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互联网 教育”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7-07-19叶超英

教师·上 2017年7期
关键词:研究性交流评价

叶超英

进入21世纪以后,互联网迅速发展,彻底改变和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经济发展。从此,教育学界也开始了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将互联网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

一、什么是“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就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将教育注入互联网基因,实施包括从人才培养目的、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评价等全程的变革,以及支撑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变化,实现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生态化教育,以满足互联网经济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实现教育全局性发展、战略性转型。简单地说,“互联网+教育”就是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中引入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的强大网络能力和大数据搜索能力,为传统教育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动力,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新课程改革拉开序幕,于是,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开始走进中小学生学习的课堂。

研究性学习就是通过课题的“研究”来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与传统的教育形式不同,研究性学习教育具有“活动性”的特点,强调“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进行研究和学习,通过活动来发现问题,并由指导老师来布置相应的作业(任务),学生继续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完成相应的作业任务,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生产性、过程性等特点。这一点,为“互联网+教育”的引入提供了可能和必要。

没有互联网的时候,研究性学习受制于研究的指导者、研究的场地、研究的资源、财力物力等的限制,难以真正开展起来;有了互联网之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将互联网引入研究性学习课程后,师生的教与学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均必须有互联网终端设备:教室里一般要有一台联网的多媒体设备,有利于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电子屏幕共同探讨相关问题。在条件许可的情況下,学生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有利于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实际操作。

三、“互联网+教育”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的应用

有了互联网后,教师可以从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中解放出来,引入网上的丰富资源:全国各校关于研究性学习均有大量的备课资源储存在网上,名师在线的优质教育资源也都在网上。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围绕某一个教学点到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将这些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解读,进行资源的扬弃,整合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来。这种资源的引入既适用于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也适用于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主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1.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利用互联网探讨、体验研究性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只闻其名不见其形。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感受研究探索的过程是关键性的一环。课堂学习内容可以通过网上公开课聆听全国各地名师的精彩课堂,疑难问题可以通过网上名师在线、微课等解答疑惑。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用得最多的是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如何将查找到的资料形成自己的文档?如何将资料文档整理成研究性学习中的“文献综述”?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这个搜索过程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在教室联网的多媒体设备上进行操作,教学生利用各种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二是学生在智能手机上进行搜索。搜索结果出来之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网页内容进行筛选,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没有重复的网页,进行“复制”“粘贴”操作,将电子稿存进电脑硬盘或移动优盘内;也可将电子稿发送到自己的邮箱中保存。之后,对搜索到的资料进行阅读和研究,整合成自己所需要的文献综述。例如,学生选取研究性学习课题《新化古台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先到百度、360搜索、搜狗等搜索引擎上进行搜索,找出其中有价值的网页,解答两个问题:一是看其他人对古台山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到了怎样的程度,二是看古台山到底有哪些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找到这些资料后,学生根据网上提供的资料和自己的思考,写成了《新化古台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一文。

2. 将“互联网+教育”引入研究性学习效果的评价,形成积极的评价互动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依赖纸质文本,通过学生的书面作业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而在“互联网+教育”条件下,教师可以在传统作业的基础上增加评价的方式。

(1)形成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将研究性学习作业布置到微信、QQ、博客等网络媒体上,学生在这些媒体上完成作业,教师对之进行作业批改,写下评语。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既可以做到即时交流,也可以进行留言交流,使评价的方式多元化。

(2)形成生生互动。在传统的教学反馈和评价模式中,学生的作业很少或没有相互之间的交流,利用互联网+却可以完全突破限制,可以在网上形成生生互动。例如,让每个学生构建自己的博客平台,学生将自己的研究心得、研究日志、研究反思、开题报告、中期报告、文献综述、研究报告及录制的视频、拍摄的照片等活动资料挂在博客上,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成员之间进行互动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在组外进行跨小组、跨班级交流,形成班内学生、校内学生的相互交流。

(3)形成校际互动。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要在学生中进行校际同类学科的学习交流,必须要两校联动,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付出一定的交通、餐饮等交流成本。引入了互联网后,这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只要两校之间任课教师通过微信、QQ、博客预先联络,将这些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和研究资源互相开放、互通有无、彼此评价,就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校与校的交流,既快捷简单,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一举多得。

3. 将“互联网+教育”引入研究性学习的管理中,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损耗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决定了这门课程的包容性极为广泛,学生需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来进行研究和学习的课题几乎涉及和涵盖了所有学科。因此,学校管理者如何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及其研究课题进行管理、如何对指导教师进行管理、对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指导也是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而引进互联网技术后,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做到研究性学习课题管理、教师服务学生、学生评价教师的自动化、快捷化、个性化、智能化。例如,学校可以利用统一的校园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构建研究课题库;全校师生可以统一在平台的留言板上留言,提供学习建议,进行学习交流。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评价及时将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的困扰和问题反馈给学校领导,学生可以将研究过程的难点、焦点及时反馈给教师;学校领导可以通过网络监控系统对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教育活动进行相应的监控和评价,保证学校、教师、学生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互联网+教育”在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应用中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舞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应用显得更为灵活、广泛和深入。只要教育者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积极引入“互联网+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将变得更为灵活多样,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探究型、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研究性交流评价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