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历史理解中享受有“温度”的历史

2017-07-19彭仙辉

教师·上 2017年7期
关键词:李鸿章中学学科

彭仙辉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科素养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高效课堂”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遭遇中学历史课堂的枯燥、历史温度的缺失,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教育者应让学科素养的培养与历史的本真完美结合。

关键词: 中学;历史理解;有“温度”的历史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教师上课,很多都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背景、结果、意义等简单、枯燥的堆砌、叠加。诚然,这样的历史课可以应付考试得分,但是,鲜活的历史被提纲化,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产生学习兴趣,不喜欢这样的历史课。“高效课堂”呼声日盛,而教学实践却仍然禁锢,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在今天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的历史教学中,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本文尝试探索带着有“温度”的历史走进中学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素养。

一、历史理解的内涵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五项内容,即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历史理解”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所谓历史理解,是指将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它实际上就是历史地理解和认识过去的思想方法,是历史学的学科本位观念之一。

历史学科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如过去性、时序性、综合性、联系性、人文性等。如何理解历史?罗素在西方哲学史序言中提到要有“同情的理解”;陈寅恪论述到:“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聂幼犁先生认为:“历史科学不是‘science,是今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是今人对后人的经验学、希望学。”可见,依据史料设身处地地认识具体史事,形成合理的想象,帮助学生触摸有“温度”的历史,进而养成“同情”之理解的自觉意识,是历史课程培养人文情怀和理性意识的重要途径。

二、中学历史缺失温度探因

历史应该是鲜活和丰满的,可是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认知无法深入,教学内容多到让师生感到负担沉重,无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样缺乏“温度”的历史,究其原因,有以下幾点:

一是教科书的尴尬。中学历史课程与其他任何一门课程都不一样。同样的历史对象,初中和高中各讲一遍,形成了很奇特的重复。对于相同的历史对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初中学过一遍,到了高中再学一遍。中学课时已很紧张,但丰满鲜活的历史都只提纲挈领,学生感受到的只是一个非常骨感的学科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历史课程很难形成直接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有时间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二是考试指挥棒的束缚。长期以来,历史教学围绕考试指挥棒,不求历史的生动,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在很多学校,历史课程不受重视,历史课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学校、学生和家长都陷入这样的认识误区,严重影响教师教学热情。

三是教师理念的陈旧。新课程改革给老师带来了一次彻底的思想革命,已经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旧式教学了。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强化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学科结合;提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与学生的生态课堂。但是在实践中,教师的理念仍很陈旧,害怕改变,不愿意改变,导致原本鲜活、有“温度”的历史变得枯燥无味。

三、在历史理解中触摸历史“温度”

就历史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学生理解历史是有难度的,历史对他们来说遥远而陌生,课本上的表述凝固而抽象,他们自己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又极其有限。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理解素养,需要教师去“复活”历史“符号”,让历史有“生命”的温度。

1. 重回“历史现场”,大胆合理想象

中学历史教材的提纲化,让学生感受不到历史的鲜活。即使教材中会有历史遗迹的实物图片、文字材料,但这并不是历史的全部。历史应该是可触摸的,我们可以重回历史现场,准确定位时空,明确历史人物,对应文化因子。故事的基本要素具备,从情景到故事,大胆想象,从而还原出相对真实的历史,就如在历史现场去查勘历史、得出真知。

有人参与的历史,就要回到时人的情境,以他的认知及观念、主观动机、思维习惯来还原历史真实。如讲到“澶渊之盟”,一直是受后世指责的失败例证。以往的史书认为,宋既不能消灭契丹,反而在盟约中承认辽政权,又开“岁币”之例,以至两宋“积弱”,局面江河日下。对于这段历史,学生能了解到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历史理解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出现了障碍。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依据史料,创设历史情境,重回“历史现场”。

教师介绍:在“澶渊之盟”前后,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在望都之战中兵败被俘的王继忠。他深受两国君主信任,在澶渊之盟中担任了“牵线人”的角色。

材料一:王继忠,开封人……咸平六年,契丹数万骑南侵,至望都,继忠与大将王超及桑赞等领兵援之……至白城,遂陷于契丹。真宗闻之震悼,初谓已死,优诏赠大同军节度,赗赙加等,官其四子……契丹主遇继忠甚厚,更其姓名为耶律显忠,又改名宗信,封楚王,后不知其所终。

