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活跃元素 服务现代需求

2017-08-16张天来

曲艺 2017年7期
关键词:小剧场茶馆剧场

张天来

众所周知,相声发展大体历经了“撂地期”“茶馆期”“剧场期”“广播电视期”几个阶段。据曲艺理论家陈笑暇考证,最早专门表演相声的茶馆在天津。1930年,天津兴建了“连兴茶社”和“声远茶社”。这两座茶社是相声艺人自己筹划并兴建的第一批专门表演相声的茶社,可以称为是“茶馆期”的开端,在相声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撂地相声”逐渐消失,茶馆相声和剧场相声几经沉浮,这些年二者被统称为小剧场相声,表演小剧场相声的团队也被称为小剧场相声组织。

近年来,各地小剧场相声组织有的在茶馆演出,有的在剧场表演。正如相声演员高晓攀所说:“相声回归剧场、茶馆,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最佳选择,同时现在的年轻相声演员最需要的就是表演的舞台,演员可以在现场与观众的交流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正因有这份对相声事业的热忱,使得各地的民营相声社团经常组织交流演出和研讨会,在互相走访、交流学习的同时对民间相声社团未来应该如何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剧场和茶馆两个场所究竟哪一个更适合小剧场相声未来发展的需要。笔者就这个话题对全国知名的几所相声社团负责人、演员进行了采访,在深入的交谈中了解到了茶馆相声和剧场相声的诸多不同之处。

一、剧场相声与茶馆相声演出场所上的差异

(一)环境上的差异。剧场环境显得很庄严,这种“高大上”的氛围会让观众感到很拘谨,稍微挪动身体都怕影响到周围的人观看演出。狭窄的座椅位置坐久了更是让观众觉得不舒服。这样的相声演出周末去看一回尚可,若是常去容易使观众感到疲惫。茶馆相声则不然,宽松的座椅和舒适放松的环境更适合休闲,让观众把欣赏相声表演当成一种享受。只要观众有时间每晚都可以到茶馆来,茶馆相声既让观众感受到了茶馆文化氛围,也会在轻松的环境中感受相声带来的快乐。因此茶馆也就成为相声爱好者常去的观看演出的场所。陕西青曲社相声演员苗阜介绍说,青曲社的演出是茶馆每天一场,大剧场每月一场。剧场相声更适合周演、月演和巡演,这是他们七八年才摸索总结出的经验。可见,在不同的环境中,对演出的时间跨度也是有不同的要求。

(二)收入上的差异。嘻哈包袱铺相声演员高晓攀认为:“剧场相声最理想的观众人数在700人左右,而茶馆相声的最佳状态则是200人左右。”如果茶馆和剧场同样是30至80元的票价,即便茶馆能提供茶水、茶点等附加产品刺激二次消费,也会因为座位数量的限制导致收入和剧场比有很大差距。但是,虽然剧场的收入较为可观,但就场地租赁费和宣传费用来说,剧场的支出要高于茶馆,如果售票不理想就会赔钱。茶馆收入雖然不如剧场,但茶馆支出费用相比剧场要少,即便观众数量相对较少也不会担心赔钱的问题。

(三)需求上的差异。青曲社相声演员苗阜认为,由于剧场相声受众范围广、观众数量多,更利于对社团优秀作品集中展演或对某个演员集中宣传。同样的道理,剧场演出也适合到各地巡演,并在当地集中对社团进行宣传。而茶馆相声大多是每天的常规化演出,偶尔举办个人专场影响面也不会很大。所以剧场和茶馆两者应如藤蔓一样相互扶持发展。当然,也有部分相声茶馆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在场地设置上通过剧场与茶馆结合,实现了低票价高收入。德云社快板书演员许广介绍,为接待各地旅游团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相声迷,德云社每个茶馆后面都有一定数量跟剧场一样的散座。这不但满足了座位上的需求,也满足了休闲方式的需要。这种茶馆和剧场的结合,使民间相声团体的发展更加顺应了发展趋势,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二、剧场相声与茶馆相声在受众欣赏方式上的不同

