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清过去 预见未来

2017-07-19申君

教师·上 2017年7期
关键词:师者信仰初心

申君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人世间所有的学问,都是对人自身的研究或者以对人自身的研究为基础的研究。

“你是谁?”

人认识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每个人生命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生存且一直生存下去,因此,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与更好地生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自我,都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果你是教师,那么你的存在便与众不同。

何谓教师?何以为师?

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礼记·学记》:“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

陶行知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古往今来,教师的天职是将真善美传达给学生,给学生以向善尚美的引力,是社会文明传承发展的纽带,是用知识与信仰垒砌成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阶梯,汇聚成一个国家兴盛昌明的不竭动力。

由此,教师不单是一种职业的称呼,更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所做的一切不是以自我的生存与发展为目的,而是以他人的成长与更好地发展为目的,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缺乏这些,“教师”一说就无从立脚。

同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只有常怀谦卑之心,不断提升自己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我们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与提升教学能力,不是为了将一堂课上得活色生香、让人赞叹不已,不是为了追求“名师”“优课”,而是为了低下头能看到学生眼中填满了收获的喜悦。即我们不断完善不是为了自己,而为了奉献于他人。

安庆师范大学的校长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向学生致歉,为没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而遗憾,称如果时光重来,将会以更好的教育回赠他们!也许,我们教师都应该向每一个教过的学生致歉,因为我们给他们的教育一直都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永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永远是为人师者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正因如此,教师才永远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

“你从哪里来?为何而来?”

《西游记》中唐僧每到一个地方开口便是:“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欲往西天拜佛求经。”明是介绍自己,实是在不断暗示自我意志要坚强,目标要坚定,这样方不被外物所惑,不被困难吓阻,时日一久,这句话便化成了他的一种信仰。作为教师,也应有种信仰。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教育者,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徒一般。视教育为事业,让教育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天天做,日日想,如自己的一件贴身之宝,用心把玩。教育者有了这样的信仰,有了这样的人格,自然便能够潜移默化,如时雨化之了。”当有了这种信仰,教育者便会不断提醒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来,这样方能始终坚持为人师表的初心!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说:“作为一名教师,眼中再无清贫、荣华二词。当你身处知识旋涡的中心,你自然不会关注外在物质生活的享受,你更注重的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认知与追求。你越专注于内心的追求,越不会被外界侵扰。”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既知其责任,便应以此为追求。时时以学识为主,事事以学生为重,坚守这份追求,才可以排除外界世俗的干扰,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安于奉献的教师!

《永遠在路上》中落马的官员在忏悔时都有一个共同点:理想信念丢失了,精神追求没有了,个人价值观发生了改变,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和信仰!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如若教师信仰不够坚定,价值观发生了偏离,也很容易迷失本心,偏离前进的方向。

一个在公司上班的朋友和我聊天:“我一个月的工资可以抵你一年,我的孩子将来不工作也不用担心吃穿。”我说:“我虽然不能让我的孩子将来衣食无忧,但我努力办好一所学校的教育,我就可以让这所学校所有的孩子将来都衣食无忧。你能让一个家庭幸福,我却可以幸福千百个家庭!”世上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其价值观就自然不同,我们无法苛求每个人都能理解教师的价值取向,但希望每个教师能坚持自己的奋斗方向!

为人师者,不能用知识去换算金钱,当按小时去计算教师的工钱时,无论多少都是对师道尊严的亵渎。现在饱受社会诟病的家教家养,曾经都是一片丹心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与照顾开始按市议价时,教师便脱去了教育最神圣的外衣。教师要创造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让学生“读好书,做好人”,当有一天你桃李满天下,享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的尊重时,当你放眼四顾各个行业都有得益于你教育的学生时,便会懂得,没有哪个职业能拥有这样宝贵的财富!看透了这点,你便不会撷取眼前的利益,而会去关注学生的成长,用心去经营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世上能挣钱的职业有许多,但如果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安心践行这个职业的使命!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教育者只有固守来时的初心,方能永存一份美好的情怀!

认清自己从何而来,方可预见自己要向何而去。

叶圣陶先生说:“学校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质量发展,二是文化影响,三是幸福成长。”学校办学有了质量才会产生影响,有了影响就会让教师产生职业的成就感,从而实现师生共同的幸福成长。

因此,冷静地分析自己发展的现状,因校制宜,不哗众取宠,不乱花迷眼,安心办学,静待花开,方能走出属于自己特色的路。

信息渠道的闭塞,基础设施的落后,专业人才的缺少让我们不得不坚守质量的领地,如果连这块高地也失去,我们的教育将无处容身。曾经在网络流传着有关“湖南考生与北京考生”的段子,在嘲笑北京考生低分的时候,谁又能真正冷静地思考两地教育的差距?

在北京一所中学的数学课堂里,学生用一节课摆弄魔方来探究其组合方式,老师的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没有具体的题目测评,其课堂评价自然也不在于得出的结论,而是关注学生在课堂实践探索的过程。就如同当我们在教学生“1加1等于2”时,他们却在探索 “1加1”为什么等于“2”。这样的课能用分数来衡量吗?

当我们拿着语文课本吟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时,北京的学生已背起行囊开始游学四方的课程,当他们在行进中学习感悟最真实的生活时,又能用什么分数去衡量他们的收获呢?

所以,教育真正的价值是无法简单地用分数来衡量的,各地各校的教育环境不同,所决定着的教育发展方向自然也不同,让北京的学生放弃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只顾埋首苦读那是舍本逐末,让湖南的考生在缺乏相应的教育资源的情况下不唯书立论那是哗众取宠。

可是,无论我们的教育处于何种环境,都不能忽视当今社会的发展环境。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手机、电脑成为每个学生都能亲密接触的事物,学生越来越习惯于在网上或资料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果我们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他们学习兴趣的引导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那么学校势必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学校的教育势必会落后于这个时代,学校也将失去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一所学校,只有审时度势,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自身的教育环境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办学的方向。

学校应回归它本来的模样,成为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地方,而不是用分数来禁锢他们的思维与发展,但也不能在没有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忽视分数的价值,只有将学生的生命质量与生存技能相结合的教育才是教育的初衷。教师应找到教育的初心,恪守教育的良知,这样方能安心教学,立德树人,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行为世范”,找到为人师者最崇高的尊严。所以,无论现在身处何境,我们始终要心向远方,只要不忘初心,一定会看到教育百花满园的春天!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东县简家陇中学)

猜你喜欢

师者信仰初心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我只说给月光
永远的初心
陈俊玲 师者应有“常流水”
师者风范
论“不忘初心”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江枫:诗人气质 师者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