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把握培训需求 合理确定培训项目着力推动教师培训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2017-07-19陈志勇

教师·上 2017年7期
关键词:研修培训教育

陈志勇

一、着手于培训精准性,力抓培训需求调研

作为直接面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管理机构,教师培训学校需要转变培训观念,努力使培训工作贴近中小学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实际,按需施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为保证培训的精准性,我们将年度师训项目计划作为师训最基础的工作,抓好培训项目需求调研。

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我们觉得把握培训需求,应该依据三个源点:

1. 深刻理解上级有关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的需求,发挥培训政策的保驾护航作用

关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国家和各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和法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许多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同行并不是很清楚,有的即使知道一点,也不是很系统。所以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政策和法规,让参与其中的每名工作者熟悉基本的政策和法规,这是我们每年都要做的基本功课。每年在确定项目之前,我们都要组织县、乡、校三个层面的师训管理人员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就是在基层召开需求座谈会时,第一项也是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向领导汇报就更不用说了。这既可以保证工作的方向,也可以达到宣传政策的目的。2014年以来,每年都在做,效果非常不错。我们的体会是,在现行体制下,任何事情如果你没有掌握政策依据,就不可能大张旗鼓,做事就不可能理直气壮。

2. 全面把握党委和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需求,发挥培训组织保障和领导指挥作用

湖南省石门县作为省级贫困县、国家武陵山片区重点扶持县,党委、政府对县域教育、教师培训有着特定的管理需求。所以我们认为,准确把握党委和政府的意图,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也是近几年来我们主动去做的事情,是必须做好的一件事。特别是教育局,每年初,我们都要到股室找股长们,问问他们的意见,问问他们的需求和安排,让他们填填项目计划表之类;问问局领导,看看他们有什么想法和要求,请他们作指示。要向分管的县级领导(政府、政协、人大)汇报,介绍基本的政策要求,征求对年度培训的意见,等等。他们站在行政管理的角度又有不同于业务部门的需求。从我们实践情况来看,只要你主动上门,他们都会指示很多。这对后续工作中项目的确定和有效推进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

3. 切实掌握学校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发挥管理者和教师培训主观能动作用

教师培训原动力不足是当前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瓶颈问题。怎么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我们培训者最应该思考的一件事情。为此,我们将开展多种形式的需求调研活动作为工作突破口,全方位了解教师的培訓需求。就以2017年为例,我们计划培训的项目30项,包括国培6个大项,县本级培训24项,为确定这些项目,年初,我们组织召开了5个层次5场需求调研座谈会(师训管理者、中心学校校长、业务校长、骨干教师、普通教师),组织培训者推门听课128节,发放需求调查问卷1500余份,从培训意愿、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等多方面全面了解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和培训需求。并对教师们的需求和提出的问题召开了6场需求分析会、问题诊断会,充分分析、论证,写出乡村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报告,提出培训策略和设想,层层汇报研讨,最终确定培训项目。

二、着眼于培训前瞻性,力抓培训项目统筹安排

教师培训要解决当前教师专业成长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但是,教师培训应该不啻于此,还应该着眼于教育的未来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教师成长发展,这就要求培训安排必须具有前瞻性。我们觉得,做培训,做项目,一定要用系统化思维去思考。每年的项目,要围绕一个总体目标,解决几个主体问题。所以培训项目的确定一定是综合平衡后的系统化安排。应该关注几点:

1. 对培训需求要进行辩证分析,不能牵就学校校长和教师的需求

调研中得到的需求信息是杂乱的,要组织研讨会认真分析把握,在调研的基础上,诊断、分析,找准真问题,找准真需求,按需求科学设置培训项目。基于石门县教师工学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我们设置了网络研修与校本整合培训400人;基于“希望采用多形式的培训,多提供走出去观摩学习机会和对农村特岗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规范教学行为”等情况,我们设置了乡村小学教师访名校培训、乡村小学骨干校长省外研修培训等项目;基于“培训内容多联系教学实际,要以解决具体的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为主,提高教学效率和照顾不同层次的教师;音体美、史地生等短线薄弱学科教师培训机会太少”的客观需求,我们设置了国培项目“县‘送教下乡”培训420人,并对部分学科采取常德市项目“县‘区域集中联合送教”的形式;基于“增加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培训,以及如何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的培训需求,我们设置并向省国培办申报“送培到县”培训;基于“建设过程性以及成果性资料的交流展示平台,提高资源的使用率”的培训需求,我们设置了“乡村骨干教师工作坊研修”等项目。

