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到大世界,枉来大上海

2017-07-19王诤

北京青年周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世界建筑

王诤

位于西藏南路与延安东路交叉口东南角的“大世界”,曾被誉为“远东第一游乐场”。在上海,但凡说起“大世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三十岁以上的本地人,很少有人没去过“大世界”。今年3月21日,修缮一新的大世界正式开放——在此之前,这里曾闭门谢客达十四年之久,此番重新开门揖客,一大原因便是今年大世界将迎来自己的百岁生日。

1917年7月14日,大世界选在法国国庆日当天开业(当时位于法租界),创办人是沪上商业巨贾黄楚九。起初这里只是一幢三层楼的建筑,所谓三楼也只是三个观景的四方亭子而已。精明的黄楚九采用边营业边扩建的策略,第二年便又起了一座园林小厅。遵循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洋建筑相结合的设计原则,至1929年才全部竣工:其时的大世界占地面积3,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4,700多平方米。

大世界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从1917年到1954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继承了中国传统庙会文化的狂欢特征,以低价策略吸引大量游客,把尽可能多的低成本游乐单体项目组合在一起,形成多方位、同时段的刺激源,构成一个总体的消费体验。大世界主入口处的塔楼,在很长时期内都是这一地区的地标性建筑,成为上海大众娱乐文化的象征。

世易时移,1955年大世界改名为“上海人民游乐场”,消费群体依旧是市民阶层,但游乐项目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几乎所有的非戏剧类项目都在大世界消失了,演出场子主要为电影场、京剧场、戏曲场、沪剧场等,逐渐成了联合剧场。

1987年,大世界恢复本名再次对外开放。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里唱主角的,不再是戏曲项目,而是游艺和歌舞表演——不管怎么说,大世界创办后的七八十年内,只要正常营业,几乎天天人山人海。它并没有如百乐门、仙乐斯歌舞厅般随着时代变迁曾彻底改换门庭,大众场所、大众消费一直是它的定位,也正是得缘于此,这里所汇聚的集体记忆并没有断代。

进入新千年后,大世界在2003年闭馆修缮,2016年12月28日开放试营业,并于2017年3月起正式开放——当日上午十时许,百多人的队伍便在西藏南路的正门口摆起了长蛇阵。据悉整饬一新的大世界将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民族、民间”为主题,定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内设五大功能业态:非遗展览、非遗表演、非遗传习、数字非遗、非遗美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均可以在此呈现。

“把活的文化遗产展示出来”

我是上海人,对大世界很有感情。在我五六岁的辰光,家就在河南路上,父亲在福州路的一家出版社任总编辑,祖父供职的李鼎和笔店则在当时南市区的豫园门口,这几条马路被称为上海的五马路,“大世界”正好被其围在中心。周末晚餐,夏天纳凉,我家老人经常带我去大世界,在屋顶花园上看个滑稽戏,也会吃一些小吃,比如油墩子。小时候觉得大世界可真大,在回廊上跑一圈,就令人兴奋不已。不算90后的话,可以说,上海此前的三代人中,至少有近70%的人都去过大世界。

2003年闹非典,大世界关门。当时我就进去看了,情形可以说是破烂不堪,比如说栏杆裂开了,钢筋都裸露在外面,地板上也是翘七翘八的,那几面哈哈镜上全是尘土,整个环境像是一个年久失修的大仓库。当时蛮心痛,觉得大世界怎么今天变成了这个样子?从2006年正式接手这个项目到现在,断断续续十一个年頭了。要修复大世界,应该采用哪个时段的样式作为蓝本成为最初讨论的焦点,最终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决定依照黄金荣时期(1931~1952)混凝土结构的蓝本修复,因为最早的砖木结构的建筑形态已无法适应这个时代的应用要求。

尊重历史,保证历史风貌的原真性是整体指导原则,大世界的六角亭以及塔楼,我们都是查了史料进行复原的。原来什么高度,现在就什么高度,原来用什么材料,现在就什么材料,屋顶有几个亭子解放后敲掉了,这次也都做了恢复。但也不是原封不动,这里毕竟不是一类文化保护单位,如果是一类,那只能修旧如旧,作为三类文化保护单位,还是可以加入一些新的功能在里面。本来是一个L型的大世界,现在呈现在面前的大世界和原来的占地面积基本相同,只是多了一些地下的部分。边上再增加一些建筑,变成U字型了——先要保证它的完整性,要原拆原上,同时要加入些现代化设施,原来这里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夏天靠电扇,冬天就靠把窗户关起来。现在把空调设备全部更新了,但难点是让它们“看不见”,机房、管道都是藏在里面的,从外观上看还是老样子。

恢复它的原貌,改造它落后和陈旧的设备,排除掉安全隐患,这是我们整体的思路和做法。我想好一步做一步,这个思维是对的,不会因为一哄而上造成资源的浪费。要想明白这里的功能到底是什么,现在的定位是一个文化娱乐型的建筑,是一个平民百姓在里面能够消费得起的建筑。过去大世界除了玩,还有吃,但现在出于消防考虑,就不适合再在老的建筑里出现明火,由新增加的建筑来消化这些项目。上海话讲喜欢“轧闹猛”(凑热闹),作为公众聚集区,安全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原来这里并没有抗震设施,这次通过加固也都做了,经过改造后,这里一平方米可以承重300到500公斤,就算全部挤满人也是安全的。我们把这里改造为一个U字型的围廊,同时也是观众席的一部分,当中间的那个大舞台在演出的时候,围廊上也是观众,上面的天桥是观众席,下面的围廊也是观众席,可以同时容纳大量的观众,但大家又不用扎堆挤在一起。

除了安全方面的考虑周到以外,还要考虑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比如一个外地人无意间经过这里,抬眼一看便能够被吸引住,进来看一看,这样才算是成功。我不大赞成原来大世界观众进来以后,要把门关上十分钟,一场完了才能接着下一场。排除像世博会那样大的活动,需要集体组织有序进场,平时我认为这里应该是进出自由的,大世界原来就是这种风格。我可以不用看完一场,只听一段就走了,因为后门是开着的,我们就是根据这个地方的功能和内容的特点来设计,所以不会有千篇一律的感觉,一个人在这里呆着不舒服抬脚就可以离开。

现在大世界由黄浦区政府来托管,并把原来整个大黄浦文化圈一并圈了进来。这个也是借鉴了一些国外经验,像巴黎卢浮宫文化圈,我们这个文化圈就把人民广场、博物馆、大剧院这些东西都结合到一起,我们要把这个文化区打造成一个公共文化区,体现出一个大的公众文化,为公众服务。为公众服务的里面要牵扯到商业服务的配套,牵扯到我们的公园和园林要散布到里面去,要综合来算这笔文化账。就此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要恢复原来的“三民(民族、民俗、民间)”,把活的文化遗产展示出来。

大世界前生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世界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与文化遗产相遇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建筑的“芯”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