生了反向转变。农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不断增多。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95年至2014年,城镇居民人口数量由3.5亿增至7.5亿,占比增长了25.84。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结构不断转变,已进入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第二、三产业人口占比较大,且城镇人口不断增多。

(二)当前居民消费模式现状

我国人口总量庞大,居民作为实施消费的主体,其数量也较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大陆居民总人口数达13.7亿。然而庞大的居民消费主体并未有效带动我国消费经济的发展,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并且,受居民收入水平、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等的影响,我国当前的消费结构仍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城镇居民消费大于农村居民、东部地区消费多于中部与西部地区等。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仅为15712元,虽较上年增长了8.4%,但年消费支出仍不足2万,整体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其中,农村居民全年的人均消费支出仅为9223元,扣除价格因素,仅增长8.6%,较城镇低12169元,仅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43%。

同时,为促进生产发展,我国采取了“以消费促生产”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此,国家与各大金融机构先后出台了诸多促进政策,包括银行信贷业务、信用卡与“五一”黄金周等。并且,随着电子商务发展而产生的网上金融平台,也可支持居民超前消费,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淘宝货到付款等。多样化刺激居民消费的促进政策与措施,有效带动了居民的超前消费浪潮。然而,由于多数居民的理财与消费观念问题,忽视了超前消费的前提是一定经济能力或收入稳定,致使社会中盲目与过度消费问题严重。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的主体数量庞大,但人均消费水平不高、消费方式较为盲目且结构仍不合理。

人口结构变化与消费模式对碳排放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一,在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中,物质消费占比较高,造成碳排放量的增长。具体而言,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导致公共工具、服务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比重上升,阻碍了社会精神消费的增长。并且,在消费方面,不同年龄群体的消费理念各异,购买需求和购买力不同。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不断变化,技术产品、公共工具等物质消费占比提高,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加快了资源损耗,增加了碳排放量。

第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增加了能源需求和消耗,造成碳排放量的上升。人口的产业结构是根据产业分布的实际情况,反映劳动力配置和社会分工情况,主要是通过分析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结合产业结构探讨不同层次的生产性消费与碳排放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通常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發展,产业结构的重心在逐渐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单位产出耗能远远高于其他产业,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增加,表明工业规模扩大,将增加对能源的需求,碳排放随之增加。

第三,人口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致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造成碳排放量的增加。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碳源主要有三类,分别为化石燃料燃烧、水泥生产和土地利用的改变。人口城乡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与这三类碳源紧密联系。首先,化石燃料等生产性能源消费集中在城镇范围内,人口城乡结构变化影响能源消费需求。在城镇化进程中,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在生活型能源方面的需求增加,因而碳排放量增加。其次,在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转移人口的生存需求,则需修建城镇基础设施和住宅,导致石灰、水泥等建筑材料需求量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碳排放。再次,随着人口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占用其他类型的土地,从而减少碳汇,碳排放量随之增加。

模型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人口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既需要考虑人口规模、人均财富的增长方面,也需分析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引起的消费模式转变因素。本文采取STIRPAT模型,并通过模型扩展,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数据描述、稳定性与Granger因果检验

为评析人口结构变化及消费模式对碳排放影响,特从两方面数据去搜集与整理。一方面,将人口年龄划分为 0-14 岁(PG1)、15-29 岁(PG2)、30-44岁(PG3)、45-59岁(PG4)、60岁及以上(PG5)5个组别,测算2005-2015年10年,各年龄人群数量占人口总量比重,进而研究各年龄段人口对碳排放产生的影响。同时,选取2000-2015年我国人口相关数据,测算出人口城镇化率、交通、娱乐等相关数据。采取表观消费量法,估算我国化石能源消费所产生的实际碳排放量,并以此作为指标来评估我国碳排放总量。

为保证模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这些序列进行平稳性测验,并对各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得到人口城镇化率、家庭平均规模及人均消费额、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对数序列平稳;而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及人口规模的对数序列为一阶单整。此外,Granger检验发现,在较高置信水平下,两对双变量均存在协整关系,且人口规模、碳排放强度均是碳排放量对数序列的格兰杰成因。因此,在STIRPAT扩展模型中,所用数据序列均通过检验,符合回归分析要求。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对样本数据进行协方差分析,得到人口年龄结构与碳排放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可知,人口年龄结构与碳排放的相关性较明显。其中,与碳排放相关系数较高的是以下三个年龄段: 0-1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可知这三个年龄段人口比重和碳排放之间的关联性非常强。而15-29岁、30-44岁人口比重与碳排放处于中度相关状态,体现出其对碳排放量存在影响,但不太明显。

