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7-07-19姜玮

卷宗 2017年13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姜玮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数量和比例也呈迅速增长趋势。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他们当中的很大部分存在自卑、抑郁、焦虑、冷漠内疚等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本文针对贫困生存在的问题,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研究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是目前高等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困难家庭的生存生活问题,为贫困大学生制定了许多资助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大学生的生活困境。从学校校园生活的实际来看,贫困大学生发生事故的比重仍然较大,有的非常严重。针对事故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很多事故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所以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研究切实可行的对策,是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之所以产生上述的心理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经济压力较大

贫困大学生不得不靠借债、贷款缴纳学费以维系学业,因此,他们在校期间想方设法寻求机会打工挣钱,同时又要拼命学习,期待得到较高层次的奖学金,从而缓解经济压力,这使他们经常陷入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必须边学习边打工的矛盾之中。因为打工大量的占用学习时间,使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2.学习适应能力差

有部分贫困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出类拔萃,曾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但是进入大学后,竞争非常激烈,曾经的优秀生或尖子生变为大学的普通生,心态没有得到及时调整,造成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困惑。此外,许多贫困大学生来自偏远、落后地区,以往落后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很难适应高校自主的学习方式,他们对新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在一定阶段内难以适应。

3.社会支持相对匮乏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有着重大的影响。高校学习生活压力大,贫困学生由于其特殊的情况,将承受更大的压力,更需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社会支持。但是,高校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相对疏远,这使远离家门的学子缺少精神依托,加上贫困学生社交能力较差、心理闭锁、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等,他们常常不易寻找到倾吐心声的知己,思想得不到交流,心中的郁闷、不满和不安无法很好地得到宣泄。

4.就业压力沉重

国家实施双向选择分配制度以后,大学生开始自主择业。贫困大学生曾经的“不管吃多少苦,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改变现状,鱼跃龙门”的梦想开始破灭。1999 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5.受到社会上部分人的歧视

在大学校园里,广大师生对困难生都给以真情关爱并无私相助。但在社会上,困难学生常常受到社会上一些人的奚落、嘲笑和歧视。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金钱至上”的社会不良现象又表现出一种蔑视甚至仇恨的态度,社会现实与他们主观意识间的冲突加剧了其人格与心理健康的负性改变。

6.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儿童最初的社会天地,对儿童早期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其父母往往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方式缺乏科学性,这对贫困学生早年的人格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 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由于引发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

1.社会方面

为减轻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应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发放奖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国家发放困难补助等政策措施。特别是针对目前社会资助体系不规范,建议通过适当方式合理规范,建立新的资金分布格局。可根据各高校学生具体状况,公平合理地进行资金的再分配,从宏观上把握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

2.学校方面

首先,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2001 年3 月,教育部《關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其次,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有助于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问题。我国高等院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通过学年制进行,基本上不允许在校学生工读交替(一段时间学习,一段时间打工),也不允许兼读(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大学阶段是以脱产的形式安排学业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原有的学制上有所突破,有限度地引进了学分制,但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

再次,经常举办一些团体互动活动。贫困大学生初入大学,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是其形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互动性集体活动,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消除陌生感与恐惧感,为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家庭方面

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教化对孩子的“本体安全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贫困大学生的父母,应该在关心子女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多地关心其心理的需要,转变教育方式,多与子女沟通,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给子女在心理上提供一个稳固的精神寄托,保障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4.个人方面

贫困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焦虑、抑郁、强迫等。他们除了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疏导和治疗外,自身也应积极进行日常性的自我心理调适。

首先,确立适合自己的新的奋斗目标。许多大学新生入学后,往往缺乏新的奋斗目标,容易产生迷茫感与失落感,极可能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和疾病。所以,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应确立一个新的学习奋斗目标。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其次,要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对于因学习紧张、生活贫困、就业困难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应勇敢面对,泰然处之。要保持心态的平衡,遇到问题,应始终以乐观、坚强、自信的态度对待生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以一种自信、坚强、乐观的精神面貌面对生活,是有助于及时调整心态,从心理困境中走出的。

第三,积极转移注意力,学会自我宣泄。转移注意力,是有助于摆脱心理困境的。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一旦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面对新事物,心情往往会逐步开朗,有利于减轻和消除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境。

参考文献

[1]谢桂阳.人为什么会自卑[J].心理世界,2000(1).

[2]向红丽.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吗[J].心理世界,2000(5).

[3]李华平.试论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6).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