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背景下老年人精神关爱需求分析

2017-08-24王中汉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社区养老人口老龄化

[摘 要]伴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城市老年人口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以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利用问卷和个人访谈的方式对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5.7%的老年人希望子女每天都来探望自己,并且47.3%的老年人认为政府应该增加老年人文娱设施建设发现,较老年人的经济保障而言,对老人进行精神保障同样重要。所以政府应该深化社区养老模式的建设,在家庭养老模式中强调子女对老人的精神关爱,鼓励老人走出家门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精神关爱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与此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所有国家老龄化过程都有共同的规律,我国也不例外,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其老龄化有其特殊表现形式。张淇(2005)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不同的特殊表现:一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二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三是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四是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水平,出现“未富先老”现象。按照谢安(2004)的中方案预测,2025 年,中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将达到 35520 万,占总人口 24.6%,老龄化指数将达到 84.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化的国家,人口老龄问题在城市与农村的表现并不完全相同。徐祖荣(2007)认为人口老龄化不但会对老人的生理健康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影响老人的心理健康。李德明(2007)等人的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大多数高龄老人的心理状况居中上水平,生活满意度随增龄呈上升趋势,而心理特点的评分随增龄明显下降,评价“好”或“较好”的比例下降, 评价 “一般”的比例增多。

因此,城市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主要面临物质生活保障和精神关爱两方面的挑战。中国政府已在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此城市人口养老的物质生活基础得以保障。然而,养老服务体系对于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供给还无法大规模满足城市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为了解城市老年人对精神关爱的需求,我们在江苏省南京市展开了关于老年人对精神关爱的需求调查。了解城市老年人对精神关爱的需求,对于提供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对象主要面对城市老年人群体。我们参考国际上通常标准。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把对象年龄段控制在了60岁以上。

2.样本选取

这项研究的样本是根据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从南京市八个区级行政单位(鼓楼区、建邺区、雨花区、栖霞区、秦淮区、江宁区、浦口区、玄武区)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抽取的。本次调查研究基本覆盖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区的南京市老年人,共计920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3.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个别发送法进行问卷的发放,最终回收问卷92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为确保问卷真实可信,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进行试调查,对15人发放问卷,之后对问卷进行部分修改,并再次进行试调查及副本再测,得到信度系数为0.691,大于0.7,问卷真实可靠,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三、南京市老年人精神关爱需求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将从两方面展开对南京市老年人精神保障需求的讨论,首先我们将分析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状况,了解老年人的精神状态,然后我们将从老年人对子女关爱的需求和社交活动需求分析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1.老年人基本生活狀况

(1)老年人婚姻状况。在调查的920名南京市老年人中,虽然超过一半(73.3%)的老年人处于已婚状态,但是丧偶离异的老年人仍然比例较大,约占四分之一(24.1%)。

(2)老年人人际关系状况。调查从老年人居住状况和老年人倾诉对象两个方面测量老年人的人际关系状况。23.4%的受调查老年人处于独居状态,比重较大,可能会造成这部分老年人无人陪伴,精神生活孤单寂寞。倾诉对象的选择也是老年人人际关系测量中重要的一部分,倾诉对象的调节对于老年人烦恼的减轻或消除有重要影响。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倾诉对象多为老伴、子女以及朋友,只有少部分选择邻居、社区、政府或者相关组织,说明南京市的老年人社区服务仍旧不够深入。

(3)老年人社交活动状况。我们从老年人社会活动选择和休闲娱乐方式选择上对老年人社交活动状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南京市老年人选择的社交方式较为单一,并且存在部分老年人自我封闭拒绝一切社交的现象。南京市老年人参加最多的社会活动是文娱体育活动(31.0%),且极受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喜爱。随着老年健康意识的增强,参加老年健康讲座成为老年人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其参加人数(21.7%)仅次于老年文娱体育活动。当然,由于年龄、个性及文化程度等原因的影响,也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不参加社会活动(13.7%)。南京市老年人的娱乐休闲较为单一,绝大多数老年人喜爱电视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娱乐休闲,而书法、绘画、创作以及听戏唱歌等文艺活动很少被老年人选择

