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鹰(瑞麟)情怀在诗中流淌

2017-08-02欣然杨舒霞

杰出人物 2017年5期
关键词:诗词香港

欣然+杨舒霞

【人物简介】

何鹰先生,又名瑞麟,祖籍广东深圳宝安。毕业於开封河南大学历史系,返港後作嫁,从商,为文。多年来写下不少作品,早期中译有儿童文学系列《海豚与孩子》和《魔窟岛》,以及专业英语丛书《医学英语》第一、二、四册。近年刊印自撰诗词集《修芜斋吟草》《修芜斋诗稿》,新著长篇小说《三城记》上、下卷,诗学论著《唐诗律绝艺术》,香港历史掌故集《九龙寨城话古今》等。担任开封河南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香港诗词学会首席顾问。

二十春秋顺逆流,香江归属故神州。百年废约终英治,四载沦亡抗日仇。港独佔中呼变局,狐群结党共阴谋。八三一励千贤志,两制宁无一国酬。

——这首为纪念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而作的诗歌,出自香港诗人何鹰先生笔下。“百年废约”“四载沦亡”,充满沧桑感的笔调,让逝去的历史犹在眼前,寄託着一份追忆与沉思。感慨“港独”的偏执,叹息“佔中”的无知,点点滴滴,以一联“八三一励千贤志,两制宁无一国酬”收尾,暗喻祖国将历经艰辛,化除一切影响社会和谐的行为,创下伟岸功业。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民族强大的执著信念与深情寄望。

深藏於心的文学梦

何鹰先生祖籍广东深圳,家住梧桐山岭下。风光秀丽的梧桐山,赋予了他与生俱来的诗歌情怀。常常在登高山的时候,遥望山顶那个终点,何鹰先生都会感慨万千:做学问如登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到达山顶,看到最美的风景。

在河南大学就读数年,何鹰先生受恩师指导,撰写了毕业论文《洛阳旅行记》,字里行间,那份温润的笔调,对洛阳的描绘与思考,得到了恩师的好评。也正是那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对文学的喜爱,是那么的情不自已。

毕业後,何鹰先生回到香港,回到了这座阔别十年的陌生城市。但一纸毕业证书卻显得如此轻薄,纵是费尽百般周折依然很难找到工作,更别谈到高级文化机构当授课老师了。赤裸裸的现实吞蚀着何鹰先生的心,那一瞬,他百感交集,对文学的情结、对考古学的热忱,离自己是那么近,又那么远。

平平淡淡过了几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何鹰先生与爱人相识。他们刚结婚的时候,生活还很贫困,两人只好一起为生活打拼,日子过得几多清苦。

终於有机会降临到他们头上的时候,夫妻俩卻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一个朋友在非洲创办了自己的工厂,想聘用何鹰先生为中方代表,这本是好事,可对方提出签订“死亡合同”的要求,卻让他们不寒而栗。签了“死亡合同”,意味着当事人如果在非洲因突发事件而死亡需自负责任,厂方不予赔偿。儘管如此,为了改变生活现状,何鹰先生还是点头答应。

时间一晃就是五年。做着这样一份高风险的工作,何鹰先生每个月的收入有几千块钱。那时候,几千块钱不是个小数目。体会过穷日子的何鹰先生格外珍惜,五年後,他将多年积攒下来的“第一桶金”交给了太太。夫妻俩用这笔资金开了一家贸易公司,将从内地採购来的棉纱,从香港几年,他们又赚了一笔钱,生活趋於安定。

多年的奔波劳碌,让何鹰先生对香港这座城市有着说不出的情感。这样一个见证了他的汗水与进步的地方,让他深深眷恋着。1997年,外界传来香港将要回归祖国的喜讯,何鹰先生听闻後激动不已,便决定留在这座城市继续打拼。一个念头,支撑他坚持到了现在。

以古典诗词传情言志

如果说,初回到香港的十几年间,何鹰先生为生活吃尽苦头,文学生涯只能归於沉寂,那么,在那之後的日子里,他凭着年少时的功底和後来打下的基础,开始走上一条追寻“诗和远方”的道路。

