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客家文化“非遗”项目的存续状况及保护意义

2017-08-08苏小雨

神州民俗 2017年8期
关键词:客家人麒麟非遗

苏小雨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广东 深圳 518000)

深圳客家文化“非遗”项目的存续状况及保护意义

苏小雨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广东 深圳 518000)

客家人是汉族独有的一支民系。千百年来,客家先民历经五次大迁徙,由中原故土走向南方各地及至世界。识别客家的根本标准在于文化。因此,深圳客家文化“非遗”项目的存续状况及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文化

深圳客家是清初形成的新客家地区的代表,是客家"第四次大迁徙运动"中的典型。他们在来深垦殖的三百年间,有过一个相当长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时期。深圳本土的客家人可以说是深圳这座城市现代化的最早见证者,同时也是建设的参与者。分析深圳客家文化“非遗”的存续现状与保护意义,将有助于创新客家文化保护、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构建世界客家交流平台,呼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助推深圳成为国内客家文化研究的重镇。

一、深圳客家文化“非遗”项目的分类及存续现状

(一)传统舞蹈

在深圳客家人聚居区流传的传统舞蹈形式较多,多与动物(或想象中的动物)有关,如麒麟舞、龙舞等。具体为:

1.麒麟舞

麒麟舞是深圳客家人迁徙和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物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长期以来象征着客家人的精神和希望,寄托了劳动人民对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而与舞麒麟活动相配套的武术表演,也体现出客家人护卫家乡,壮大族群的强悍个性。深圳的麒麟舞非遗项目较多,主要分布在龙岗、宝安、龙华、罗湖、坪山等区域。包括国家级名录:《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大船坑舞麒麟》;省级名录:《龙城舞麒麟》、《黎围舞麒麟》、《观澜舞麒麟》、《坪山舞麒麟》等。

2.龙舞

龙岗区平湖村的《平湖纸龙舞》:据史料记载,原本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刘氏先祖精通“养龙”之术,并曾在夏朝被封为“御龙氏”。刘氏族人对先祖的崇敬和对龙图腾的信仰,逐渐演变为舞龙习俗。刘氏先民七百多年前自江西迁来平湖建村定居,也将舞龙这种传统舞蹈带到此地。随着与当地原有的民间狮舞、麒麟舞、鱼灯舞交流、借鉴,至少在三百年之前,刘氏村民即已将内陆常见的长龙舞演变为由龙头与数段龙身组合的纸龙舞,其表演形式与内容与上古神话相对应,为国内所罕见。该项目已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此外,深圳客家传统舞蹈的非遗项目还有国家级名录《沙头角鱼灯舞》和省级名录《龙岗舞龙》。

(二)传统音乐

深圳客家文化入选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中,“传统音乐”实际上是由深圳客家原住民演唱的、体现了客家话语音及语言特性的山歌、民歌,而无经典的器乐作品或综合性音乐作品,但在几个世纪的时光中,客家山歌、民歌仍由一代代客家人传唱下来,可见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恒久的生命力。

省级名录《石岩客家山歌》在两百多年前即已流传于宝安区石岩街道有客家人居住的各个社区,用客家话唱,演唱形式多样。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多样文化娱乐种类的发展,山歌这片园地已渐渐变得无人问津,只有极少数老年人会唱些山歌自娱自乐。

深圳较有代表性的客家山歌、民歌非遗项目还有《观澜客家山歌》、《盐田山歌》及《龙岗皆歌》。以上3个项目均已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

(三)传统技艺

客家人在深圳落脚时,也将中原地区的各类技艺带到了这里,但他们往往将技艺与深圳所产原材料相结合,使得传统技艺得以在深圳绽放异彩。

1.如省级名录《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深圳客家妇女戴凉帽的历史可上溯至宋代。制作客家凉帽最负盛名的是龙岗区布吉甘坑村,编织凉帽所用竹材是在邻近山丘中特有的“单竹”。上世纪50年代始,该村凉帽生产进入鼎盛期,甘坑村被广东省外贸部门指定为唯一生产出口凉帽的基地。深圳建市后,甘坑村被正式命名为“凉帽村”,这是广东省唯一以传统工艺产品名称命名的村落。改革开放后,随着各种价廉物美的旅游帽出现,凉帽逐渐被人冷落,甘坑村50多岁以上会织凉帽的人,仅剩下十来人,客家凉帽制作技艺的传承处于濒危状态。

2.再如省级名录《深圳云片糕制作技艺》:上世纪初,宝安楼村人陈水添曾参与深圳东门百年食品老店“合成号”的生产、经营,该店的主打小吃云片糕一度闻名中外,而生产云片糕的“主材”,则是深圳本地出产的纯白大糯。陈水添之孙陈淦忠掌握云片糕制作技艺时正值改革开放,云片糕因人们生活观念、饮食习俗的变化和洋食品的冲击,已逐渐在市场上难觅踪迹。陈淦忠决心让云片糕重现往日的光彩,他计划在充分运用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扩大产能,使深圳云片糕能够成为体现深圳历史和传统文化印记的代表性特色产品。

深圳客家文化非遗项目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还有一些,如:民间文学类的《应人石的传说》、《望烟楼的传说》;传统技艺类的《凉帽围裙带编织技艺》、《深圳传统小食制作技艺》等,限于篇幅,其存续状况从略。

