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召唤者

2017-08-17阿炉芦根彝族

美文 2017年13期
关键词:芦根族谱大凉山

◎ 阿炉·芦根(彝族)

召唤者

◎ 阿炉·芦根(彝族)

阿炉·芦根 (彝族)2013年始习诗文,曾有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滇池》《青年作家》《四川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现为四川省作协会员,系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第24期学员。

外婆一生所担心的,其中一个问题,就在她去世下葬前的三天内得以解决并达到了圆满。这应该归功于交通讯息的灵便,更应该感谢彝家召唤者。

彝家人把这种在婚丧嫁娶之际替事主通知亲戚朋友的好人叫作召唤者,把这项辛苦的活儿叫作召唤,不仅要具备一颗诚实之心,还得拥有一双好脚力,不仅要有能说会道的口才,还得兼具委婉用语的本领,不仅要有星夜兼程的毅力,还得熟悉远山近水的来路去处。

僻远彝乡,在交通讯息滞后不灵的那些日子,人们十分依赖召唤者。

彝家人居息于远远近近的高山大河之间,相隔有近更有远,近的鸡犬相闻,远的终年一见。他们隔山相望,又翻山而聚,不可谓不关山迢递,其心拳拳,但离聚艰难。

每当彝寨里发生婚丧嫁娶,事主首要关心的事情便是物色召唤者,经过全盘掂量之后,就去请愿,回答总是爽心爽肺的,因为这是你我之间的大信任,大沟通,大表白,遇到谁都会当仁不让。开通的召唤者甚至替事主着想,力求减低喊人成本,除了必要的盘缠川资,他们自备干粮,自配同行人员,说走就走,有时一走就是好几天。

王三爷的召唤大事,我家二叔被点将。王三爷祖籍大凉山,与现在居息的小凉山局部相邻,他的一脉胞亲却恰恰深居大凉山腹地,快脚人一个来回总得七八日,还必须日夜兼程。二叔是在王三爷弥留之际启行的,冥冥之中王三爷多坚持了一天,初丧也多搁了一天,为了人世间的最后一面,海枯石烂的等待,跟不上一具尸体腐烂的速度。二叔甚至只用了六天时间,就把王三爷的亲戚喊到了小凉山的家。六天以来,二叔只坐了一截不长的汽车,他说坐汽车感觉比双脚下地要慢得多,他们马不停蹄,走饿了就捧泉水就着干苞谷粑吃,走累了就倒在路边躺一会儿,像祖辈逃难的时候一样,等到捻线灼到指头刺痛时,又立马起身上路。六天中,山高路险,阴晴难测,天天都可能遭遇意外,时时都需要面对未知。但是当他们带着王三爷的亲戚人马赶到的时候,王三爷已经化为一缕青烟。听说火葬的时候王三爷不大肯燃,是因为临到最后也没有见到想见的人,耿耿于怀迁怒于焚尸人。迷信的老人甚至说,王三爷可能会变成坏鬼,对人间含恨,对活人怀怨。于是,人们把喊人的事情提升到了安抚神鬼灵魂的高度来倍加重视了。

这是二叔第一次当召唤者,他可以再当一次甚至很多次召唤者,但王三爷不能再来一回了。

这是二叔的遗憾,但看着他们一行回来时的野人模样,谁会发出责怪之声呢,心疼喊人者的同时,我们更多上心的是生存状态的深问,在不可抗力的自然魔障面前,人们学会原谅,学会同情别人的遗憾。

诚然,路远途险的召唤,很多人都深感内惧。幸好现在交通讯息灵便,一通电话之后紧赶慢赶,抱着不见不休的决心,也能让死者瞑目,生者安然。就像外婆在人间的最后时日,见到了该见的人,在该见的人面前远走他路,兴许也是一种壮怀,更是一种圆满,想来外婆理当不会像王三爷那样有所衔哀,不利后嗣。

因此,这是二叔第一次当召唤者,也是最后一次。这倒不是无人问津,更不是人品和健康问题,人们不想过多物议。却也有黑了天心,冒充召唤者骗取钱财的烂人。就有那么一回,寨子里突然来了两个气喘吁吁的陌生人,他们说自己打大凉山而来,受某某的请托来召唤时年六十多岁的李四奶,说某某正挣扎于生死之间,只想见见这个失散三十多年的亲人李四奶。两个陌生人早把李四奶的身世族脉搞得一清二楚,还自称是李四奶的族系亲戚,把李四奶十代八代的族谱当面熟背到了自己的分支一脉,李四奶信以为真,寨子里也没一声异议,因为彝家人一向有背诵族谱认亲的习惯,不是一胞之亲,谁也不会感兴趣费心思背熟这浩繁枯燥的族谱。李四奶感激涕零,说她那三十多年前因故离家的大兄弟终于回家了,临死还想着她这个没用的妹妹。于是,筹钱筹粮,翻山又坐车,跟着两陌生人就走了,结果是派出所在火车站发现了一位饿得只剩半条命的彝家老太太,她就是李四奶。

而现在,时代不允许冒充召唤者伤天害理了,科技与精神文明立辨妖人。

最让人欢喜的召唤,是婚嫁喜事的召唤。一到目的地,召唤者就会兴高采烈地大声报喜,顺便祝颂人家稻粱肥,牛羊壮,人寿年丰,然后巧妙地把这一切承接在主旨之上,乐不迭地说道,您家侄儿兄弟又俊又能干,他家侄女姐妹又美又好心,真要月亮配太阳哦,今日前来报喜,来讨杯喜酒吃。主人家自然更是高兴了得,随即把召唤者请进屋,好酒好肉招待,然后一起去吃喜宴。

而替死人家召唤,是不能这般惬意的,既不能主动想吃想喝,还得耐着饥累哀而不伤,因为一面要把事情讲清楚,一面要安慰别人,一面要巧妙催促,一面要委婉用语,不能直接说某某死掉了,而要外露难过和抱歉之色,轻声柔语道:哎呀,我们留也留不住呀,他就这样走了,没事,没事,他想走就走吧,他好过就比什么都强,活着的人用手揪着一片痛心也要过下去呀!一路走来,召唤者说过的安慰话比走过的路还长,付出的真心诚意比山还高。他们替人承接着生与死最后的联系。

而婚嫁喜事的召唤,半大的娃娃也可为,会得到比别人多的喜糖,我十三四岁的时候,和几个同伴去喊过一家,当然是近便人家,结果得了一大捧咀咀糖,还被邻居小阿喜看在眼里了。

彝乡的召唤者,现在已经基本被灵便的通信替代了,很多过往的召唤者已经无人可唤,虽然这是一项没有报酬而且十分危险的义务与责任共存的自觉行为,也因为马失前蹄和不可抗力等原因容易延误,但它确实比一通电话的便宜知会更让人觉得诚心和声音的力度。

不用惊奇,曾经的召唤者去世,他的亲戚朋友来得最齐整。山高水长,承接生死,考验真本之诚,把千里之隔拉近在心口的召唤者,以心唤心,唤出彝乡的和谐幸福,唤起人性的光亮。

我们更需要这种召唤。

猜你喜欢

芦根族谱大凉山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药食两用话芦根
张美寅摄影作品
白茅根与芦根煎液治鼻出血
芦根甘蔗饮止磨牙
清热小验方
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群诗境探析
大凉山女人
佳士得9月拍卖徕卡“族谱树”
吴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