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2017-07-19欧萍

教师·上 2017年7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教师

欧萍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若能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新奇感、成功感伴随着,那学习效果一定会好。而教师教的过程中的几个“度”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学生良好学习心态的培养。下面具体述之。

一、提问的深浅度

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种很常见的教学手段,它在促进学生思维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而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式方法、问题的设计,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课或听课时常可看到教师一个问题才出口,学生就个个高举着手争先发言的情景。这时的教师往往心中生喜,听课的人也往往以学生发言的踊跃与否来判定教师上课的水平。其实很多时候,课堂上举手的人不多,而学生的思维却在积极地进行着。这体现出的其实是两个层次的教学,一类教师的提问是想办法把学生的认知纳入自己的认知框架之中,这样的问题学生回答起來很活跃,举手的人很多,可所提的问题不一定有价值。另一类教师的提问,学生会出现暂时的冷场,而冷场的背后却是在积极地思考,紧接着的是踊跃的、有价值的交流,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

提问的深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好坏。问题提得浅了,学生无需动脑,思维得不到训练,于学习无益;提得过深,学生思维受阻,产生畏难情绪,教学亦收不到好的效果。怎样把握深与浅这个“度”呢?关键是要看某一目标达成的要求。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问的目标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能力以及课堂教学目的等因素确定的“每一问”的期待性的结果。钱梦龙老师教《愚公移山》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助愚公移山,劳动之大,生活之艰苦,他爸爸肯让他去吗?”这一问学生马上会想:“他爸爸?书上没有写啊!”随后,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落实“孀妻”一词的意义。这样的问题看上去不深,却有价值。学生读课文,往往只注意大体情节,而忽视对词语的推敲,不注意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这一问,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及用词。

有些问题比较深,如《醉翁亭记》中揭示全文主旨的“太守之乐其乐”究竟指的是什么内容?这样的问题是涉及总体目标的,可以先提出,也可以水到渠成地最后归并总结。但不管是先提出还是后提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让学生一口一口地“吃掉”问题。即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太守之乐其乐”,必须先清楚:山林之乐、民情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必须有前面这些“乐”的层层铺垫,最后才能得出“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而这个“铺垫”过程,就需要教师一步步地设疑、提问了。

一般来说,识记、理解类的提问,当然应该浅些,让全体或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落实。而对于一些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的提问,就应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要把握好提问的“度”,应注意几条原则:

(1)有明确的目的性原则。课堂教学目的,是确立“问”的目的的核心,离开了这个核心来设计问题的深浅,则不管多么具有艺术性也是没有用的。

(2)有一定的启发性原则。如果说学习的动机、兴趣态度是学习的动力系统的话,那么情绪方面的因素,则是调节维持系统。课堂上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往往能调控学生情绪方面的因素。

(3)有明显的梯度性原则。这不是单纯追求提问的坡度,而应该是充分紧扣教材和围绕教材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设置阶梯,让学生逐级登高。

(4)有灵活的调控性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情况随时有变化。能顺顺当当地按设计的问题进行教学固然理想,但中途“卡”住,产生不得不改变提问方案的情况也在所难免。因此,要把握好这个“度”还必须随机应变,灵活设计,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二、训练的松紧度

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思想高度集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以达到高效率。其实,这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良好愿望而已。笔者曾上过这么一堂课,把教学参考用书上安排的两课时的内容压缩到一课时讲完。其结果是上课一开始就投入紧张的授课、提问、讲解、板书、练习中,几乎没有让学生有空闲的时间,甚至连“说”的时间都省略掉了。由于这是一堂公开课,学生的精神还算集中,配合得还算不错,任务算是完成了,可那堂课一结束,学生都说累死了。一个个脸上再没有平日语文课后的满足感。这显然是笔者把课安排得过紧的原因。偶尔也听过松而不紧的课,那是教师事先没有认真备课,上课时漫无边际地扯,结果没有完整、严密的训练,学生听不听也没关系,这样的课误人子弟。

训练过程中的“松”,往往体现在时间的拖沓和节奏的松散。时间的拖沓大多与教师课堂上的调控失当有关,而节奏上的松散又往往与教师的备课有关。好的课堂调控能够促使训练由多元性、散漫性和随意性向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化转化。

一堂好的课应有松有紧、有张有弛。讲课时,重点、难点、特点要紧扣,要敲重锤,认真讲,仔细讲。要让学生思想高度集中地听,让他们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处于积极状态,体现一个“紧”字,落到实处。一些非重点、非难点、非特点的地方,一些学生多次遇过的知识点,可以让他们自己学,自己整理。给足活动时间,以体现一个“松”字。松紧结合、张弛有度、快慢有序,必将相得益彰。把握好训练过程中的“度”避免出现过松或过紧现象,提高训练的效率,应注意以下三点:

(1)听说读写几种训练的结合。新编教材练习各有侧重,但这并不排斥几种训练的综合运用。相反,各种训练穿插进行,学生不容易疲劳,效率自然也高。

(2)发展智力。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在训练中,我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我经常在课后的作业练习中要求学生任选三四个词语写一段话,开始学生不是上下文不连贯就是理会错词义,后来训练多了,学生打开了思路,造句能力大大增强。

(3)重视指导。训练不应是机械的作业,而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要提高训练的效率,教师应进行认真的指导,以提供有效训练的条件。一位教师要求学生课堂几分钟内背出《醉翁亭记》的第三节,学生有畏难情绪,这时教师及时地作了示范指导:抓住滁人游山热闹踊跃的特征,拎出关键词语“负者、行者、前者、后者、老人、小孩,往来不绝”进行记背,学生一操作很快就熟练了。

三、讲解的难易度

有的教师功底厚实,听他的课往往有许多真知灼见,可他的教学效果欠佳。这可能是他的课讲得太难了,脱离了学生可接受的范围。“曲高和寡”大概就是这样。教师讲得通俗,不能为一般学生所理解、接受。笔者也有过一次教训:在讲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诗的意境时,笔者扯开去讲解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费了好多口舌,结果学生不是稀里糊涂的。相反,有的教师把课讲得过浅,没有把教材的内在思想挖掘出来,结果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更不用说提高能力了。

好的教师往往能针对教材、学生诸因素制订出难易适中的教学目标,据此设计一系列问题,在课堂上作有效的讲解。他们往往能够易中寻难、化难为易。要把握难易之间的“度”,使难易适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

(1)由易到难。就一堂课的教学而言,教学训练应该是循序渐进的,由易而难,体现一个梯度。

(2)因人而易。教师可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如对于“尖子生”可以合理提高问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对于“中等生”的提问可以逐步升级,层层推进;对于后进生则要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引路性问题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问题要照顾中等生,鼓励性问题要选择后进生来回答。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田县瑞华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