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竹笛的起源与发展

2017-08-24闫群群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4期

[摘 要]我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而竹笛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一支被保留发展到了时至今日,以由单一的伴奏角色转变为可以登上世界舞台的音乐主角。本文将浅要谈谈我国竹笛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中夹杂的变革中所带来的竹笛文化。

竹笛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大概已有八千年的历史。竹笛音乐从竹笛诞生的那一刻起,随着人们的日常劳动和生活表现出他们想要表达的食物。这个乐器由简单到复杂,由田野到舞台,由民间到专业逐渐的发展起来。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发展,使我国的竹笛艺术不断的被传承和发扬,将竹笛这一门古老的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逐渐走出国门,被世界上的人们所接受。

中国竹笛演奏艺术发展到现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竹笛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有关中国竹笛起源问题存在多种说法。有的说法是:《周礼》记载起源于西周。有的说法是:起源于战国时期。还有说法是:起源于西汉时的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

[关键词]竹笛文化; “文化大革命”; 竹笛发展

一、竹笛的起源

中国竹笛演奏艺术发展到现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竹笛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有关中国竹笛起源问题存在多种说法。有的说法是:《周礼》记载起源于西周。有的说法是起源于战国时期。还有说法是起源于西汉时的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

汉武帝时代,汉王朝对匈奴进行多年的战争,打通了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并且再次派张博望出使西域,使西域音乐文化延着“丝绸之路”东进传入中国(汉朝)。丘仲就是当时有名的宫廷制笛家,他肯定见到了西域传入的胡笛,也肯定在当时同时使用了中土的古笛。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中国古竹笛早于张博望从西域带回来的胡笛近半个世纪。长沙马王堆“利苍”墓是战国末时期的,至于笛子在当时的产生及流传在中国是毋庸置疑的,《笛赋》、《周礼》的记载很可能是真实的。

自汉武帝西域胡笛传入中土以后,中国古笛逐渐采用胡笛的吹孔与按孔在同一平面上的演奏方式,吸收了西域笛曲的音乐养分;也保留了中土古笛七孔的基本形体,胡笛与古笛渐渐同化了。中国古笛的原形也逐渐从中国音乐历史舞台上消失,至西汉末基本上被淘汰了。它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国乐器的行列中。至唐后又加上了膜孔,笛子的音质、音量均为之一新,形制趋向完善,演奏技巧也日益丰富了。

二、竹笛在中国的变革与发展

最初笛子的名称叫涤;到唐代出现了尺八以其长度一尺八寸得名,后来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古典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尺八也是流传于闽南的南音音乐主要乐器。一开始,笛子的按孔是均匀排列的。后来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半音,而将右边二孔的距离增大,左边二孔和中间二孔的距离减小。为了能够和乐队向协调,避免因气温变化而引起的音高变化,出现了可以调节管长的笛子(类似于西洋的木管乐器的调音方式),最多可调节 1/4 个音高。但由于改变音高的同时会改变音色,大多数独奏家不使用这种笛子。笛子一开始是没有膜的。为了使音色明亮,后来用笛竹的薄膜粘贴在孔上。由于这种笛膜容易破碎,有人也使用肠衣膜。这种笛膜虽然耐用,但音色不如前者清脆。结合两者长处的新笛膜采自芦苇,为现在广大的演奏家所使用。到了近代,为了适应新的演奏需要,笛子的音域越来越宽广。从六孔笛,发展出了七孔、八孔至十孔笛。按孔方式也趋同于木管乐器的演奏技法。另外,新类型的笛子不断涌现:由于管长的增长,出现了弯管笛“拉笛”,可以模仿弦乐器的音色;还出现了“口笛”,擅长模仿鸟类的叫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笛子独奏曲的创作得到较快的发展。其推动力之一是大量民族音乐会的举办。1950年代的创作者在创作动机上,主要基于实际情况的需要,多于个人荣誉的考虑。演奏家们多以已有的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作为素材,辅以放慢加花、变奏等创作手法来作曲。

