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白族大本曲

2017-08-16郭晓梅

曲艺 2017年7期
关键词:民间艺人白族荣获

郭晓梅

白族大本曲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它演唱形式简便,音乐优美朴实,内容生动感人,在白族地区有着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以老百姓自身为主体,以优秀的民间文化为素材,逐渐形成了以叙事为主,把叙事和抒情很好地结合起来的曲种。它演绎的是乡音乡情,表达的是白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反映的是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人际礼仪、伦理规范,连接的是深厚的民族感情。白族大本曲起源于什么时代,说法不一。听一些老艺人讲述:“古时候,从天上飘下来三个本子,被坐落在大理地区的下关天生桥的大风一吹,各自落到了大理市、云龙县和剑川县。落在大理的是白族大本曲,落在云龙县的是白族吹吹腔,落在剑川的是白族本子曲。”虽然只是民间流传的传说,但说明大本曲是古已有之。白族的专家学者也作了考证和研究,它源于秦汉之交,成熟于唐、宋,盛行于明、清,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白族大本曲的艺术形式

白族大本曲的演唱以叙事和代言相结合。民间艺人演唱以第三人称叙述外,也用第一人称演绎各种人物角色。按传统方式的演唱,通常是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也可以一人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三弦”。场面上一张单桌,两把椅子,桌上香炉香烟绕樑,一瓶鲜花,一块摔板(即“醒木”)。说唱艺人手持一方扎染手巾或一把折扇,从朝至暮,通宵达旦,要唱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甚至连续演唱达一月之久。民间艺人演出记录上说:年年三月开曲头,一唱唱到九月九。演唱中没有更多的表演,只在情节和人物感情需要时做简单的手部动作和面部表情以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主要靠唱本和音乐,唱本中唱词格式是格律严谨的“山花体”,每个小段由三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即:七七七五)组成,两个小段八句为一个完整的段落。唱词、韵脚都要落在相同的声辙上。如:弹起三弦响铮铮/小哥今日去游春/打开花门把花看/做五彩缤纷/红花开进白花里/万紫千红翠茵茵/花枝花叶摇摆摆/引来小蜜蜂/。也有七句的小段,前三句是三五七、五七五或三七五,如:花寻柳/我想告诉你/春时春令春风吹/。前段是起头,后段前两句往往还要对偶,后两句再点出全曲要义,每小段必须是“七七七五”的句式,一直延伸到底。韵脚押的是“翠茵茵、花上花、捞哩捞、油哩油”。

听民间艺人演唱白族大本曲,是白族地区乡亲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情趣,村里的老人常对儿孙们说“不放盐巴的菜吃不成,不听大本曲的日子过不成”。白族大本曲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把有影响的文化现象不断提炼成为有地域标志的常态文化,使之长期活跃在大理地区各种庆典、节日、庙会、庭院。民间艺人们能张口成诗,出口成调,以物喻情,即兴而歌,随编随唱。

白族大本曲的音乐

白族大本曲音乐很丰富,能够完美地表达喜怒哀乐之情。喜庆欢欣时唱庆贺祝福、如酒如蜜高亢酣畅的曲子,戏弄讽刺时唱尖酸刻薄、妙趣横生的曲子,悲苦哀伤时,会用凄楚悲凉痛不欲生、如泣如诉的悲调来倾诉自己的隐情和苦衷,快乐兴奋时,更会借助逗情打趣用诙谐幽默的调子抒发喜悦开怀之情。它的音乐结构若从整体来看,属于联曲体的曲艺类型。每个唱本可视内容的需要,采用若干首曲调加以配置和组合。

白族大本曲有“三腔、九板、十八调”。所谓“三腔”,是三个艺术流派的总称。从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区分,以大理古城为中心,古城以北的唱法称为“北腔”,古城以南的唱法称为“南腔”,洱海以东的唱法称为“海东腔”。根据流行的情況,每一个流派都有出色的代表人物,三个流派的风格,主要体现在衬词的运用、节奏和力度的处理、润腔的技巧上等,各具风格,各有特色。总地说来,“南腔”的演唱比较柔美委婉、细腻,“北腔”的唱法高亢激昂、奔放,“海东腔”流畅自如。

“九板”是大本曲的主要唱腔,可以配不同声韵的唱词。“九板”包括:平板、高腔、脆板、大哭板、边板、小哭板、赶板、提水板、阴阳板。“平板”长于叙述和表达欢快的情绪,“高腔、脆板”适宜表现激昂奔放的感情,“边板、赶板”、带有诉说、叙述的特点,“大哭板”则能抒发悲痛、悲愤之情,“小哭板、阴阳板、提水板”善于表达哀愁、幽怨的情调。

“十八调”在白族大本曲演唱中,不作为主要唱腔,只是在某些特定人物和情节里才使用。“十八调”包括:《麻雀调》、《新麻雀调》、《螃蟹调》、《花谱调》、《家谱调》、《琵琶调》、《道情调》、《放羊调》、《花子调》、《祭奠调》、《上坟调》、《仙家乐》(又名《拜佛调》)、《玉河池》(又名《血湖池》)、《蜂采蜜》、《神调》、《大会调》、《思乡调》、《阴阳调》。

白族大本曲“三腔、九板、十八调”一直流传至今,善唱者数不胜数,由于它的演唱形式简便,音乐优美朴实,内容生动感人,所以在白族地区有着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白族大本曲的传承发展

白族大本曲一路走来,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文联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院、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学会的重视关怀下,得到了导向把关、经费投入、服务支持,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地传承,扶持鼓励着职业性或半职业性的民间艺人,做好挖掘整理,传承繁荣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把白族大本曲从村庄、庭院、庙会、田野、集市、老百姓生活中的“婚、丧、嫁、娶”演唱中,扩展到为旅游文化、为节日文化、为走上中国曲坛、为走出国门发挥作用尽职尽责。全国少数民族曲艺中的白族大本曲,主动结合新观众群的审美情趣,结合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整合了集体的智慧,强化创作,为白族人民搭建了两个舞台。一个是白族人民熟悉喜爱的历史故事和经典名段坐唱形式的舞台,一个是培养新观众群,发挥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天赋的优势,创作编演新曲本走上当代舞台。上世纪90年代《游大理》荣获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牡丹奖”,2000年以后《选秧官》荣获国家文化部“群星奖”金奖,《木雕金花》《旭日朝阳新农村》《问花》参加第二届、第四届、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大理是个好地方》荣获第七届中国曲艺节优秀节目奖,《麻雀调》荣获巴黎中国曲艺节“卢浮”银奖,《绕山灵情歌对唱》荣获巴黎中国曲艺节“卢浮”铜奖,《问花》荣获第八届中国曲艺节优秀节目奖、中国梦二等奖。两个舞台各育其彩,传统与创新共生,经典与时尚并存。

白族曲艺是世界艺术殿堂独有的曲艺形式,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更多的白族曲艺传承人出访过荷兰、比利时、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柬埔寨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已故曲艺专家施珍华1997年被联合国授予“民间文艺家”称号。他们推动着流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他们运用自身的才艺影响社会、造福人民。

猜你喜欢

民间艺人白族荣获
东源顺天镇荣获省第二届 《乡村振兴大擂台》“十强镇”称号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祁东渔鼓的传承和发展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
花样云南(二)
简论灵璧皮影的传承与保护
白族
荣获第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项的农药相关项目
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