——《宋史·列传第三十八》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闰九月,“契丹驻阳城淀,因继忠致书于莫州石普以讲和”。

——《宋史·本纪真宗二》

二十二年,宋使来聘,遗继忠孤矢、鞭策及求和劄子,有曰:“自临大位,爱养黎元。岂欲穷兵,惟思息战。每敕边事,严谕守臣。至于北界人民,不令小有侵扰,众所具悉,尔亦备知。向以知雄州何承矩已布此恳,自后杳无所闻。汝可密言,如许通和,即当別使往请。”诏继忠与宋使相见,仍许讲和。

——《辽史·王继忠传》

材料二:丁卯,萧挞凛(《长编》作萧达兰,《宋史》作挞揽,诸如萧达林、萧挞凛等皆书写不同而已。)与宋军战于遂城,败之。庚午,军于望都……壬申,次澶渊。萧挞凛中伏弩死。 ——《辽史》

“时契丹母老,有厌兵意。”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在“澶渊之盟”前,宋辽战争导致榷场贸易经常停废;“澶渊之盟”后,榷场常设,互市不断。北宋通过榷场贸易获得的收入,可以抵岁币支出且略有盈余。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P35

以上材料,展示历史人物王继忠作为“澶渊之盟”的重要人物如何充当牵线人,辽请议和的多方面原因以及“澶渊之盟”后的榷场贸易情况等,重设历史情境,大胆想象时人(王继忠、宋真宗、辽萧太后等)的认知、主观动机、思维,多角度立体重现了“澶渊之盟”的历史真相。基于材料,学生在评价“澶渊之盟”时,有了历史理解素养,这样才不会简单地认为它是“失败的例证”。

2. 还原“历史细节”,报以“同情”理解

长期以来中学教学演绎的方式都是宏大、抽象的。政治和经济史的教学实践,使历史不见了人,不见了细节,不见了偶然性。教师把历史宣讲变成了干巴巴的教条和抽象的甲乙丙丁,让历史变成了波澜不惊、毫无悬念的必然结果。这使得历史教育失去了本真,也违反了“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为其开辟道路的”这一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

因此,要革新历史教学的演绎方式,让它充满生机,关注生命,拥有情怀。教师备课应突破教材的局限,在历史教学中珍视历史的偶然性及其细节材料。如上海市第八中学张明霞老师在执教《洋务运动》一课时,将李鸿章30多年间的照片、信函、奏折等史料呈现,介绍了清朝的“国运”,例举了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成就,并探究他的心理活动,还原“历史细节”。教师给学生塑造了立体的人物形象,而且将个体与环境、个体与时代密切关联,将生命置于具体的国情与世势下观察,引领学生对历史人物深切同情和理解。这样的历史课,还原了“历史细节”,关注鲜活的生命,体现了历史教育的本真。

3. 复原“文本”评价,碰撞历史思维

以往的历史教学,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老师总会挖空心思找到各种史料,然后由学生根据史料归纳出核心思想。这样的教学仅限于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文本思想的能力。有的人以为,课堂教学的“以学为中心”就是全部放手给学生,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其实,学生的学科素养还是需要教师的“带”和“导”才得以完成的。以历史人物的评析为例,清政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因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而遭万人唾骂,便成了千古罪人。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免去了他的显赫职务;国人斥之为卖国贼。如何评价李鸿章成为历史教学中学生的疑惑。课堂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探究题,教师出示以下材料:

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清史稿·李鸿章传》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

我中堂佐治以來,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教师多侧面、多角度地提供多则对李鸿章评价的“文本”材料,然后让学生谈对这些观点的看法。这一设计,不是教师简单地说“是”与“不是”,而是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权还给学生。学生通过不同人心目中的李鸿章形象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人物,在讨论的过程中碰撞历史思维,既可以培养对多元评价的包容之心,又能将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延伸到对史学多样观点的理解,培养在对历史的关怀中兼具对现实的关怀。

重回历史现场,还原历史细节,复原文本评价,让历史的生动、悬疑、魅力、智慧跃然纸上,我们对人物的同情、对历史的理解才能更加设身处地,才会在课堂上享受有“温度”的历史。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周南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李鸿章中学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李鸿章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在多解中学创新
“超学科”来啦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