他一头扎进古典文学的研修中。何鹰先生喜欢写古体诗词,而他学习古体诗词写作的唯一途径就是看书,每有所得,便兴奋不已。记不清多少个夜晚,他用笔在窗前认真地做着摘记,对诗词的喜爱,在“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韻律间,跳跃着动人的旋律。

这条路,也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古诗词多以女性角度创作,情感表达比较婉转,当中的那份细腻、阴柔更不是身为男性的何鹰先生所能及。他开始尝试“读”诗。撷取一些豪放的诗文,每日对着白纸黑字无比投入地背,从中找寻奔放、阔达的诗境。渐渐的,何鹰先生对“直陈其事”“赋比兴”等写作章法已了然於心。

古体诗词最讲究託物言志,以物传情。何鹰先生开始思索:一味直白、表达粗浅道理的诗词是经不起推敲的,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变得深刻、变得言之有物,才是写作者要思考的问题。他学会了“借喻”,开始将多年所学的历史、人文等知识融会贯通,一一化作诗词中的短句,以某一事物影射另一事物。

何鹰先生的《赠习近平主席》一诗,就可窥见他的这一创作思想:“今人偶遇古贤王,渭水钓翁非姓姜。八十春秋何所望,渔歌一曲送姬昌。”周文王姬昌在位50年,勤於政事,礼贤下士,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吉,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此诗的创作背景便是这一历史故事,流露出何鹰先生对周文王的讚颂之情。诗人又以贤王作喻,表达了其对国家领导人的拥護与敬仰之情。

“卢沟晓月复圆明,近八旬年愤未平。多少慰安原淑妇,万千虐杀尚非丁。裸肛忍刺狂相庆,坐剑旋儿痛失声。天怒东洋频地震,九州四国火山倾。”2015年,是中国历史上“七七卢沟桥事变”78周年,何鹰先生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提笔写下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引起无数人共鸣。寥寥数语揭露出日军的滔天罪行,“愤未平”“频地震”“火山倾”,这样的词眼,又将心中的忿恨化作满腔的爱国情,抒於笔端,告诫世人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像叶一样绿着,装扮大地

心中怀有国家,怀有生活,怀有他人,诗词创作才有了饱满的灵魂,这一点,在何鹰先生身上早有体现。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写尽身边人和事,文学道路结出累累硕果,今已著书《修芜斋诗稿》《唐诗律绝艺术》《格律诗学要领》等多部,皆将一己之心得,分享与众人。

在学术和古典诗词上的成就,让“何鹰”这个名字,在香港的文坛上广为人知,难怪文化界有人说,“文化对何鹰,就像鱼对水一样的重要,一样的渴望。”如今,中华传统文化正处在风和日暖的时代春天,给了诗人更广阔的空间,这对何鹰先生而言,是难得一遇的福音。因此,他继续耕耘在他的一亩三分地,诗词创作愈发丰厚与成熟。

除了专注於文学,何鹰先生还热心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因此他有了另一个身份——“文化人”。由民间发起创立的“香港诗词学会”,发展至今已有会员几百人,成长为香港举足轻重的诗词团体,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文学新秀。作为该学会的首席顾问,何鹰先生一方面欣喜於学会的发展,为新发现的年轻诗人由衷欢喜,另一方面不餘遗力地将自己所学奉献出来,奔走於香港与内地各文化机构,开展诗词讲座,为弘扬中华文化献心献力。“我从来没想过我要取得多大成就,仅仅是凭着一份热爱,便几十年如一日地走到了今天。我也没想过我能给社会做出多大贡献,我只想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在自己的那个位置,发着一份微光就好。”何鹰先生望着窗外,眼神坚定。

人生几十年,坦荡、磊落,没做过一件对不起祖国的事,反而用那么独特的方式、用深情的诗词,表达着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这是何鹰先生的全部。“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回忆前半生,何鹰先生说,最让他感到欣慰的,不是拥有了多少金钱和荣誉,而是积淀了实实在在的学问,做着一份叶一样绿着的事业,足以装扮大地。

猜你喜欢

诗词香港
香港之旅
展与拍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香港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