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思考

2017-07-19黄凤鸣

教师·上 2017年7期
关键词:亲子绘本家长

黄凤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十分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在低年级就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还要求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016年的语文教材更是将“读书”“讲故事听故事”“和大人一起读”等栏目编入教材,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更加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新教材的新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阅读短文时,有些学生对字词不理解,对难点的句子读不通,对文章写了什么不能梳理出来,对文章表达的深层含义更是摸不着头脑。教师,则苦口婆心地讲解到嗓子冒烟,孩子们仍挖不到“沙中的金子”。因为一个含义微妙的词句学生没有体验感悟,教师硬是要解释出来,任凭怎么解释,学生的心里也还是像在黑暗的地狱摸不到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写作文有时词不达意,有时文不对题。这时老师要精心备课,把各种相应的写作技巧教给学生。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条捷径:将书做成台阶,到达阅读天堂。我们要教会学生们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很重要的“智力”训练,而且让学生们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必须使阅读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能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阅读材料,理解性地读。只是这条捷径,有些人不知道;有些人知道,却不知该怎么走;有些人知道该怎么走,却难得坚持陪着孩子们走。因为这是一条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路,需要技巧,需要耐心,需要爱心。所以,就有了我们的新教材改革,就需要我们教育者践行师生共读、亲子共读之路,发展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该怎么开展?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能早一点喜欢阅读,走进阅读,提高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我们且行且思。我想到了“故事”。语言文字的学习,不能将其分割成听、说、读、写,不能脱离语境。对于儿童来说,一个蕴含着丰富信息的故事是最好的语境,很容易被理解。在故事中,带领学生展开丰富的生命体验做基础,再辅之以恰当的识字、写字、讨论习作等丰富的语言实践,会比枯燥无味的分析和无休止的重复练习更具魅力。

一、先讲绘本故事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学生,基本都不识多少字,但不识字也可以读故事。教室的电脑里,我收集了大量的绘本故事,大量的图画配以少量点睛之笔的文字,形象易懂。每幅画面出来,我先指导学生们看图观察,再指着文字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们听。学生们发现文字内容和画面对应了起来,兴味十足,这时候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绘本故事阅读过程中,学生们保持了这样一种状态:内心情绪高涨,智力兴奋。故事的秘诀就在于讲述时基本不需要解释,一切可以让学生们在情境中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叙述因此得以丰盈。他们体验到了故事带来的乐趣,体验到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这是在其他游戏中所无法得到的阅读的快乐。虽然学生基本上不认识那些字,但教师没有必要要求学生们一定认识图上的字,但有识字的意识是必需的。所以讲绘本故事的时候,先看图再看字,一点都不降低学生的兴趣,反而更加培养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和专注力,为以后的独立阅读一步步打好基础。课堂讲过的故事,再让学生们回去复述给家长听,有的只能复述只言片语,有的能复述基本情节,有的可以讲得具体一些。随着故事积累得越来越多,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逐步增强。

二、用拼音做拐杖,共读三本书

1. 精读两本书:《日有所诵》《三字经》

精读是背诵积累优秀语言的必经之路,利用点滴小时间,共读这两本书,需要坚持不懈。《日有所诵》一年级版的儿歌朗朗上口,很合学生口味,而且篇幅短小。每天要求背一篇,几乎所有的学生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背诵任务。背完了,可以再根据儿歌内容编故事。对于记忆力弱、语感较差的学生,开始只要求熟读,没过多久,他们也能基本做到背诵了。每天早上上课前的3分钟,就是学生们在同桌手中互相背诵《日有所诵》的时间,背完的学生,根据背诵的熟练程度,声音是否响亮,口齿是否清楚,可以得到一至三颗星的奖励,并登记在《阅读情况表》的“校评”一栏中。

《三字经》与《日有所诵》截然相反,枯燥拗口难理解,怎么办呢?还是故事来帮忙。故事作诱饵,先在语文课里挤时间和学生们讲三字经中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再来读《三字经》相应的文字。抽象生涩的文字頓时过渡到有了故事的生动色彩,促进了思维的积极化,再用配了欢快音乐的音频来引领学生朗读,学生们摇头晃脑不再畏难。每天利用下午上课前的10分钟时间进行朗读,朗读过后,又跟着吟诵的音频一起吟诵,《三字经》似乎不用刻意强调背诵,很多学生居然也能朗朗上口了。对于少数感到困难的学生,不强求与大多数学生完全同步,只要他们跟着大家的氛围一起朗读、吟诵、感受,就算他们现在还不能达到熟读背诵的要求,但这些语言一定会在他们的意识里埋下种子,等到他们的情智发展到一定阶段,当这些内容再现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比从没接触过这些语言的人理解接受得更快,从而更感兴趣,因为学习就是一个旧知识与新知识不断链接的过程。

2. 泛读一本书:《一年级的小豌豆》

这是一本紧贴一年级入学生活的故事书,结合学生们的生活体验,可以激发他们的共鸣。首先是老师和阅读能力强的学生给大家读其中的几个故事,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自己独立阅读。一开始,有些学生感觉有难度,没有信心。于是班级开展《一年级的小豌豆》的故事会,激发学生们阅读的积极性。学生们可以在故事会上讲或读其中的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可以只讲或读一个片段,在家长和老师的陪同下,阅读体验逐渐变得越来越好,阅读的兴致越来越高,几乎是100%的学生爱上了读这本故事书。

三、亲子共读更多的故事书

光靠教师的力量推动学生爱上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家庭创设读书氛围,形成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于是,我制订了班级读书计划,发至群文件(包括孩子和家长阅读书籍的推荐),要求家长自己先学方法,根据孩子的情况“因材施教”。家长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读故事、听故事,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亲子阅读光有计划还不行,必须检查落实,我用两种途径检查学生们亲子阅读的情况:一种是和学生们交谈,口头调查;另一种是通过表格书面了解情况,了解后再及时总结反馈。

及时了解反馈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发现有些家长仍然阅读意识淡薄,也有些家长确实不具备亲子共读的能力,不知该买什么书,不知该怎样带孩子阅读,怎么办呢?我经常把学生们中的优秀读书榜样拍成视频发到群里,供其他家长学习,也在班级群内开展“秀秀我家的书柜”图片展示活动,让每位家长把自己家的书柜拍图展示到群内,让重视阅读的家庭起到榜样作用,影响其他的家庭,督促家长为孩子借阅或购买合适的书籍。还在群内组织家庭读书经验交流会,请有经验的家长分享自己的做法,并为有困难的家长答疑。

四、提供展示的平台,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生字时,我让学生根据课外的积累对生字进行比较、分类、归类、扩词、说话等活动,学生们对字词不再冷淡,而是充满热情。

我还让学生们用拼音、汉字、图画结合的方式,每天写一句到几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或描绘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写话”作业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大家一起读。学生们特别感兴趣,被展示的学生也特别自豪。在集体生活中,在学生们的互动关系中,不断进行着这样的精神财富交流,学生的劳动得到认可,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继续阅读。

通过这些活动,在学生们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不是简单地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自己学会了思考,并借助不断积累的字、词、句,去认识、感受、表达周围的事物,并借此感受到语言本身的魅力。从一年级开始,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如此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滨江小学)

猜你喜欢

亲子绘本家长
绘本
绘本
绘本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绘本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