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桃江片区十齿花群落初步调查

2017-08-08胡窕杨绍琼陆代辉王泽文

吉林农业 2017年8期

胡窕++杨绍琼++陆代辉++王泽文++王彪++余德会

摘要:以雷公山保护区桃江片区天然十齿花种群为调查研究对象,选择6块20米×30米的典型样地,采用相邻格子法对十齿花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雷公山保护区桃江辖区十齿花群落植物组成共有62科98属132种,十齿花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重要值为56.21,灌木层十齿花占物种总量的94.53%,个体密度为162.3株/亩。群落中杉科、杜鹃科、壳斗科等为优势科。十齿花种群常见伴生种为杉木、溪畔杜鹃、光皮桦、圆锥绣球、贵州桤叶树、小叶青冈栎和丝栗栲。

关键词:贵州雷公山;十齿花群落;群落分析

基金项目: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科研基金项目(雷公保科合字[2014] 08号)

中图分类号: S79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15.011

十齿花(Dipentodon sinicus)为十齿花科 (Dipentodontaceae)十齿花属(Dipentodon),單科、单属、单种植物,落叶小乔木,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学者将其分类地位归于卫矛科Celastraceae,其对研究卫矛科系统发育有一定价值[1]。主要分布于贵州、西藏、云南、广西的少数区(县),生长于海拔800~2400米处的山地森林和灌丛中,印度、缅甸也有分布[2-3]。十齿花在贵州尚属未引起注意的物种,常被当成非目的的树种而被砍伐[4]。由于人为破坏严重,十齿花数量稀少,在林中多呈小灌木状、簇生。因生存竞争和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十齿花即使不到2米的高度,仍能开花结果,完成生活周期,由于种质衰退,有趋于濒危的可能[5]。十齿花种群在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属分布面积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也是适应当地气候相对稳定的优势群落[6]。十齿花地理分布范围比较狭窄,对其种群和群落学方面的研究报道罕见[7]。本文通过对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桃江片区十齿花种群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更好地保护濒危十齿花物种、保护群落多样性及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1 自然概况

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桃江片区地跨东经108°02′~108°11′,北纬26°13°~26°19′,平均海拔1020米,有明显的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4℃~15℃,年降雨量14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均日照1225小时。该区自然条件优越,较好地保存了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原始面貌,是十齿花资源分布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

采用相邻格子法调查,通过实地踏查,在有代表性的区域选择6个20米×30米的样地(见表1),每个样地均分6个10米×10米的基本单元格,统计每个样地内乔木树种在6个单元格样方出现的情况 (植物种名、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等);设置样地内两对角线方向10米×10米的4个单元格样方,调查所有灌木种名、数量、平均地径、平均树高,盖度等;于样地内两对角线四端点及中点位置设1米×1米的小样方5个,调查草本植物种名、平均高度、盖度。同时记录群落的外貌和生境特征,计算重要值,分析群落结构特征。

2.2重要值分析

重要值是一个重要的群落定量指标,常用于比较不同群落间某一物种在群落中的重要性,计算公式如下:

重要值IV(%)=相对显著度+相对频度+相对密度

数值计算在Microsoft Excel 工作表上进行。

3 结果与分析

3.1群落物种组成

从6个样地数据统计得出,十齿花群落植物组成共有62科98属132种,其中木本植物43科72属,草本植物14科21属,蕨类植物5科5属。组成群落的62科中以十齿花科为主,杜鹃科Ericaceae、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杉科Taxodiaceae、桦木科Betulaceae、山茶科Theaceae、绣球花科Hydrangeaceae、禾本科Gramineae、槭树科Aceraceae等为优势科,占科总数16.13%,其中包含了57种, 占种总数的43.18%; 含属种最多的为禾本科,含有8个属10个种,含2个以上种的科有23科,占科总数的37.1%。仅含1种的属有78属,占属总数的79.59%,种总数的59.09%。

3.2十齿花种群特征

十齿花种群群落垂直结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三个层次,乔木层为林木高于5米以上。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群落中十齿花个体数为876棵,密度为162.3株/亩,桃江片区共12.8万亩,十齿花物种资源量约为2077.5万株。十齿花种群多为灌木群,灌木总覆盖度90%以上,林内草本植物斑块状或斑点状分布,极少成片分布。种群中乔木层个数为48,仅占5.47%,灌木层占物种总量的94.53%,总覆盖度90%以上,其中幼苗占灌木层的25.36%。雷公山保护区桃江片区群落立木层的丰富度指数最高,在整个3600平方米调查样地中记录到高度30厘米以上的木本植物99种,共计个体数3688株,种密度为18.34种/亩,个体密度为683.3株/亩。

数据分析得出,样地I包含25科30属32种其中优势种为檫木,相对优势度21.67%,其余优势种还有杉木、青冈、圆锥绣球、小果南烛、中华槭;样地II有14科19属22种,优势种为光皮桦、小叶青冈栎、白栎、溪畔杜鹃、青窄槭等,优势度20%以上;样地III有16科22属23种,优势种为杉木、水青冈、青冈、光皮桦、红叶木姜子,优势度29%以上;样地IV有30科37属46属,优势种为杉木、山合欢、紫花泡桐、光皮桦、小果冬青,优势度39以上;样地V有33科44属50种,其优势种为板栗、杉木、桂南木莲、贵定山柳、紫花泡桐、小果冬青,优势度29以上;样地VI有30科40属44种,其优势种为杉木、罗浮栲、丝线吊芙蓉、水青冈、龙头竹、溪畔杜鹃。

在所调查的6个样地中,从表2可以看出,乔木种平均重要值大于 10的优势种或建群种依次为十齿花( 56.21——平均重要值,下同,)、杉木(28.24)、圆锥绣球(21.21)、板栗(18.88)、光皮桦(16.87)、青冈(12.48)、贵州桤叶树(12.14)、溪畔杜鹃(12.03)、小叶青冈栎(11.62)、月桂(11.53)、丝栗栲(10.58)。可见,雷公山保护区桃江片区十齿花群落中以十齿花种群占绝对的优势,其平均重要值高达56.12,远远高于其他种群。调查的6个样地中,样地I及样地V选在几年前刚翻新的公路边,两个样地的十齿花总数为356株,其中幼树为156株,占总量的43.8%,II号样地仅为23株,由此可以看出,十齿花繁殖能力极强,在群落中的竞争能力也是很强的,其数量减少主要是人类活动破坏所致。

参考文献

[1]林长松,左经会,廖雯.稀有植物十齿花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J].植物研究,2008,28(03):354-358.

[2]黄威廉.贵州珍稀濒危植物的调查与管理[J].贵州科学,2000,(Z1).

[3]林长松,李玉英,朱万斌,程 序.珍稀保护植物十齿花群落灌木种间联结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03):106-111.

[4]罗祖筠,杨成华.贵州珍贵稀有树种[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148-152.

[5]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1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208.

[6]林长松,左经会,朱万斌,程序.珍稀植物十齿花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09):3646-3651.

[7]林长松,左经会,廖雯.玉舍森林公园十齿花群落学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19):5760-5762.

作者简介: 胡窕,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保护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