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三个显著特征

2017-08-18王良青

桂海论丛 2017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习近平

王良青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过程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有三个显著的特征:突出的理论创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鲜明的语言特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特征

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7)03-0004-05

中国共产党建党96年的历史,就是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在当前新的历史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1],如何使大众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透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突出的理论创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理论要对大众具有吸引力,为大众所掌握,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僵化教条的理论是无法实现大众化的。理论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使创新的理论成果不断深入人心,不断为大众所理解掌握和运用的大众化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吸引大众,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在这一意义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保持持久活力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同时这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建党96年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我们紧密结合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事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什么时候理论的发展落后于实践,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挫折。”[2]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解决的是用什么样的理论“化”大众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党根据形势发展和时代特点的变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等复杂形势的变化,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因为“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以及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1]。在实现建党和新中国成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终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不断创新的理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方向,从这点上来说,不断创新理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时代和全局高度,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这些创新的理论包括:从奋斗目标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即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战略布局上,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发展观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文化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在外交上,明确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此外,还提出了经济发展上的“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等等。一方面,上述系列的理论创新,系统地回答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关注的三大基本问题即“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进展;消除了人民大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困惑,拉近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使大众发自内心的信服。另一方面,以上系列的理论创新是围绕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梦”作为贯穿这些理论的主线,它的提出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这是因为“中国梦”的提出契合了大众的需求,即“中国梦”把国家、民族、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过去、现在、未来连接在一起,在跨时空的范围内,每个普通大众都能找到自我的存在感。也就是说,“中国梦”的提出契合了大众价值追求和话语表达的诉求。对于前者,就是用普通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化地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这种形式具体化了,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话语“隔断”,实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从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地转变,从而契合了大众的话语表达诉求;对于后者就是既聚焦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航船,又关注每个大众多姿多彩的生活,把宏观的国家、民族的价值目標追求与微观的个人具体的价值目标联系在一起,因而得到大众的认同和支持。

二、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问题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口号,就是时代的声音啊”[3]235。在这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立足于我们时代,解决时代出现的问题,才能推动社会的历史进步。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挑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国内,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期、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突出期,风险隐患显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多重困难,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一些领域腐败问题突出等等;在国际,如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影响还在持续,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等等。如何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大众直接关心的现实问题。能否回答和解决这些人民大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关系到人民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事业的信心,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了理论本身的吸引力外,关键要看这种理论能否回应大众的关切、解决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不回避、不遮掩,有担当,直面问题,深刻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大众关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仅靠理论的灌输和说教,其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必须坚持以研究、回答和解决问题为导向。“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从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问题中,找出大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着手。在这些众多的问题中,人民大众感受最深刻、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一是抓队伍建设,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自身抓起,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重塑党在大众中的形象,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二是抓民生问题,就是不忘初心,解决民生问题,使大众过上幸福生活,使普通大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马克思主义。

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抓队伍建设。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者、宣传者,只有他们自己率先垂范,具有良好的作风,在工作和生活中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立场,没有一己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大众,使大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总体上是好的,然而我们也无法回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老虎”“苍蝇”的显现,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使大众感到马克思主义与自己内心价值观和社会期待不相符,进而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影响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接受,从而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队伍建设问题。一方面,以“四风”问题为切入口,解决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4],如果党员领导干部讲得冠冕堂皇,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做的却是另一套,搞吃吃喝喝、团团伙伙,在推杯换盏、灯红酒绿中丧失了自我,完全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5]8,我们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大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为切入口,“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5]72不“走神”,不“散光”,从一个节点接一个节点地抓,常抓不懈,使得“四风”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老百姓拍手称快,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持续向善向上。另一方面,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持续反腐,正风肃纪纯洁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反腐败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是加快打“老虎”拍“苍蝇”的节奏,减少腐败存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打虎的步伐不停顿,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到2016年9月,共有181名省部级领导干部被查,平均一个月有4个多“老虎”落马。除了“打老虎”,还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即“‘苍蝇每天扑面”[5]99的问题。二是在制度层面为党员领导干部立规矩,遏制腐败增量。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到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条例准则,给党员领导干部定下了严格的规矩,并且指出了哪些是绝对不能触碰的高压线,对无视制度存在的“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6]。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力反腐,使人们欣喜地看到“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的新局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执政党只有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队伍能始终能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这样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才真正是一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播种机”,他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才能赢得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发自内心的认同。