(四)对所论及非遗项目存续状况的整体评估

1.传统舞蹈。传承人数较多,如平湖纸龙舞就有老中青3支表演队伍,参与人数在260人以上。究其原因,一是社会需求,逢年过节,以及嫁娶、庆生等喜事,都需要舞龙舞狮、舞麒麟等表演队伍前来助兴、营造气氛;二是年轻人觉得学习传统舞蹈期间能互相交流,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三是传统舞蹈中往往有相配套的武术表演,因此舞麒麟等项目的表演者必须兼习武术,而武术强身也正是一些青年人学习传统舞蹈的诉求之一。

2.传统音乐。不论是客家山歌,还是过去区域内几乎人人会唱的“皆歌”,目前都难于见到年轻的传承人脱颖而出,仅有少数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传承人及爱好者在勉力支撑。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现代生活与新媒体的影响与冲击。对年轻人而言,这类传统音乐自然难以在他们心中留驻;二是目前在学校中、社会上都大力推广普通话,一些年轻人不懂客家话,在公众场合对客家山歌、民歌羞于开口;三是相比传统舞蹈类,传统音乐类的项目尚缺乏比赛、交流等形式,这也将影响年轻人的传承、学习积极性。

3.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奋力挽救、发掘,已逐渐呈现出较好的市场前景;其他属手工编织的传统技艺,则因市场需求少、费工耗时,且学艺过程枯燥,需要的更多是责任与担当,当下的年轻人对此往往产生畏难情绪,潜心学习者甚少。

二、保护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深圳是历史上客家人向南、向珠三角地域迁徙的终点站,客家人来到此地开基建村,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数百年间,这些传统文化与深圳当地传统文化有了很高程度的融合。

(二)有利于凝聚海内外客属、侨属人心。深圳是国内开放程度很高的城市,也是客属较多的城市,据统计,深圳的常住人口中,约有四成是客家人,每年还会有众多的客属从内地和海外前来深圳省亲、祭祖、会友、公干,他们对客家文化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情感。传承、保护客家文化,无疑呼应了他们的共同心愿。

(三)有利于提升深圳的软实力和对外形象。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间,深圳的经济建设得以飞速发展。近十年来深圳市各级政府在客家文化的非遗保护领域持续深耕、开掘,已使一些非遗项目重现往日光彩,还有一些正在复兴之中。通过这类保护工程,增加深圳这座城市的美誉度和吸引力,效果和影响显而易见。

三、深圳各级政府对于客家文化的保护思路和保护措施

近十年来,深圳市各级政府在这方面有战略思考,也有创新思维,在保护、保障措施上有大手笔,也有细微、体贴之处。

(一) 2015年10月,深圳首个以客家文化交流为活动内容的社团——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在福田区成立。协会的宗旨为:“交流客家文化,促进文创产业;传承年轻一代,共创美好未来。”应该说,该协会的宗旨实际上传导了深圳市在保护客家文化方面的主导思想与思路。

(二)为进一步加强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深入探讨深圳客家历史文化与创新发展,近年来,深圳市每年都会举办“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为呼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深圳市就在2016年继续举办了“第七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暨首届客家文化创新论坛”。

(三)举办深圳本土客家特色的文化节,如“深圳客家文化节”、“深圳麒麟文化节”、“沙头角鱼灯节”等。

(四)因为客家凉帽的申遗效应,2014年,深圳市充分结合龙岗区客家文化资源优势,积极传承本土民俗文化,对“龙岗十景”、尤其是龙岗客家民俗进行重点宣传推荐,开展了“布吉甘坑小镇客家风情民俗游”。2016年,龙岗区政府又与华侨城集团签订协议,华侨城投资500亿元,将建设“华侨城甘坑客家新镇”。

(五)由于宝安区级名录《凤凰舞麒麟》的带动效应,“中国艺术研究院深圳凤凰创作研究基地”落户凤凰村,这里还将被计划打造为“中国非遗保护研究(传承)基地”,宝安区也将凤凰古村的保护性开发作为提升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麒麟文化无疑将成为实现上述目标重要推手。

结语

深圳作为首个改革开放城市,拥有的特殊政治待遇以及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深圳具有令人羡慕深厚底蕴的客家文化和品类繁多的非遗项目。只要开掘、保护得当,这些非遗项目将继续以活化形态存在于深圳人的生活之中,从而给人以精神文化滋养,并给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形象加分。深圳市各区的基层组织对重视客家文化所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发掘、抢救、保护相关非遗项目,都取得了共识且有相当积极性。其中,对于一些传承较为困难,且主要传承人年事已高的非遗项目,今后应加倍小心,防止相关技术因传承人全部过世而永远灭失。在这方面,更需要有创新性思维,采取“非常规”手段,进行抢救性发掘与保护,唯如此,才能保障已经顶着“经济强市”招牌的深圳,不致在“文化立市”方面出现失重。

〔1〕深圳市文化局.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深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天出版社,2008(6):P 8-13,P 100-106;

〔2〕宝安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宝安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5):P 230-245。

苏小雨(1982--),女,本科,馆员,现任职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猜你喜欢

客家人麒麟非遗
麒麟“破冰”
对麒麟
它就是麒麟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