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骨”说研究微探
——关于“风骨”内涵新解

2017-08-15李柯薪

长江丛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刘勰风骨美感

李柯薪

对“风骨”的解释众说纷纭,笔者仅通过对几篇著作以及其他方面著作进行了对《文心雕龙》“风骨篇”的学习。在了解了当下研究主流观点后,笔者结合自身观点以及所学少量西方文论,对“风骨”说的理解进行新探。

首先,当下对“风骨”内涵的解释为两种倾向;分论“风”“骨”,以及合论“风骨”。笔者认为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在分论“风”“骨”的理论之中,笔者较为倾向于“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之说。至于合论“风骨”之中,笔者偏向于刘禹昌的“‘风骨’是结合‘典雅、精约、显附、壮丽’等优良风格的‘雅丽’风格”的观点。此外,笔者发现在很多的学者的论文之中,似乎将“风骨”说和原文中的“风”“骨”有一定的混淆和误解。笔者认为简单地将其混为一谈是不正确的,在下文会具体论述。其次,在研读原文后笔者认为,在《风骨篇》中本身就包含两种“风骨”的内涵。因此,笔者认为直接将分论与合论看作相互对立是片面的。在讨论的“风骨”的分合的问题时,应该遵照原文。因此我将《风骨篇》中阐释“风骨”的段落节选于下: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

在此段中,刘勰既对“风骨”进行了分别的叙述,也进行了合论。因此作者认为,原本在《风骨篇》中刘勰所提出的风骨本身就具有双重性,因此在之后的解说中,将其合论和分论都是恰当的,并且这样的两种观点应当并存才能构成刘勰所提出的“风骨”观点的全部。并且,笔者认为后人所叙述的“风骨”说和原文中的“风骨”不能混为一谈。主要阐述如下:

首先,在《风骨篇》的第一段中,刘勰首先对“风”、“骨”进行了分别的阐释。梳理原文,笔者的对风的理解是:“风”司文情,感教化。“风”是指文章中对自我的表达,对情感、心志的彰显。这一理解和“风即文意”相近。对于“骨”,笔者认为是指文辞练达,近似当下所说的“修辞”和“形式”。可见,在分述中刘勰将“风”“骨”主要运用于文章的艺术技巧以及语言表达方面。如将以上理解结合文学批评,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归为语言批评类,即语言艺术技巧论和语言本文结构论。其次,对“风骨”的合论在原文的分量看似较少,其实不然。直接运用“风骨”一词的原句是“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以及“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其中“振彩失鲜”“负声无力”“刚健既实”“辉光乃新”等词所表达的应是一种阅读体验,是接受者、读者在阅读时对文章产生的美感体验。因此,笔者认为刘勰在合论“风骨”时是运用了审美批评的形式,在论述情感体验与美感的价值。在原文之后的阐释中,虽然 “风骨”一词没有再进入论述,但是之后的阐释均在讨论风格,阅读体验类。因此笔者认为,之后的论述也应当归于合论的“风骨”中。当然,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笔者不再赘述。

由此笔者认为在《风骨篇》中刘勰本身就在阐释两种“风骨”。不过是针对不一样的内容而论。因此综合以上两种有关“风骨”的解释,才能形成“风骨”说。

笔者认为,“风骨”说作为一种文学理论,其不应该仅仅只在文辞、文意以及问题风格上有所涉及。通过对原文通篇的研读,笔者认为,《风骨篇》包含了审美思想、美感价值、读者体验、语言技巧、写作策略、形式结构几个方面的论述。在审美思想方面,笔者认为刘勰在文中主要体现在美感价值的论述上体现出来的。“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两句就是在论述美感价值,刘勰讲到若是文章没有“风骨”,不能做到文风清俊,文辞练达那么文章就是“振采失鲜,负声无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关于“风骨”的合论中主要包括,审美思想、美感价值以及读者体验。对“风”“骨”的分论则主要是对文章的语言技巧、写作策略以及形式结构方面。例如:“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只有综合分论的“风”“骨”以及合论的“风骨”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诠释刘勰的本意。

猜你喜欢

刘勰风骨美感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刘勰的“借力”
刘勰拦路拜师
舍弃面子的刘勰
几何映射
舍弃面子的刘勰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美感
秋冬的暗黑浪漫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