以人民至上的人文情怀抓民生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普通大众,得到他们的认同,关键要看这种理论能否反映、满足他们的需求,解决与他们自己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现实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把“理论”和“受众”连接在一起,透过这些民生问题,普通大众才能感受到理论的温度和力量,只有做到了这点,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真信马克思主义。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一方面,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而民生連着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带着真挚的情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尽心尽力地为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谋利益。”[3]257。怎么解决民生问题,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扎扎实实地做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需求,“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掌握民情,分析民意”[3]24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踏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延安杨家岭村到湘西十八洞村,从农村的田间地头、灶台炕头,到城市的棚户区,他访贫问苦,与群众促膝谈心,处处体现出浓浓的民生情怀。另一方面,切实解决大众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没小事,从大的方面来说,群众民生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3]26;从小的方面来说,民生问题再小的事对老百姓来说都是大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制约,在一系列民生问题上,我们离大众对民生的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7]148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大众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理论存在,也不是口号式的政治宣传,而是一种活生生的真实存在,显示出巨大的魅力,使更多的民众相信、学习、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鲜明的语言特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理论本身的科学性、正确性外,除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需要的良好环境外,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和阐释,也是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善于用“接地气”的通俗语言,把“高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得明明白白,使理论和受众之间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使大众感觉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

用生活化、群众化的语言,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用丰富多彩的生活化语言、大白话式的群众化语言,理论才能可亲可敬,群众才能听得懂也愿意听。正如毛泽东所说,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8]用大众生活化语言可以把艰深晦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善于用生活化、群众化的语言,来反映大众的生活,符合大众的习惯,让普通大众听起来很亲切,消除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亲和力。这样的语言在“习式”语言中信手拈来,比如,“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9],就用这个路人皆知的道理来说明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是自己说了算的大道理;用“自己的指甲才知道哪里痒”[10],这个生活的小常识,说明选择道路不能靠一味地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国情来选择的大道理;用“量腹而受,量身而衣”[11],说明各国要根据自身禀赋特点,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用“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件”[12],说明行动的重要性;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3],说明党的纪律规矩的重要;用“打到七寸”[14],说明抓住问题的要害。此外,他还把坚定理想信念,在人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中的作用,比喻成“总开关”;把理想信念的缺失比喻成“缺钙”“软骨病”等等。

用讲故事、说成语、引典故、打比方、幽默化的语言等形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鲜明语言特色还表现在,用语言的表达把大众吸引住,感染大众,增加大众对理论关注的持久度。为此,他善于运用讲故事、用成语、引典故、打比方、幽默化等丰富多彩的符合大众习惯表达方式,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重要原理。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故事由于有时间、地点、事件、情节等要素,而情节具有生动性和连贯性,所以能够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产生情感的共鸣,给受众心灵以巨大的驰骋空间,在驰骋之中不知不觉地领略了“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例如,在说明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取得成绩时,他用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梁家河的老百姓“饱餐一顿肉”都是一种奢望,到今天的梁家河吃肉已经不成问题,而且“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15]。这个故事以小见大,中国西部的小村庄只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他用自己亲身的经历,既有故事的趣味性,又有故事后面的大道理。“成语”“典故”有着厚重的文明积淀、充满情趣的历史故事、凝练的语言文字,虽短小精悍但可以说明深刻的大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大量的成语典故,增强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如用“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16]172,说明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要从平时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用“徒木立信”来说明通过抓作风建设,来取信于民;用“刮骨疗毒,壮士断腕”,来说明反腐的决心。此外,为了增强大众对理论的吸引力,习近平在系列讲话中,还大量运用了比喻、幽默化的语言等形式。例如“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16]165,“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16]385,就是用“空气”比方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把制度比喻成“笼子”。“文化产品要讲‘票房价值”[3]9,用“票房价值”来说明文化产品不能一味地强调“高雅”,而陷入曲高和寡、自娱自乐的境地,也应该注意市场的反映;“莫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3]71,强调了制度执行的重要性;“‘书呆子现象要不得”[3]271,说明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

用摆事实、讲道理等表达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语言是思想理论的载体,理论是否入耳、入脑,进而赢得大众的认同,除了语言的通俗化外,语言背后的“事实”是其支撑的关键。也就是说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阐释语言反映的内容,以此来说明理论的科学性、证明理论的说服力。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的语言特色,还表现在用了大量的事实,来讲深刻的道理。例如,他在讲到“中国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时强调指出,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17],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大道理;在说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时,他运用了系列具体的数字:“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除以13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中国城乡低保人口有7400多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有1000多万人,几亿农村勞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和落户城镇”[17]。这些具体的数字一目了然,非常具有说服力。在讲到中国为世界其他国家消除贫困作出的贡献时,他也运用具体的数字来印证,新中国“60多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18],这说明中国在消除自身贫困时,没有放弃自己承担了国际责任,体现了中国大国风范和国际担当。诸如此类的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说内政、外交,谈国防、民生等话语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还可以找出很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2]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36.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3(2).

[5]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6]习近平.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让法规制度的力量充分释放[N].法制日报,2015-06-29(2).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7.

[9]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国梦能造福世界[N].青年时报,2013-03-24(A05).

[10]习近平.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N].光明日报,2016-01-22(3).

[11]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9-27(2).

[12]习近平.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开幕辞[N].法制日报,201:6-09-05(2).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4.

[14]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10-09(2).

[15]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N].经济日报,2015-09-24(2).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7]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光明日报,2014-04-02(2).

[18]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N].南方日报,2015-10-17(A02).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