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实施的思考

2017-08-24李峰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研究生教育

[摘 要]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是党和国家在民族政策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

一、 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国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4%;2001年人口3.64亿人,占28.6%;国内生产总值18245亿元,占17.1%。西部地区与周边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占全国的85%左右。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0个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左右;全国5个民族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的80%都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大。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努力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决策,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

2.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需要。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东部地区由于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现代化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们普遍过上了小康生活。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

3.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是国家以科教兴国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教育部直属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诚然,10年的西部大开发成绩斐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0-200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55亿元增加到66868亿元,年均增长11.9%;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局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民生建设事业得到加强,397个县通过“两基”验收,“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5%,累计扫除文盲600多万人,4880万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重点区域加快发展,批复了关中—天水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成渝经济区规划即将编制完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兴边富民行动深入实施。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程度和人才总量,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党中央关于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结合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人才现状和人才需求的实际,大力培养适应西部地区建设的高层次人才,需要依靠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的人才服务。

二、国家扶持少数民族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国家虽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对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措施却迟迟未纳入议事日程。直到1985年,教育委员会才在所发布《关于高等学校招收委托培养硕士生的暂行规定》中有所指出给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考生在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在分数相等的情况下优先录取,而尚未有量化指标方面的优惠;1988年则基本上沿续了85年的暂行规定,规定对志愿报考为内蒙古、广西、西藏、云南、青海、宁夏、贵州、新疆等用人单位定向培养的考生,应优先录取。量化优惠政策则要到1998年,教育部规定对双少考生和报考地处西部八省区可降低10分左右录取;2000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国家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并且明确了优惠政策,扩大了西部优惠省区的范围,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民委、国家发改委、人事部发布了教民字5号文件,并在2006年,按照“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的特殊政策,在教育部直属高校面向西部12個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兼顾享受西部政策待遇的民族自治地方和需要特别支持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简称“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并于该年招收硕士研究生640人,博士生220多人,2011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4000名,博士研究生1000名;至此,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博士,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没有进行广泛的宣传。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很多地方比如新疆和西藏某些地区还不通网络,使得一些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考生由于不知道这个计划而耽误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2.毕业少数民族研究生未回到定向单位、定向省的的现象不在少数。由于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都不如汉族地区,相当多民族地区急需的理工科类的定向考生通过改派未回到定向单位和地区,特别是在一些私营企业或者国有企业单位这种情况尤其突出,因为在他们看来,尚若学生所学专业不是所需要的,将其留在企业无疑只是增加了用人成本,因此只要研究生本人与定向单位达成协议,培养单位在发放文凭和就业协议书上并非非常严格;对于那些非在职的毕业研究生,有些省区的教育厅并不能保证将所有定向生安排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上,从而在对他们到省外就业问题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教育部各直属高校在就业问题上,要加强与定向单位的联系,严格执行就业政策,同时加强对少干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求树立为民族地区服务的思想,避免高层次人才的进一步流失,保证少数民族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朱熔基.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1-03-17(1).

[2]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7[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80.

作者简介:李峰(1975—),男,湖南溆浦人,土家族,管理学硕士,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会教育。

猜你喜欢

西部大开发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广西乐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