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思考

2017-08-08梁凤宁

神州民俗 2017年8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互联网

[摘 要]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是当下文化馆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顺应“互联网+文化”的发展趋势,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文化馆;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文化馆面向社会免费提供文化艺术辅导培训、组织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培训基层文化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举办公益性展览展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服务模式及理念已无法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及满足人们较以往大不同的公共文化需求。

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响应智慧文化的号召,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赋予“文化惠民”更深更广的内涵,实现“文化惠民”的供需对接,成为值得我们重视与探讨的课题。

一、数字文化馆的概念

数字文化馆是依托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馆业务职能服务的线上线下联通互动的系统。目的在于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在提升现场服务能力的同时,突破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和时间的制约,让群众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简单来说,数字文化馆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文化馆建设包括线上平台和线下互动体验空间。线上平台是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基础,依托线上平台推送和管理公共文化资源与服务内容。线下体验空间是对文化馆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的一套以硬件为主的服务系统,包括大屏幕显示、触摸屏互动、体感设备等。

二、建设数字文化馆的必要性

进入大数据时代,迅速发展的互联网给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和公共文化环境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基层群众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文化馆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出现由实体参与向虚实互动的改变,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服务成为时代的呼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纳入“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鼓励“互联网+”新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在“互联网+”新思维的指引下,我们清楚,当下发达的信息时代网络技术会为文化发展带来新曙光、新契机。同时,文化的发展要与时俱进,文化馆的服务也应以数字化为导向,对接群众多样化需求,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带动数字文化馆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着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启动了第一批、第二批数字文化馆建设示范项目,各地对数字文化馆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先后启动数字文化馆建设工作,对于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数字文化馆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1、加大力度,利用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平台开展广泛宣传

数字文化馆的宣传推广,要立足于本地群众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展开。以珠海市文化馆为例,就要充分发挥本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进行有效传播。在多年的群众文化品牌建设实践中,珠海市文化馆打造了以滨海之声音乐会、青少儿艺术花会、百姓舞台三大品牌为主,以合唱节、民间艺术大巡游、音乐舞蹈花会、戏剧曲艺大赛、送戏上岛下乡等品牌为辅的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在这些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融入宣传推广数字文化館的内容。如在活动背景喷绘、活动宣传海报及节目单中增加宣传数字文化馆的相关内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群众认识、关注数字文化馆。

2、突破瓶颈,提升中老年受众对数字文化馆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

中老年群众是文化馆服务中重要且庞大的参与群体,但由于对互联网认知有限、接受较慢、操作不熟等原因,造成这个大群体与数字文化馆之间产生“鸿沟”,使数字文化馆的服务效能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文化馆免费开放培训班中,应多开办“中老年互联网基础知识培训班”、“中老年计算机操作基础班”及“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培训班”等,在学习时代给广大中老年人创造科普知识的机会和环境,使他们能够掌握基础的应用知识与操作技能,懂得利用数字媒介享受线上文化资源。学会运用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掌握公共文化资讯,快捷、有效地利用数字平台享受文化服务。

(二)完善线上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能力

1、专业管理,加强网站、微信等公众网络平台建设

目前,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普遍成为文化馆对外宣传与展示的重要平台。然而,建立平台是基础,如何打造出主动贴合群众文化需求特点的平台成为关键。如今,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输,而是双向互动的。服务的内容也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而是新颖生动的、具有时代特点的。对于网络平台的创建与跟踪管理,应该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在信息发布的内容和形式上,做到灵活生动、便捷贴心,真实、全面、及时地发布公共文化资讯,实现在线栏目宣传常态化、基层群众文化信息化。

在数字化管理方面,除各类动态信息和活动资源外,文化志愿服务也是近年来文化馆逐步重视的服务亮点,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管理也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特点。将庞大的文化志愿队伍进行数字化管理,可以实现多方资源的优化、高效管理。如珠海市文化馆以“百姓舞台”群众文化项目为平台汇集全市文化志愿者,建立“珠海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信息平台”,对64支志愿者队伍2000多名志愿者进行有效信息管理,包括服务活动登记情况、时间统计和绩效评价。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档案,包括音频、视频、图片资料。各类志愿者组织之间形成信息及时传递、共享的网络管理机制,既可提高对文化志愿者管理的便捷性,又可充分调动文化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endprint

2、整合资源,打造“数字阅览”公共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模式

传统的阅览方式已经无法全面地、及时地满足群众的需求变化,“数字阅览”顺势而生。建立“数字阅览”的服务模式,让文化更加亲近群众,突破现有文化场馆的时间、空间限制,为群众提供无所不在的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性与渗透度。

坚持需求导向,在公众网络平台中设置“文化馆全景在线体验”、“数字文化体验馆”、“文化馆网上展厅”、“群众文化远程辅导”、“群众文化活动视频点播”、“网上预约登记”、“培训班网上报名与签到”等模块。人们通过电子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在线观看文化馆的全景展示,欣赏文化馆推出的展示展览,了解丰富多彩的群文活动,认识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享受线上预约文化服务等。除了图文阅读的方式,增加“音频”播放功能,形成“视听融合”的模式,传递给群众“享受文化”的理念。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和资源,搭建群众与文化交流的桥梁,可以提高群众接受文化灌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创新方式,利用网络直播及转播大力传播公共文化资源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应用、新模式,为更好地传播公共文化资源提供了新的平台。我认为,可以联合网络视频门户平台,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文化阵地活动、文化讲堂等进行直播及转播,及时、有效地实现供需对接。除了现场的群众能够参与,通过网络直播及转播的方式,其他群众也能实现在线参与,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受众的辐射面。

四、打造线下數字文化体验厅,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模式

简单来说,线下数字文化体验厅是一个大型数字化实体互动体验交流空间,引入数字化装备和系统,实现群众自主自助互动的体验式服务。结合场馆实际,运用虚拟场景、3D技术、全息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划分为在线远程辅导、非遗民俗展示、文艺作品赏析、美术书法临摹等不同的区域,全景式展现特色文化场景,提高文化艺术普及的互动性与体验感。如非遗民俗展示区域,将无法物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现代影片制作技术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展现,或采用全息投影和3D建模技术呈现3D效果,对非遗项目和文物进行立体循环展示。

这种将“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相促进的大型数字化实体互动体验空间,可以让群众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数字体验,有利于文化馆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提升服务效能。但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存在着政策、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因素,故线下数字文化体验厅的建设是令人期待又颇具难度的大工程。

结语

数字文化馆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更加灵活、生动与便捷。从阵地服务拓展为数字化服务,从线下体验延伸到线上交流,使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走向更广阔的领域。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不应只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每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重视与思考,推动互联网技术与文化馆职能深度融合,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惠民”二字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何溪源.文化馆发展必须加强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大众文艺,2015(24):P10;

〔2〕尉光耀.论数字文化馆宣传推广的有效途径.大众文艺,2015(06):P13-14;

〔3〕马少华.数字体验乐在其中 网络展演以文化人.中国文化报,2015-12-23。

作者简介:梁凤宁(1989--),女,本科,现任职珠海市文化馆。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互联网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