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的气味

2017-08-04张爽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宗教

张爽

摘要:在藏文化语境中,藏族对“香”的概念及分类较为独特,香是一种“好的气味”。而藏族对“好”的定义,不仅是成分上的优良与卫生学角度的健康,更是宗教及精神意义上的洁净——接近佛教即为洁净。这种洁净观是佛教对藏族世俗生活的影响,是藏族将佛教的基本原则融入世俗生活秩序当中的体现,折射出藏族将洁净与超验相融的生命状态。

关键词:藏香;洁净观;日常;宗教

在传统汉文化经典《说文解字注》中,“香,芳也。”[1]是指一种芬芳的气味。当“香”为名词时,广义的“香”包含一切有芬芳味道的物品,如麝香、檀香、香水等,狭义的“香”即为用香料做成的细条或粉末状等物品。但在藏文化中,“香”的概念较为不同。藏文中与“香”相关的词汇有:,为[2],意为好的气味、芳香,强调气味;,为[3],意为可以用火点燃的熏香,侧重于点燃;,为和[4],本义是消除一切不净,多指为了驱除晦气和污秽等任何不净之物而点燃的熏香,侧重于清除晦气。此类词汇基本都指向同一个事物,即汉族理解中的藏香实物,但是藏族对该实物的称谓不同是因为其用途侧重点不同,即同一实物在不同场合、为不同目的时,称谓不同。可见,对于藏族来说,“香”的概念是一种好的气味、一种可点燃的实物、一种能消除不洁的实物。而关于“藏香”一词,汉语世界将来自藏地或者按照藏文化传统制作的香,统称之为“藏香”,该词较早见于清朝时期。所以“藏香”是汉族对藏族制作的香的他称,并用汉语中狭义的“香”概念去理解藏香。但本文为便于叙述,使用的“藏香”一词是从藏文化语境出发的。

广义的藏香形状和类别有线香、盘香、锥香、香粉、香草、香丸、香饼、香囊或者放在水里的香。制作的材料多有藏地独特的藏草药,一般为藏药,如藏红花、红白檀香或者寺院独有的香草。藏香一般的使用方法是点燃,以释放其中的藏药和芳香。对于藏族来说,香更多的意味着是一种“好的气味”。而藏族对“好”的定义,不仅是成分上的优良与卫生学角度的健康,更是宗教及精神意义上的洁净,而这种洁净观是佛教对藏族世俗生活影响的反映。

一、作为医药的藏香

藏香由于其独特的配方,极具医药功能。藏医药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在《四部医典》中,对无名浊热、毒热,易疲劳、气血淤滞、抑郁烦躁等症状提出了多种预防、调养的方法,尤其提出以具有香气的各种药物和檀物等进行烟磁和外敷的方法,可见《四部医典》意见挖掘出了藏香的药用功效。第玛·格西丹增平措所著的《晶珠本草》,也有关于藏香配方、制作方法的详细记载,后来的藏香大多依此制造。伴随着医药学的进步,又出现了具有一定预防和辅助治疗性的药用藏香,这种药用藏香被纳入了藏药之中。

甘丹寺出售的藏香包装上明确写道“长期使用甘丹香草不仅对感冒、中风等疾病有着特殊的预防功效,亦可除晦”。热贡隆务寺出售的藏香包装上也写道“衣食邪气请,可防传染病”。

可见,从品质和成分上,藏香是一种“好”的物品。它的原材料是名贵中草药,而藏族人民认为名贵中草药是干净的、有效的,有些中草药甚至是圣洁的。如甘丹寺的香——甘丹香草,其外包装上用藏汉英三文写有其由来:“甘丹寺所在地系佛陀预言之圣地,生长于此圣地的甘丹香草相传乃宗喀巴大师为消除众生痛苦,削下自己的头发撒播而生,为甘丹寺独有。”

二、藏地佛教语境下的藏香

佛陀在《金光明经》四天王品中说,供香时,香云不但遍此三千大千世界,於一念顷亦遍十方无量无边恒河沙等百千万亿诸佛世界。由此可知香乃是与三宝(佛、法、僧)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护法)沟通的方式。在供奉时,有诸多供养礼仪,比如大体分为两种供养,藏语为。这两种供养分别是对三宝(佛、法、僧)陈献的财物供养和修行供养。其中财物的供养可以有很多方法,有一种为八供,藏语为。八供具体为:饮料、沐浴水、花、熏香、灯、涂香、食物、音乐等八种供养物。其中,熏香便是一种供养。再者说,佛教认为有五妙欲,藏语为,即色、声、香、味、触五种外物的功能或其对眼、耳、鼻、舌、身所起的作用。所以便有五妙欲供,即供养神佛的色、声、香、味、触。所以,藏香也是必不可少的味供之一。而藏香在成分上是名贵藏药,制作者多为三宝之一的僧人,制作过程又有很多讲究,且僧人制作藏香时会念经进行加持。所以在藏族看来,藏香作为美好的事物,就要供奉给三宝。此时的藏香一般用于寺院中的供香或者自家佛堂里的供香。这种香,是极其洁净和贵重的供品,是一种宗教礼器,承载有与三宝、三根本的交流功能,以表达供奉者的尊敬和虔诚,达到灵魂的洁净。

