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畅通多元渠道,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2017-08-25陈晓莉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刘和珍个性化利用

陈晓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已经引起校园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正因为如此,我们一方面要凭借“例子”进行“深度挖掘”,努力促进“举一反三”;另一方面,更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加大对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与利用程度,为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增加教学厚度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过于淡化或者忽视了新的“课程资源观”,既是不容忽视的资源浪费,又是令人遗憾的教育渎职行为。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呢?下面笔者就从“生活链接”“学科整合”“科技汲取”和“自主体验”四个方面来谈谈。

一、生活链接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揭示的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不仅如此,语文课一旦远离或摆脱了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就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善于把 “小课堂”与“大社会”相结合,积极开展“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课程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学用结合。

以《祝福》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在完成教学后,笔者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首任丈夫或者儿子,她是否就会过上称心如愿的生活呢?”“作为寡妇和失独母亲,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社会,祥林嫂还至于凄惨致死吗?”经过比较和探讨,学生认为,祥林嫂是旧时普通女性的代表,其悲剧结局是时代的必然,与今天相比有本质上的区别。可见,善于链接生活的语文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化思想、加强认识。

二、学科整合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虽是一门独立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却与其它多科知识之间有着“合则共荣、分则互损”的相辅相成关系。 教师应善于实行多元化整合,还能从中攫取“1+1>2”的实实在在的效果。从“文史不分家”这一俗语说起。

在执教《记念刘和珍君》时,如果不向学生详细介绍刘和珍这一人物及其所生活的时代,就无法深刻揭露反动军阀一手制造“三 ·一八”历史惨案的暴行,学生也就难以真正体会刘和珍式热血青年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性壮举,同时无法深刻体会鲁迅先生创作此文的直接目的。正因为如此,笔者教前首先花了一定的时间,详细描绘了与之相应的时代背景和这一历史惨案的来龙去脉。这种“诗外工夫”是应当而且必须要做的。

另外,基础教材中的每一篇文言文,都是对一段历史生活和历史现象的生动性再现,如果缺乏与之相应的历史元素相渗透融合,教学活动简直就是无从下手。

三、科技汲取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以来,以其先进独特的综合优势为各类课程教学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良好支撑。尤其是它那“海量储藏、操作便捷”的科技功能,为加大各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创了“活水源头”的强劲之势。

以《蜀道难》教学为例,后人对李白创作此文的主要意图多有猜测,然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真实无疑的。教学中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生动展示了古蜀道图片以及现代蜀道的自然景观,让学生从中领略了它那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非常有利于他们对这一经典名篇的学习理解和感悟。至于它的思想价值,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化想象能力。

再如《琵琶行》,它是动古今中外历史上“语言文字与音乐旋律最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只有与琵琶古曲和谐配合,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与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

四、自主体验

“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就记了,我做了我就懂了。”积极开展自主性体验活动,促使学生生成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体悟,这不仅是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是增强情感体验、弘揚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如笔者创设的每双周一次的 “语文杂论”活动,主要包含读书阅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专题辩论演讲等多种内容,一直是学生激发智慧火花、实行资源共享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也是多年来课程资源开发和促进教学相长的“第二课堂”。

如在《红楼梦》阅读活动中,有学生认为林黛玉是百年来公众的“梦中情人”,属于“理想与生活”中的艺术结晶形象。她虽然聪慧才丰、性情纯净,却多疑善妒、孤傲刻薄,如果生活在合作、融合、和谐的现代社会,她同样会遭受“大观园”中的悲催命运。这是一种无法消弭的“病态”,不值得人更多地去欣赏和推崇。这种个性化思想确是应予珍视和保护的宝贵资源。

总之,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就语文学科而言,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是很多的,只要畅通“生活链接”“学科整合”“科技汲取”“自主体验”等渠道,我们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225700)

猜你喜欢

刘和珍个性化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纪念刘和珍君》的情感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