进一步对人口各阶层年龄数量取对数,进行向量自回归性检验,得到表2模型估计结果。其中,设C、D分别为时点与个体时点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C1与D1是估计表值,对其进一步回归分析得到C2和D2。在所得两个变量下,剔除不显著变量lnPG1、lnPG5,使之数值得到稳定。但同时,时点固定效应模型中,拟合度与个体时点固定效应模型值相比,C2>D2且接近于1,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再从时点固定效应模型选取来看,DW值为2.0201,D2与个体时点效应模型存在一定相关性,可见时点固定效应模型应选C2。分析表2估计结果(包含人口年龄结构的模型拟合结果)可以发现,C2条件下,变量lnPG5的碳排放弹性系数为-0.0161,说明该群体比重每增加1个单位,碳排放将减少0.0204个单位。因而60岁及以上人群所占比重,对碳排放影响作用较小;变量lnPG3碳排放弹性系数最大,说明30-44岁人口数量所占比重对碳排放影响作用最大,该群体所占比重每增加1单位,将增加0.0627个单位的碳排放量。0-14岁人群比重,15-29人群比重,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依然较小,每增加1个单位,碳排放将增加0.0565个单位,暂且不论。

消费模式对碳排放量的影响。2005-2015 年,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总体稳步提升,人均年度消费额从5771元升至15712元,增幅高于本文所考察的其它变量。从模型拟合结果可知,居民消费水平与碳排放相关性显著。由于财富增长,消费欲望被激发,而消费增长引发能源需求增加, 进而导致碳排放量提高。以下运用岭回归方法,对消费模式中人口结构指标进行系数估计,得到碳排放强度系数如表3所示。从中可以发现,回归系数中,人口城镇化率与家庭户规模的碳排放强度回归系数分别为0.5396、0.6453,均超过了標准值(5%),表明人口消费模式从传统单一消费向群体消费过度过程中,碳排放与之呈正相关关系。

可见,居民消费结构及模式发生变化,对碳排放也存在影响。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居民消费偏好逐渐向注重“住、行、乐”方向发展,由此,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相应发生变化。居民生活用能对碳排放影响较为直接。同时,各类居民消费品受不同时期载能结构、载能水平的影响,如生产到运输、配送等各环节都会对消费品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从而对居民消费需求水平有着较大影响,提升了碳排放量。此外,能源结构、社会技术水平以及绿色生态经济形态,都处于不断调整与发展中。因而,居民消费品的碳排放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受多种因素影响,发展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减少我国碳排放的有效措施

改变居民消费方式,提倡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生产、生活消费过程中,应融合低碳发展观念,促使消费方式转变,如由传统高碳消费转向低碳消费方式。以消费者个人为切入点,提倡家庭低碳消费模式。基于改变居民消费理念与消费需求,逐步影响企业生产。通过企业实施低碳生产,驱使低碳消费方式转变。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规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低碳经济策略,为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与鼓励,进而促使居民消费模式转向可持续消费,不断增强绿色、适度与合理消费等。

增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节能减排。城镇化率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城镇化加大了节能减排压力,所以我国在实施城镇化建设中应增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模式。例如,应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量避免资源浪费,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应极力提倡大家的绿色、低碳出行,降低尾气排放与能源消耗,完成节能减排,发展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且,我国城镇公共设施的建设应遵循安全性、方便易用性、系统性、独特性、审美性、合理性、公平性与环保性等原则。在交通压力大、污染严重城市应增设公共自行车站点,为居民提供相应便利。

加大技术创新,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比较单一,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使得碳排放强度这一指标未充分发挥其技术效应作用。由此应推动节能减排进程,研发和引入先进技术改善能源利用模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使用,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利用率。并且,有效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速发展煤炭等能源清洁利用技术和碳吸收技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积极研发与引进节能新技术,加强技术创新,以实现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徐向东.基于ELES数学模型的城镇居民低碳消费结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0)

2.陈志龙.居民消费视角下人口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J].北方经贸,2015(10)

3.马晓微,杜佳,叶奕,徐漫.中美居民消费直接碳排放核算及比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猜你喜欢

人口结构模型构建碳排放
高中物理解题的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