香还是修持的法门,修行者可以借香来讲述心法与佛理。如《楞严经》记载,香严童子就是以闻沉香、观香气出入无常而悟道的[5]。香严童子言:“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沈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6]楞严经作为五部大论中经部的内容之一,都如此记载了闻香可以证得果位。可见在佛教语境下,香是具有佛性的,与人的智能、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藏相通相契,认为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散发特殊的香气。

三、日常熏香习俗中的洁净与宗教

笔者在采访多位藏族朋友后,他们均承认家中有每日熏香的习惯,认为“很日常”。笔者在安多藏区的藏族家庭中生活时也发现,主人一般会于早晨在家中点燃一小段香,并加入一些松柏的碎枝丫。一些关于藏香的游记也写到,“每天清晨,奶奶都会点上一支她带来的香,在每间屋子里走一遍,说是除去黑夜里恶魔留下的邪气。而每个傍晚,奶奶又会点上一支香,在每人的被子里绕一绕,说是神香的味道可以让人睡得安稳踏实。”[7]

这一生活细节,看似只是藏族平日里的一种洁净行为,但却折射出藏族较为独特的洁净观念,和藏族生命中将洁净与神圣浑然相融的生命状态。

不同的族群,对“洁净”的定义和做法不同,正如道格拉斯所认为的,“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污垢:它只存在于关注者的眼中。”[8]“潔净”也一样。现代城市人认为,用水清洗、开窗通风、开空气净化器是对房间的一种清洁,而藏地的藏族认为熏香是对房间的一种“清洁”。首先从卫生学的角度,熏香的气味浓郁,能遮盖住室内各种浑浊的气味。并且其焚烧释放出的藏药也可以抑制室内的微生物及细菌,预防疾病[9]。另外,高原含氧量较少,易使人有闭塞、气阻、空气不畅的感觉,而焚烧含有名贵药材的藏香,可舒缓由于缺氧而带来的不适,使人感到比人心旷神恰,减轻疲乏、头晕等症状。所以从卫生学的角度讲,熏香是一种洁净的方式。endprint

其次,从隐藏在卫生学背后的心理或者宗教的角度讲,熏香不仅仅“清洁”异味、抑制细菌、预防疾病,还可以“清洁”个人的灵魂和精神。因为佛教是藏地的主流思想,藏族的文化精英多为僧人,佛教掌握了文化的话语权。上文谈到,香在佛教中是一种宗教礼器,承载着与三宝、三根本的交流功能,可以表达供奉者的尊敬和虔诚,达到灵魂的洁净。所以普通藏族百姓作为文化的遵循者,也遵守着主流文化制定的原则,并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

另外,藏族很在意地将藏香分为俗人制作的藏香和僧人制作的藏香。筆者在采访隆务寺制作“隆务大寺供养熏香”的僧人加杨然祥时,他解释说,僧人和俗人制作的香味是类似的,但是制作过程不一样,能力也不一样。如隆务寺的僧人,在制作的时候都会念佛经。所以僧人做的香和俗人做的香加持不一样,这种加持,就是僧人所念佛经带来的无形之物,具有佛法的力量。虽然两种香的使用情境和方法是一样的,但僧人做的香会更具加持力。所以藏族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熏香时,更倾向于选择从寺院里购买的藏香,认为经过加持的香,不仅“清洁”异味、细菌和预防疾病,还可以“清洁”个人的灵魂和精神,并且这种香不能在厕所点燃使用。

虽然藏族自己认为每天的熏香行为是很日常的,与去寺院上香相比并不严肃“神圣”。然而从他者的眼光关照,藏族喜爱用加持过的香进行熏香、加持过的香不能在厕所点燃使用等行为,是藏族将佛教的基本原则融入世俗生活秩序当中的体现。将宗教的超验和日常生活的世俗融于一体的藏香,折射出藏族的洁净与宗教浑然相融的生命状态。藏香中体现出的藏族洁净观,不仅是卫生学角度的,还有宗教角度的——接近佛教即为洁净。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10:1318.

[2]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词典[Z].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12:1330.

[3]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词典[Z],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12:1361.

[4]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词典[Z],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12:1558.

[5]参见 傅京亮.中国香文化[M].济南:齐鲁书社,2008.01:222.

[6]弘学.楞严简注[M].成都:巴蜀书社,2012.01:117-118.

[7]文藏藏主编.视觉特写 西藏的藏香[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11:64.

[8][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09:2.

[9]参见 郭小芳,赵晨龙,丁赞中,王瑞,德吉.藏香对空气微生物抑制作用初探[J].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宗教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宗教文化交流在对外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且虔诚,且宽容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