2. 对领导机关和领导的需求要统筹安排,一定在项目上要有回应

领导和领导机关的需求虽不能项项都单独安排一个项目,但一定要在项目安排时有回应,可以综合安排在系列项目中,也可以作为一个部分安排在其他项目中。例如,国培计划2016年的初中骨干校长培训、2017年的小学骨干校长省外研修项目,首先就是应石门县政府和教育局领导的要求而设立的,通过实施情况来看,各方反响非常好;2017年县本级培训24个项目,有13个就是根据年度教育行政管理的需求反复研究以后设立的。

3. 对项目安排要突出系统性,注重轻重缓急

每年的培训项目,要考虑资金支持的可能性、教师和校长利益需求的紧迫性、周期培训的系统性、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性,还要考虑教师培训工作本身的彰显性及培训机构的支持服务能力。要将国培、省培、市培和县培一体化安排,整合培训资源,合力解决几个问题,确保培训效益最大化。如2016年在调研需求时,很多短缺学科如音体等学科教师反映没有培训机会,强烈要求安排培训,但是这些学科教师人数少、培训专家少、组织难度大,2016年确实无法安排。2017年,针对教师培训需求的急迫现状,我们在常德市和湖南省国培办支持下,和桃源县、汉寿县组成区域联合体,取优势学科进行一县统筹、两县协助、整合培训资源,设置相关科目“送教下乡”,每县每个学科培训30人,这样做到了短缺学科教师的培训的全覆盖,很好地回应了教师的培训需求。

4. 对项目安排要有取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肯定会限制我们的培训项目。培训的效用也不是无所不能,要懂得取舍。项目太多完不成,项目一味追求高大上的高端培训肯定也不现实,全部是校本研训肯定也没“声响”。 就年度具体项目来说,肯定需要安排几个“精雕细琢”的骨干培训项目,追求高端、精细;也需要安排几个“大水漫灌”的项目,追求参与面和参与过程。所以,我们的项目,既有访名校的骨干教师培训、校长的省外高端研修、部分学科的送教下乡、初中骨干教师的工作坊研修、送培到县,也有人数多覆盖面广的网络研修与校本整合等。我们觉得,项目要精选,要围绕年度工作目标和解决的问题确定项目,如2017年我们初定项目时,各块收上来的計划项目有58个,多方权衡研究最后确定为30个。

完成培训任务与提升培训实效是要综合考虑的。我们的策略是规定项目与自选项目全面发力,短线薄弱学科联合发力,优势培训项目精准发力。就是具体的项目,也只能着眼于解决重点问题,按照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素养发展需要提供给他们亟需的培训内容。譬如,在初中语文“送教下乡”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反映,“教育理论内容太多”,向我们建议“是否可以取消教育理论模块内容”。对此,我们进行了辩证分析:教育理论之树长青,教育理论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发挥着引领指导作用,这一作用毋庸置疑,因此,教育理论不是培训内容取舍的问题,而是反映我们教育理论培训没有“接地气”,没有将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成长进行有效对接的问题。为此,语文专家组调整培训策略,将原定的2个课时的专家理论讲座改为“微讲座”+现场答疑+小组讨论+论文评比,收到了较好的培训实效。

三、着重于培训程序性,力抓培训项目有效推进

我们觉得,要将我们的工作主动纳入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中去,通过体制的运行又可倒逼工作开展。如果我们的项目,校长不知道,股长不知道,局长不知道,县长(市长)不知道,干部教育领导小组不知道,怎么让人重视?怎么有效开展?所以我们不能“闭关自守”,割裂我们与社会的联系。

1. 项目确定的过程

需求调研→综合分析→初定项目→项目协商→教育局党组审定→分管县级领导审核签字→县干部教育办公室备案

2. 项目发布、实施流程

我们的体会是,这样一个流程,既是项目计划确定的程序,也是一个宣传、促动、推进教师培训工作的过程。经过充分讨论,教师培训工作有些什么政策和要求,必须搞哪些项目,资金安排在哪些地方,怎样管理,该知道的人都能知道了。做任何事情,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任何融入有个人经历、体验、情感和奉献的东西,总能比其他事物带给人更多的关注和友好的感觉。所以我们想办法主动把“相关人等”拉到程序中来,虽然麻烦点,但有必要,这样后面的工作就简单了。

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得培训需求的三个源点凝聚为一股强大力量,将上级有关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培训行为;党委政府的行政行为转化为专业的业务行为;教师、校长的受训行为内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升的行为。

(作者单位:湖南省石门县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研修培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题解教育『三问』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