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太和县:托起群众“生命线”

2017-08-11肖争鸣

中国扶贫 2017年15期
关键词:太和县生命线肿瘤医院

肖争鸣

太和县是安徽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共评定录入贫困村77个,贫困户63290户、148800人。2016年出列贫困村37个,脱贫12399户、26830人。

太和县在脱贫帮扶中发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农村贫困人口一次致贫或二次致贫的关键因素。太和县委、县政府以此为突破口,通过“三加三减”法,大力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健康扶贫成果逐步显现。2016年底,太和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下降到34981人,比年初下降27%。

加法,让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做好财政投入上的加法。太和县2015年下半年贫困人口“回头看”统计数据显示,全县贫困户46313户,其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24004户,占51.8%;贫困人口95560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47942人,占50.2%,均超过全国44.1%的平均值。

太和县委、县政府面对艰巨任务,迎难而上,以创建“全国健康扶贫示范县”为抓手,兜底健康扶贫工程所需资金,缺口部分由县财政弥补。2016年县财政兑现健康扶贫资金5138.9万元,另拨付健康扶贫医疗救治专项经费3000万元,占全县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总资金3.63亿元的22.4%。据测算,2017年县财政健康扶贫资金支出将突破1.1亿元。

“生命和政绩相比,生命更宝贵。再穷也要保健康要让全县贫困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太和县委书记杨波算了一笔账,仅兜底健康扶贫工程所需资金的缺口部分一项将增加支出3000万元。

做好创新举措上的加法。在落实好安徽省貧困人口“两免两降四提高一兜底一补充”等医疗保障政策的同时,太和县在全省第一个提出并实施了健康扶贫“3993”工程。

“3993”工程,即对全县贫困人口中300名大病患者开展集中救治。对全县贫困人口中新增的9889名慢性病患者开展集中签约服务。确保县域内病人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对省市内住院治疗的贫困人口,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等综合补偿后,再由县专项资金补贴,保证贫困人口合规费用个人自付不超过3000元。

做好优质服务上的加法。太和县分管卫计工作的副县长海治国表示,“过去是贫困户找医生看病,对一些因家庭困难不愿意到医院看病或行动不便无法到医院就医的贫困户,脱贫帮扶上存在盲区和滞后性。现在开展精准识别,为贫困人口每人建立1份电子健康档案、1张健康卡,保证了每一位贫困人员都能及时得到诊治。”

开展家庭医生“1+1+1”有偿签约服务,县财政为9.56万贫困人口代缴每人100元签约服务费956万元。即每个贫困户与1名县级医院医生、1名乡镇卫生院医生、1名乡村医生共同签订服务协议。签约医生定期上门,为贫困户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基本医疗、康复等服务,贫困人口中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也可以通过与签约医生预约看病,节省时间。今年1—4月份,累计服务贫困患者57.7万人次。

太和县坟台镇在健康扶贫方面实行“一村一队”工作法。全镇17个村,卫生院抽调38人组建17个精准健康扶贫工作团队,每个团队由卫生院经验丰富、业务娴熟的临床医师、村医、基本公共人员共同组成,由执业医师以上职称的临床医生担任团队长。对全镇3229户、5960名需要健康扶贫的人群,逐户走访问诊,强化健康核实和动态管理。

减法,让贫困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做好困难群众看病费用的减法。自2017年起,太和县财政为95560名贫困群众全额代缴其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累计代缴1433.4万元。

降低医保补偿门槛。贫困人口县域内普通门诊不设补偿起付线;取消住院预付金,在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市级医院、省级医院住院治疗的,补偿起付线分别降至100元、300元、500元、1000元。强化大病保险保障。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由1-2万元降至0.5万元,分段补偿比例由50%-80%提高至60%-90%。

太和县洪山镇村民张某某患有尿毒症,每周到县人民医院做3次透析,一年各种花费10多万元,两个未成年女儿均为哑巴。“要不是国家的政策好,我实在看不起这个病。”她感激恳地说,“县领导、镇村干部、帮扶干部经常到家里问寒问暖,还送钱、送吃的,我们感激不尽。”

