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创呼吸机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器对COPD稳定期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7-07-18邢晓莉黄少祥

重庆医学 2017年16期
关键词:起搏器稳定期呼吸衰竭

邢晓莉,黄少祥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呼吸科 300450)

·经验交流·

无创呼吸机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器对COPD稳定期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邢晓莉,黄少祥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呼吸科 300450)

目的 应用无创呼吸机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伴有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观察其6 min步行距离、Borg评分、CAT评分、肺功能、血气分析等指标的变化。方法 将90例门诊COPD稳定期Ⅲ~Ⅳ级伴有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无创呼吸机组、无创呼吸机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器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3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无创呼吸机及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COPD评估测试(CAT)积分 、6 min步行距离、Borg评分、肺功能、血气分析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12周后,3组PaO2、SaO2、FEV1 (%)、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升高,3组PaCO2、CAT积分、Borg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联合治疗组变化最为显著,且3组治疗后疗效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呼吸机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COPD稳定期伴有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耐力、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健康状态。

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体外膈肌起搏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病死率较高,并给患者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中重度COPD患者即使在缓解期也往往合并慢性呼吸衰竭,再住院率及病死率等均较高[1-2]。本研究采用无创通气(NIV)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器(EDP)对COPD稳定期伴有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观察其对受试者通气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近两年收治的90例门诊COPD稳定期Ⅲ~Ⅳ级伴有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无创呼吸机组、无创呼吸机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器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无创呼吸机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4~78岁,平均(64.0±7.1)岁,病程13~33年,平均(19.3±10.6)年;联合治疗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52~84岁,平均(66.2±8.4)岁,病程11~40年,平均(22.3±16.7)年;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0~81岁,平均(63.7±6.2)岁,病程15~37年,平均(20.9±11.8)年。3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论证通过,所有纳入治疗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1)符合COPD 稳定期、呼吸衰竭诊断标准[1],并自愿接受临床观察者。(2)肺功能检测提示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70%,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50%。(3)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心房钠尿肽(BNP)等指标无异常。(4)胸片检查未合并肺炎、肺癌等其他疾病;(5)既往未使用家庭呼吸机、EDP治疗。

1.3 排除标准 (1)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心力衰竭、严重呼吸衰竭、必须立即插管者;(2)合并肺癌、活动性肺结核、气胸或纵膈气胸等肺部疾病者;(3)胸膜增厚粘连、有心脏起搏器者; (4)急性鼻窦炎及中耳炎;(5)严重腹胀患者;(5)并神经系统疾病、学习认知能力障碍、精神疾患者;(6)不配合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者。

1.4 治疗方法 共随诊观察12周。对照组: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1]常规治疗方案(ICS+LABA)进行治疗;无创呼吸机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瑞思迈呼吸机(澳大利亚瑞思迈呼吸机公司制造)辅助通气],呼吸机参数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设置。由于患者都有较强的自主呼吸,故通气模式设置为S/T模式,氧流量4 L/min,呼吸频率12~16次/分钟,治疗开始时IPAP 10 cm H2O,EPAP 4 cm H2O,待患者适应后逐渐提高压力参数,IPAP逐渐调节为14~20 cm H2O,EPAP调整为4~6 cm H2O。每次无创通气治疗的时间是4~6 h,每天1~3 次。联合治疗组:在无创呼吸机组治疗基础上加用EDP治疗[EDP(广州雪利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患者取坐位或者平卧位,先清洁皮肤,连接导线、开机、强度归零,将两个小电极片贴在两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外缘下1/3处,(如出现摆头或抬头动作,说明刺激了胸锁乳突肌,重新贴片),将两个大极片贴在两侧对应的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大小两个电极片之间的距离大于1 cm,起搏次数 9次/分钟,刺激频率 40 Hz,刺激强度:从低至高调节,至患者自觉最舒适强度,一般为8~14单位。每日1次,每次30 min。

1.5 观测指标 治疗前后的6 min步行距离、Borg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肺功能、血气分析等指标。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治疗后3组PaO2、SaO2均较治疗前升高,其中联合治疗组升高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治疗后疗效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无创呼吸机组和联合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PaCO2均较治疗前下降,联合治疗组下降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治疗后疗效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比较 治疗后3组FEV1 (%)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联合治疗组升高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治疗后疗效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无创呼吸机组和联合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FEV1/FVC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3组治疗后疗效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P<0.05,**:P<0.01,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比较

*:P<0.05,**:P<0.01,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P<0.05,**:P<0.01,治疗前后比较。

