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占鳌头,“点”到为止

2017-07-19方凤江

教师·上 2017年7期
关键词:词句课文语文

方凤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积淀语感的重要保证,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备课时,我们总会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却难以在课堂上落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遗憾,是因为教师未能设计好当节课的朗读训练点。

语文教学领域的诸多名师课堂,执教者均能紧扣文章主题,根据文路、因文而异、独辟蹊径,寻找合适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如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时,只用一句“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指导学生朗读,却能在读中点引,读中升华;王崧舟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时,先是引读课文的提示语,进而逐渐地设以新的提示语,不断地反复引读,层层递升,使两大组“小儿”们的辩斗愈加激烈,课堂愈加精彩……因此,我们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也应求“精”,要求执教者能根据课型,紧紧抓住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朗读设计,以求朗读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一、初读课文,要指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

朗读是一门有声的语言艺术,其在性质上应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初读时应侧重做到以下三点:

1. 精选时间点

有经验的老师会在上新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其中便有熟读课文的要求,并发动家长督促完成并检查签名。这一环节若是完成得好,就能为课堂提高效率:一来不必在课堂上预留出大量时间给学生熟悉课文,只需用课前三分钟检查朗读情况,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学生也得以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为当节课的顺利完成打好基础;老师还可在早读时检查朗读情况,学生经过一晚的充分休息,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能够更有效地朗读。

2. 锤炼提示点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明确的导向,清晰的导语是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先决条件。“请同学们正确的朗读课文,不加字,不漏字”“谁能读得更流利些”“我希望你们能读出标点符号的区别”……这样的提示语才能使学生胸有成竹地读下去,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唱读。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精心锤炼,言之有物,让学生有迹可循,空泛的话语只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3. 打造平衡点

每个班的学情不同,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同。教育者切忌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用同样的要求制约不同的学生。学困生不能读通课文多是遇到生字词障碍,中上等学生则是理解各有偏差。要协调这种差距,教师可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结对学习,从而使学困生得到一对一指导,中上等学生在讲解指导中内化提升,二者均有所得。教师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检查,纠正普遍性问题,学生便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了。

二、品读课文,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朗读不应外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包孕于这些活动形式。

1. 把握情意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汇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各自抒发着作者的情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文章的基调,在品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地朗读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例如在教学《匆匆》时,学生熟读课文后纷纷用“无奈、遗憾、惋惜”等词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文章的情意点便已然清晰,老师适时告诉学生:作者便是这样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他自责、彷徨,再让学生读,学生便能够轻缓适度地读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了。又如《北京的春节》,学生刚刚度过了愉快的春节,可以很自然地体会到作者的轻松愉悦,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把握语气中的一份惬意,读得从容而美好。在点拨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观看视频,播放背景音乐,高质量地引读等方式都能使文章本身蕴含的情意渲染出来,朗读出感情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2. 析读形象点

朗读作为一种文意理会手段,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恰如其分的朗读,潜心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义,在充分感受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的同时,与课文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在朗读中传情达意,故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应与词句的品味、揣摩和训练有机结合。教师要尽量少的要求学生齐读,而应该在品析某句某段时工笔细描,通过各种形式读好该句该段,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上的妙处。如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最后一头战象》中,“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輪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段话中,“久久凝望”“亲了又亲”“许久”这组词用得非常形象、准确。“久久凝望”如同打开一道尘封的记忆之门,而“亲了又亲”则可以体现战象对这处战场的怀念,“许久”又是回味悠长,感人至深。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想象画面,补白情景使这一内容更为丰富生动,真正走进战象的内心世界。学生在充分理解了这些重点词句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这一片段就能读得荡气回肠。

除了通过想象画面使得朗读更为直观形象,还可以赋予朗读以动作表情。如《巨人的花园》,学生朗读巨人的训斥——“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这一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睁大眼睛、皱着眉头、用力跺脚等方式,使得训斥得更为真实,朗读更富趣味。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因此,这些形象具体的词句便是突破朗读目标的切入点,一定要反复朗读,在比较中不断提高。

3. 呵护个性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却也是极具个性的创造。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感受都应得到尊重,并鼓励其读出自己的特色,这需要教师细读文本,保证朗读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当奶奶出现在亮光中时,小女孩叫了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这一段话要怎样读,就是见仁见智的。有的学生说,小女孩见到奶奶后可能会泪流满面,会哽咽着叫起来;有的学生说,从几个感叹号中可以看出小女孩的激动,应该要大声地请求……当这些观点产生碰撞,思维的火花便在绽放精彩,一节课的亮点就此生成。教师应该积极地为学生搭建平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也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在朗读指导中,讲究评价艺术也是至关重要的。建议教师评价时,要正视学生差异,以尊重个性,促其发展为前提,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如:“我们班又多了一颗艺术之星了,老师真高兴!”“你比以前进步多了,老师为你骄傲。”……这种激励性的语言,更能诱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朗读水平。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指导并非为朗读而读,句句精读,而是要有选择、有技巧地去指导。只有认真设计,扎实训练,语文课堂才能“读”占鳌头,演绎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长桥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词句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