2.老年人精神关爱需求现状

(1)老年人对子女探视的需求。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对精神生活的诉求不断提高。从老年人希望子女的探望频率来看, 近半数的老年人(45.7%)希望子女每天探望,37.0%的老年人希望子女每周探望一次,只有1.5%的老年人希望子女每季度探望自己一次。而现实中,子女对父母的探视远远达不到老人的期望。

(2)老年人社交活动需求。研究发现,调查对象认为政府应该承担起老年人保障服务的责任,主要从建设活动场所、多组织文娱健身活动、成立精神关爱咨询室、加强老年教育、出台法规政策、增加服务产品等几方面进行努力。其中,老年人最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强老年人文娱活动的组织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3.老年人精神关爱需求分析

伴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城市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且对于普遍处于养老保险覆盖下的城市老年人来说,精神保障尤为重要。调查显示,一定比重的老年人处于离异或独居的状态,虽然物质生活无虞,但是面临着精神生活匮乏,缺少子女关爱的问题。如今城市老年人的社区服务仍然不够深入,老年人不愿意选择社区工作人员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专业社工介入不够,老年人很容易出现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老年人普遍认为老年文娱活动的主要组织责任在于政府,政府有义务监督子女对老人的精神关爱,同时举办效率更高形式新颖的文娱活动,调动社区的积极性,关注老年人的精神保障需求。

四、对老年人精神关爱的对策建议

由于人口迅速老龄化,社会上掀起了银发一族的浪潮,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老年人对物质与精神生活是否满意关系着千千万万的家庭是否幸福,每个家庭的安定幸福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同时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满意度的追求越来越超过对物质生活满意度的追求。“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变成了老年人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

1.政府购买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在南京市经济发展,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也迅速增长。以此,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手段,大力发展老年产业,提供针对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优先开发科、教、文、卫、电视、心理、旅游等老年产品,培养老年人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增强其自我认知程度。同时探索设立护理保险新险种、“以房自助养老”、“以承包地养老”、“时间银行”等新项目,提高老年人的服务支付能力。积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产业,满足失能老人、高龄老人对医疗保健和服务性消费的各种需求,从而提高幸福感。

2.扩大老年活动场所,促进老年人际交流

南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区建设较为完善,老年人活动也丰富多彩。但是多数是以室内单独休闲娱乐为主,专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数量有限,设备也不专业,许多集体活动受到限制。因此政府可以以社区为基础,根据社区大小、社区老年人数量,为社区内老年人建立专门的活动场所,供他们定期开展活动使用。社区居委会负责组织活动,或者老年人自愿申请使用,提高场所利用率。同时政府引导社区组织大型精神关爱系列活动,社区与社区之间进行评比,提高老年人参与度与满意度。借用已有场所或者活动平台,老年人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他人,拓展人际交往圈子,建立更多的友谊。日常生活中,若有各项活动供老年人娱乐,能够有效降低他们的孤独感,增强社会存在感。当遇到苦恼或者郁闷的事,不仅可以和家人诉说,还有机会向更多的朋友诉说,以此减少家庭成员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增加对老年人身心健康起到關键的作用。同时,积极倡导子女常回家看看,给予老人更多的亲情交流。

3.加强老年精神关爱专业人员培养,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

总体来看,老年精神关爱人员数量少、专业知识缺乏。因此,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从事老年精神关爱服务的职业资质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强化服务人员的准入标准,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其次,依托专业化、社会化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将证书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相结合。同时,社区应与企业、学校、政府机关等部门建立长期联系,发掘愿意从事老年精神关爱服务的志愿者。根据志愿者的背景和特长,对其进行针对性培训。充分利用老年人有相同的生活背景、生活理念等优势,动员低龄老年人参与老年精神关爱志愿服务。此外,加强对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整合、完善与充分利用。规范其管理制度、资金运作制度、人员配备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

参考文献:

[1]张淇. 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人口安全问题[J].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2006(4):57-59.

[2]谢安.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统计研究,2004(8):50-53.

[3]李得明. 中国女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8):778-780.

作者简介:王中汉(1996-3-13),男,陕西汉中人,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猜你喜欢

社区养老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英国社区养老照顾对我国的启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基于隶属函数模型分民族人口老龄化的综合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