2.3 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CAT积分及Borg评分比较 3组患者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治疗后疗效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CAT积分、Borg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治疗后疗效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 讨 论

对于 COPD患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肺康复治疗是一项被广泛认可的非药物治疗措施。McCarthy等[3]综合分析了65个随机对照实验,共包含3 822例参与者,指出肺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外有研究报道即使极重度COPD患者也可在肺康复治疗中获益[4-5]。肺康复可以改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具有健康经济效益[6]。但在我国,COPD患者对肺康复治疗不够重视,呼吸锻炼、肢体锻炼等常规肺康复治疗方法疗效较慢,患者不易坚持,往往因各种原因自行中断治疗。无创通气作为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的治疗方法之一[7-8],现已广泛被应用于临床,其可有效增加肺活量,对抗气道阻力,防止呼气未肺泡塌陷,改善肺通气换气功能,减少辅助呼吸肌的做功,缓解呼吸肌疲劳[9-10]。

膈肌收缩在呼吸肌和肺通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COPD 状态下膈肌低平、萎缩,活动幅度减小,膈肌肌力和耐力降低,膈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降低,存在膈肌疲劳[11]。因此减轻膈肌疲劳,恢复膈肌肌力,能有效地改善肺通气功能。膈肌起搏即通过电刺激膈神经或膈肌使膈肌收缩,维持患有膈肌功能障碍患者的自然负压呼吸。据电极安放位置不同可分为植入式膈肌起搏器和EDP。国外研究大多是关于植入式膈肌起搏器的[12-13],对于EDP研究较少。

本研究中采用无创呼吸机联合EDP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肺康复治疗,简单易行,患者易于接受及坚持。EDP通过体表电极对膈神经进行功能性、无创性的电刺激,使膈肌有规律的收缩、移动度增加,进而增加通气量,保证患者的氧供,并促进CO2排出,降低CO2潴留,长期使用还可增加膈肌血流量肌力和耐力,降低肺动脉压,改善肺功能和膈肌功能。经过12周的观察,发现经过康复治疗的患者血气分析、肺功能、6 min步行距离、Borg评分、CAT积分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较单纯应用无创通气进行肺康复治疗效果更佳。

无创呼吸机联合EDP治疗COPD患者能更好地改善患者通气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但由于本研究例数较少,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8):7-16.

[2]沈崇灵.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1-52.

[3]McCarthy B,Casey D,Devane D,et al.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5,23(2):CD003793.

[4]Nici L,Lareau S,Zuwallack R.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m Fam Physician,2010,82(6):655-660.

[5]Lizak MK,Singh S,Lubina S,et al.Female and male chronic oh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 with severe dyspnea do not profitless from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J].Pol Arch Wewn,2008,118(7):413-418.

[6]Rochester CL,Vogiatzis I,Holland AE,et al.An Official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Policy Statement:Enhancing Implementation,Use,and Delivery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5,192(11):1373-1386.

[7]Dave C,Turner A,Dretzke J,et al.Protocol fo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e clinical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non-hospital-based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NIV)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end-stage COPD with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J].Syst Rev,2014,27(3):32.

[8]Dretzke J,Blissett D,Dave C3,et al.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domiciliary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economic evaluation[J].Health Technol Assess,2015,19(1):1-246.

[9]Duiverman ML,Windisch W,Storre JH.The role of NIV in chronic hypercapnic COPD following an acute exacerbation:the importance of patient selection?[J].Ther Adv Respir Dis,2016,10(2):149-157.

[10]Hoo GW.The role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the hospital and outpatient manage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2015,36(4):616-629.

[11]赵红东,唐冰,姜建东.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膈神经传导测定[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6,13(3):137-139.

[12]Hazenberg A,Hofker SS,van der Ae JG,et al,Diaphragm pacemaker:alternative for chronic ventilatory support[J].Ned Tijdschr Geneeskd,2013,157(5):A5572.

[13]Diep B,Wang A,Kun S,et al.Diaphragm pacing without tracheostomy in congenital central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 patients[J].Respiration,2015,89(6):534-538.

邢晓莉(1983-),硕士,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

10.3969/j.issn.1671-8348.2017.16.037

R563

B

1671-8348(2017)16-2276-03

2017-01-02

2017-03-06)

猜你喜欢

起搏器稳定期呼吸衰竭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慢阻肺合并肺癌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皮肤磨削术联合表皮细胞膜片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疗效观察
舒利迭联合喘可治注射液治疗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