在 1950 年代至1960年代,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创作了大量的笛子曲。这一时期的作曲者有较大的创作空间及自由,直至“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文革”期间,很多笛子演奏家受到迫害,像陆春龄、赵松庭等在“文革”前已成名的笛子演奏家,不但被迫下乡改造,更被扣上不同的政治帽子。

1980 年代,在音乐创作方面,很多作曲家均积极创作新的作品。另外,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后,从前被禁止的音乐亦逐渐在中国传播。这为文化大革命后音乐学院新招收的作曲系学生提供了新的灵感。他们逐渐在创作中加入现代音乐的元素。由于现代音乐非常注重声响效果,民族乐器独特的声响吸引了这批“新潮”作曲家的兴趣,一些“新潮”的乐曲因此应运而生。较为成功的作品有谭盾的《竹迹》、杨青的《醉笛》、莫凡的《绿洲》等等。

三、竹笛文化

竹笛的文化迹象及历史沿革向世人证明:它是中国人类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也是世界《乐器史志》上年代久远的古老吹奏乐器,是全球笛类乐器的鼻祖。

竹笛多由苦竹、紫竹、斑竹、凤眼竹、玉屏竹等优质竹料经制笛师加工成材制做成笛。竹笛属开管乐器,与国外的笛类乐器最大的区别是“膜振”,就是在竹笛膜孔上粘贴一块笛膜,笛音清脆、咳亮、甜美,富有中国民族音乐色彩和浓郁的家乡味儿,这是任何管弦乐器及现代电声乐不具备的特征。

竹笛的流派主要分北派和南派。北派笛风注重刚劲、强烈,气息讲究丹田要有爆发力,常用吐音、花舌、垛音等技巧丰富乐曲,代表作品《喜相逢》等。南派笛风讲究典雅、华丽,常用颤、叠、赠、打等手指技法润饰旋律,代表作品《鹧鸪飞》等。竹笛的流派除北派、南派外,得到世人承认的还有刘森派(简称刘派),赵松庭先生创立的浙派,俞逊发先生创立的俞派。近代,人材辈出无穷。无论从演奏技法还是曲目上,更是脱颖、创新,使笛子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逐渐摆脱了南、北之分的概念。乐曲的内容从强调地方风格到追求意境的刻画,广泛吸取其它艺术品种及姐妹乐器的技法而融汇贯通,大大丰富了笛子本身的表现力。

四、竹笛音乐的文化底蕴

1.礼乐文化。礼乐是封建时期统治过程,是那个时期人们必须遵循和参与的。

并且根据不同阶层制定不同的礼乐制度,使人们形成立于礼,成于乐的标准。

2.诗词文化。文人最迷恋于诗词创作,而在当时文人利用竹笛音乐与诗词相结合,将它那不同的曲目风格通过诗词的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加明显的体现出竹笛音乐悠远绵长的韵味。

3.宗教文化。在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中,竹笛成为了宗教法器之一,在佛教信仰中认为竹笛具有通神和普度众生的能力,而且还能将经文通过音乐的方式传递到众生心中。而道教则认定它是通往仙道的神物,也是重要的法器之一。

4.民俗文化。竹笛音乐在民间有着深远意境,它能把民众带到不一样的意境当中,脱离世俗困苦,是他们精神寄托最重要的需求品。

参考文献:

[1] 李林育 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发展与传承 [J] 现代交际 2011.(04).

[2] 李国伟 中国竹笛艺术发展述略 [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3] 李保忠 中國竹笛音乐的文化涵蕴 [J].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8(10).

[4] 姜 勇 竹笛音乐的发展分期及其特征分析 [J].2011(11).

[5] 黄云福 浅谈竹笛艺术的发展 [J]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1.(06).

[6] 田斌 对不同时期竹笛艺术的特征分析 [J]. 作家 .2012(11).

作者简介:闫群群(1991-),女,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专业音乐,研究方向: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