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近学情启迪思维

2017-08-09杨永松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课堂提问初中数学有效性

杨永松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巧设疑问,激发学习热情”“知识沟通,疏导思维流程”“恰当时机,提供思维铺垫”“归纳提升,引发探索欲望”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通过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相反,低效的课堂提问会挫伤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学生体会不到思考问题的乐趣,师生间不能交流配合,课堂教学目标很难实现.那么,怎样使数学课堂提问更有效呢?本文试从学情分析的角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习热情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疑问,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时,学生才会思考,才会动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情分析,抓住学生好奇心,精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这一章时,我先提出问题:“将一张报纸对折,然后再对折,依此对折100次,有人说这时的厚度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你信不信?”学生的兴趣就会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若接着提出问题:“你想验证此话的真假吗?我们要学的等比数列知识将会告诉你.”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会马上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因为学生凭感觉总是不会相信一张薄薄的报纸会被折成那么厚,想一探究竟.再如,在“正弦和余弦”概念的教学时,笔者设计如下两个问题:(1)Rt△ABC中,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怎样求另一直角边?(2)在Rt△ABC中,已知∠A和斜边AB,怎样求∠A的对边BC?问题(1)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2)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正当学生为此苦苦思索时,教师乘机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知识沟通,疏导思维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在课堂上,笔者经常发现学生往往觉得只要学习主题明确,就能很容易掌握新讲授的内容,但正因为这样,学生最容易人为地把知识分割成很多小块,而忽略了知识的整体性、互通性,更不要谈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特别注意前后的贯通,通过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方式,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从通项公式的特点出发,可诱导设问,引导学生:通项公式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是项数关于某一项值的一个函数,符合函数的定义.只不过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那就是它的定义域只能是正整数集或其真子集.对应的函数图像只能是一个散点图.也可以再换一个角度,从解题的层面上讲,设问要确定一个等比数列,需要知道几个量?需要知道哪几个量?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将通项公式作为一个等式来进行研究.这样,通过通项公式的启发诱导设问,我们把高中数学中的两大块内容函数和数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又将方程的一些研究方法结合了起来,从而使学生对高中数学内容的整个脉络有更深的理解.

三、恰当时机,提供思维铺垫

在平常听课的过程中,笔者经常发现有些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问、学生答,看起来表面上热闹,但却淹没了学生真正思考数学的时间.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具有时机恰当的特点,应该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问题由浅入深,不能整节课都是在提问.例如,在讲解两圆问题时,要得到结论“两圆相切,过切点的直线与两圆分别相交,切点到两个交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的半径比”,可设计例题:

⊙O1与⊙O2外切于A点,直线O1O2过A点且与⊙O1、⊙O2分别交于点C,D.已知⊙O1与⊙O2的半径分别是r1,r2(r1

(1)AC∶AD.

(2)将直线O1O2绕A点旋转到不与O1O2垂直的任意位置,与⊙O1,⊙O2分别交于点E,F,求AE∶AF.

(3)如果⊙O1与⊙O2内切,其他条件不变,(2)的结论是否依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4)由(1)(2)(3)能否得出一般结论?如果能请你概括出来;若不能,请你分不同情况叙述它们的结论.

分析:第(1)问很容易解出AC∶AD=r1∶r2;第(2)(3)问分别连接CE,DF,通过△CAE∽△DAF,也易得出AE∶AF=AC∶AD=r1∶r2;第(4)问即可归纳出一般结论.像这样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入手相对较易.而且有层次结构的开放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空间变大,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使教师的每一次启发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把课堂变成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场所.

四、归纳提升,引发探索欲望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但由于中学数学跨度较大,有时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感到很困难.特别是在解决某些综合性较强的难题时,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思维卡壳、智力困窘,学生会无从答起.此时,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的提升阶段,教师适时地提出一些能激活学生知识网络的问题,启发学生唤取记忆,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强度出现“跳一跳”的临界状态,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讲三角恒等式时提问:“若45°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从学生学情出发,多贴近学生,多分析思考,通过不断优化课堂的“问”,来催化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平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2]许威伟.数学课堂提问的多角度分析[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2):50.

猜你喜欢

课堂提问初中数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