据统计,2016年太和县最高住院报销费用的王某某,因急性脑出血入住太和县中医院,住院总费用17.95万元,出院时个人仅支付医药费用3000元。

做好困难群众外出就医的减法。太和县依托在全国县级率先成功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太和县中医院和全省首家通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评审的太和县人民医院,大力实施“名医、名科、名院”战略,内强技能,外树形象,不断满足贫困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为推动上述两个医院做大做强,太和县又投入22亿元,启动了占地300亩的县人民医院迁址建设工程和占地300亩的县中医院河西新区建设项目。

鼓励县级医院与全国、全省知名医院组建“医联体”。太和县人民医院与安徽省肿瘤医院、太和县中医院与蚌埠医学院一附院、太和县第五医院与北京军医总医院分别建立了医联体,通过上级医院向太和县派驻专家团队、远程会诊、信息共享等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使太和县贫困群众足不出县就可以享受到省城甚至更高级别的医疗服务,有效减少贫困群众外出医疗次数和生活支出。

太和县城关镇贫困群众64岁的张培三,于2013年检查出患有肝癌,由于老伴早逝、膝下无子女,每次只能由亲戚陪着到安徽省肿瘤医院排队找专家看病,21天一个化疗疗程,一个来回至少要4—5天时间,人疲惫不堪,他甚至想放弃治疗。2015年起,安徽省肿瘤医院与太和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向太和县人民医院派驻肿瘤专家为贫困患者看病。张培三被纳入特殊群体资料库,只要安徽省肿瘤医院的专家到太和县出诊,县人民医院就会主动打电话通知他。遇到病情变化,两地医院就通过网络视频及时进行远程会诊,他再也不用长途跋涉到200多公里外的安徽省肿瘤医院看病了。定期到太和县为贫困群众义诊看病的还有原北京人民大学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北京东直门医院心内科专家王显教授、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外科专家姚建民教授,等等。

通过5年的努力,太和县外出就医的贫困患者比例,从最高峰的23.7%下降到目前的4.8%,与天长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省政府确立的“县域内住院就诊率达90%”的目标。

做好困难群众报销精力的减法。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结算模式。贫困患者在太和县4家公立医院、10家民营医院、32个乡镇卫生院、294个村卫生室等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合规医药费用,出院时,通过综合医保“一站式”结算信息系统,太和县贫困群众不再像以前那样,报销时先向县新农合中心提供费用发票、费用清单、病历复印件、存款折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户口本复印件等,只需在“一站式”结算窗口出示自己的身份证就可以了。报销时间从以前的一天甚至一个月,压缩到目前的只需一次、10分钟以内,大大节省了贫困户患者的报销精力。

太和县中医院“一站式”结算窗口张主任说,“过去报销是普通铁路,现在报销是高速铁路,更加方便快捷了。”现在太和县人民医院的“一站式”结算窗口门可罗雀,偶尔有困难群众来到窗口结算医疗费用,很快就离开了。与年前的结算窗口相比,排队长龙不见了,插队争吵不见了,对结算人员的埋怨不见了。困难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扶贫政策、惠民政策所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对国家的赞誉之词更发自肺腑了。

在脱贫攻坚这个主战场上,太和县428个医疗卫生机构、7631名卫生技术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汗水,紧紧携手全县贫困群众,共同托起健康“生命线”,坚定迈向健康生活的美好明天。

(作者系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太和县生命线肿瘤医院
除险清患 守护城市运行“生命线”
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太和县人民医院
——智慧医疗助推高质量发展
创新体制 承担重任 建国际一流的肿瘤医院
海南省肿瘤医院
十年巨变 打造地市级肿瘤医院标杆
地市级肿瘤医院成“被遗忘的角落”
民营医院的“生命线”
“勤廉双优公仆”倒在石榴裙下(下)——安徽省太和县原县委书记刘家坤受贿案纪实
“勤廉双优干部”倒在石榴裙下(上)——安徽省太和县原县委书记刘家坤受贿案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