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学校特色课程与落实核心素养的方法初探

2017-08-30薛艳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特色课程课程改革核心素养

薛艳

摘要:“以人为本”育人理念引发国家人才培养新标准,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宏图的教育任务势必引发课程改革走向深入,承载着教育希望的基础教育学校在实现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地方课程综合化建设、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上,任重而道远。尤其是特色课程创建与有效实施,成为了落实核心素养的必要抓手,丰富的课程资源、深入的课程实践将培养和塑造一代新国人。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课程改革 特色课程

伴随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求的提出,课程改革由学科教学改革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展核心素养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首要目标和重要任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也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基于此,设置科学、丰富、有意义的课程是达成这一目标任务的关键,尤其是开发、使用好特色课程将为学校带来深刻影响与蓬勃活力。

一、构建阅读涵养课程,夯实文化基础核心素养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而要让人的精神站立起来,最佳的方式就是阅读。在阅读中润泽学养,在阅读中丰满灵魂。

阅读涵养课程基于语文教育,又长于生活之中。立足课堂建立“一主多翼”模块式阅读策略。采用“精读牵动—多篇并举—主线训练—专项实践—读写迁移—生活表达—读书推进—指导方法”单元课程结构,通过“单元概述”“阅读篇目”“语文知识”“阅读方法”“阅读表达”“语言积累”“书面表达”“评价鉴赏”“课外阅读”等模块的设置,建立起单元训练点与主题内相关文章、阅读技能和写作技巧的联系,学生在阅读中积淀朗读、表达、鉴赏等语文素养。

开发阅读资源,从环境资源方面学校努力创建书香校园、建立班级阅读文化,形成课堂学习与生活阅读的深度融合。如传统节日、特殊纪念日时,鼓励学生整理阅读相关资料,在升旗仪式、学校微信公共平台、视播平台、宣传墙报等载体展示学生所读所感,拓宽学生阅读深度和广度;学期内举行“阅读悦美”读书节,鼓励家长参与其中,学校通过网站、QQ群宣传亲子阅读方法,跟踪记录亲子阅读情况,适时举办亲子诵读竞赛,设立阅读吉尼斯纪录,让家长和孩子感受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引导培养家长树立新阅读理念,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在物资资源方面学校开发适切的阅读读物《苹果甜了》。当下学校依据学生认知能力与身心发展水平差异,还编撰出《新华一校学生经典诵读篇目》和《新华一校好书推介》内容,并推行《华一学生阅读护照》工程,使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自主阅读,学生毕业时阅读量在500万字以上。学校每学期分年级对学生的阅读质量激励评价,通过大手拉小手的高低年级互助方式评选阅读最佳伙伴。

二、构建活动体验课程,充实自主发展核心素养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精彩人生。

活动体验课程立于学科探索,又深达生活实践。作为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为其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奠基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已经融合了大量的活动体验内容,在保证以上活动质量前提下,针对学生个性成长需要,增加生命体验教育非常必要。如进行“我们同成长”主题体验活动。每年新生入学,学校组织他们在花盆里培植一棵幼苗,用浇灌、陪伴一株植物的成长,感受生命的成长变化与个性价值,等植株稳定成长后移植到校园里,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学会关心、爱护、等待,这是一次充满期待的体验过程,小小植株成为学生情感关注的积极对象,感受生命蓬勃生发就是最好的自我认识与发现过程。毕业季时学校又会倡导毕业生设计制作文化衫、绘制爱心树、创作“作文书”,将“我们在成长”这个主题延伸开去,用一种文化符号定格住众多鲜活生命的精彩,让其在体验互动中感受生命的意义与美好。

举办各种文化节,丰富学生单纯的内心世界。其一是独具特色的学科文化节:数学节、英语节、电影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挑战吉尼斯等。在活动宣传、筹备、进行、总结和评价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把学生推到舞台前沿,展示锻炼他们的学习、管理、交往、认知能力。比如艺术节开展的小歌手竞选赛,参赛选手自主设计宣传画,阐述竞选优势,提炼竞选口号,经过三轮竞争评选出“校园十佳小歌手”。

三、构建实践操作课程,落实社会参与核心素养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实践操作课程立于规则意识,又彰显问题解决与创新实践。新华一校的做法是将美育作为特色课程,利用美术、音乐课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团队文化、遵从道理;通过“华一学生礼仪”其中规范了十方面礼仪习惯:“主动问好 路队文明 升降国旗礼仪 就餐礼仪 怎样待客和做客 使用文明语言 电话礼仪 集会礼仪 仪表文明 主动做好力所能及事情”。这些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对学生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养成责任意识和文明习惯至关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因此,新华一校恪守人的生长规律,抓准教育契机,发挥实践操作课程优势。每天下午三点后,学校为学生开设三十余中实践活动课程:声乐、舞蹈、合唱、京剧、古筝、军乐、表演、油画、素描、立铜画、思维训练等,满足了学生对美的追求。

美是一切向好的事物,对于学生教育来说就是帮助学生做更好的自己。所以在实践活动课程中,学校还创设了“30个红领巾岗位”:红领巾监督岗、红领巾示范岗、红领巾服务岗、红领巾宣传岗、红领巾义卖岗;也曾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小调查,节假日与各社区开展主题联谊活动接;还曾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我是未来工程师”“我是小小乐器师”“我是小小科学家”“我是七巧小高人”等立意高远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点,培养创新意识。正是这些亲历的实践活动课程,帮助学生实现着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落实了社会参与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正在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学校特色课程构建,强有力地补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让每一名学生在多元化的课程中自主成长,储备个人后续发展和应对社会变化的必要能力。当一个时代的教育烙印最终助推文明传承和社会发展时,身处其中的教育者实为最伟大的人。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王云生.課堂转型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3]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2014.

猜你喜欢

特色课程课程改革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探讨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