哈哈曲艺社田海龙认为,观众坐在茶馆听相声和坐在剧场听相声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在剧场,观众大多以欣赏的方式听相声,在茶馆,观众则更多地以休闲的方式听相声。茶馆整体风格大多复古优雅,座位舒适,这里的相声表演是作为一种休闲的方式出现的。观众在这里欣赏相声演出身心愉悦。在茶馆不仅可以听相声,也可以和朋友聊聊天,兴致之处还能和台上的演员搭个茬、交流一下。这种心态下,相声演出比较放松,观众心情也放松。茶馆演出中有一段相声不错,观众就觉得没白来。若是其中某段觉得无趣,也可以和朋友聊天、喝茶、嗑瓜子。但剧场相声则不同,哪怕只有一个节目不行,观众都会感到无趣。如果一场相声表演五至六个节目只有三两个不错,观众也会觉得时间太长,坐如针毡。这是因为剧场演出比较正规,因为观众到剧院专门欣赏演出的,对节目的质量要求较茶馆要高。演员则是怎么排练就怎么演出,受到场下的干扰会相对较少,观众在欣赏时也更容易受到感染。

三、剧场相声与茶馆相声在演员表演方式上的不同

笑动百华相声俱乐部演员吉祥认为:“茶馆更适合表演传统相声,剧场更适合现代相声,主要是因为茶馆的氛围很休闲,传统相声入活慢,更适用聊天式的表演,在茶馆表演语言更随意,结构不需要过于严谨,不用死纲死口的表演。现代相声在茶馆表演要求演员必须三句话“入活”,如果观众稍有走神就容易衔接不上刚才表演的内容,所以茶馆适合表演传统相声。剧场相声因为舞台和观众席都比较宽阔,演员在灯光的照耀下视野模糊,和观众互动时观众反馈慢,演员难以判断观众现场反应。不能抓住现场观众心态,不能形成良好的观演沟通,演员就比较容易紧张。所以在剧场表演相声就要求节目编排要完整,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不能有瑕疵,不能有抻拉,要控制好节奏。通常是节奏快、包袱密,让观众从头笑到尾。

在环境的布置上,茶馆中舞台通常比观众席高出三四个台阶,这样的高度更有利于表演者观察到观众反应,在表演中作出更好的发挥。京城俱乐部相声演员张涛认为,演员在茶馆表演更加随意一些,跟观众的互动也会更多一些。茶馆相声演员可以将相声的垫话抻开来说,随意抓“哏”抖包袱。语速也不用太快,可以娓娓道来。与此同时,茶馆相声对演员现场应变能力也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演员需要经常面对诸多不可知的、突发的因素,这就很考验演员的心理素质和演出经验了。茶馆听相声的观众都是寻求精神上的享受,但观众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有很多观众是酒后去欣赏,在茶馆这样较安静的地方大声喧哗,而且有的还坐在前排,演员演出非常容易受影响。

总的来说,剧场表演相声更为严谨,而反之茶馆较为轻松;剧场强调相声内容,茶馆感受相声氛围;剧场观众反应较慢,茶馆观演双方互动性强。就像陕西青曲社相声演员苗阜说的那样:“我永远都觉得,茶馆一定是相声发展的根,它是跟老百姓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剧场是茶馆相声发展过程中延伸出来的枝叶和花朵。我觉得一个相声社团若想长远发展,一定是小茶馆和大剧场相互结合。”所谓根深叶沃,只有在茶馆根基稳固、营养丰富了,再到大剧场严酷的环境里才能经得起历练和考验,发展才会长远稳固。

笔者认为,剧场、茶馆都是相声艺术在表演场所上不断发展探索的方式,只要有益于演员表演和观众欣赏,无论是在茶馆还是剧场都是相声艺术发展的途径。相声原本就是植根于民间的艺术,在历经了百年的裂变整合、审美畸化、浩劫失却、生存挣扎之后,又重新回归到了民间的土壤。这个发展过程可以让我们发现,演出场地的变化只是相声发展过程中的外在变更,而发展的真正内在本质还是在于相声作品是否过硬、演员功底是否扎实,而这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优秀的作品、优秀的演员不论是在大剧场还是小茶馆演出都会受到观众的喜爱。如杨振华表演的《假大空》《特殊生活》这样的作品,在茶馆、剧场、体育馆、广播、电视上演出都受到观众的欢迎,正是因为有这些贴近生活、针砭时弊的作品和幽默细腻、大气洒脱的表演,相声才会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要做到相声的久盛不衰,创作和表演的作品就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正如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中讲到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发掘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活跃元素,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创作和表演更多的优秀相声作品,才是小剧场相声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猜你喜欢

小剧场茶馆剧场
《成都老茶馆》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开心剧场
杯水车薪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开心剧场
北京的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