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市近几年小麦白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探析

2017-07-18秦玉金江苏省扬州市植保植检站225101王汝利江苏省扬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225101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基本苗播种量扬州市

秦玉金 杨 进 丁 涛 (江苏省扬州市植保植检站 225101)王汝利 (江苏省扬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225101)

扬州市近几年小麦白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探析

秦玉金 杨 进 丁 涛 (江苏省扬州市植保植检站 225101)王汝利 (江苏省扬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225101)

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常发性病害,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由于小麦秋季播种迟、播种量大、管理粗放及春季雨水多、气温偏高、防治不到位等因素,导致扬州市小麦白粉发生程度明显加重。为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需加强栽培管理、坚持适期用药。

小麦白粉病;重发原因;防控对策;扬州市

扬州市地处江淮平原地区,小麦是该市第二大粮食作物,白粉病是该市小麦生产上的常发性病害,近年来呈加重发生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当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1]。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扬州市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初步分析了扬州市小麦白粉病发生加重的原因,并依此提出了相关防控对策。

1 近几年扬州市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

2010年以来扬州市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见表1),其发生特点为始病期早、发生面积大、发生程度重。2015年,仪征市3月下旬就在田间查见白粉病;宝应县于4月7日查见白粉病,比2014年见病早7d,田块发病率达50%,4月13日平均病株率达12%,是2014年同期的近4倍;高邮市系统田(“宁麦13”)于4月15日见病,比2014年早10d,4月20日进入发病盛期,4月25日进入发病高峰,5月20日病情基本稳定,最终病株率、病叶率、病指分别为100%、97.8%、57.6。2016年,仪征市于3月中旬见病,见病期比常年早,4月5日发病重的田块病株率达60%;高邮市4月5日田块发病率达37.5%,始病期比大发生的2015年早7d左右,比常年早10~15d;4月25日进入发病盛期,平均病株率为29.8%、平均病叶率为13.1%,5月8日平均病株率为69.3%、平均病叶率为45.1%、平均病指为18.4,5月23日平均病株率为66.3%、平均病叶率为49.5%、平均病指为22.9。

表1 2010-2016年扬州市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

2 近几年扬州市小麦白粉病重发原因初探

2.1 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

2.1.1 秋季连续阴雨,小麦迟播、过迟播面积大

2015年秋季水稻出售价格偏低,大户观望等待,导致水稻收获迟;同时,11月5~7日、11~13日、15~19日出现连续阴雨天气,扬州市各县(市、区)11月上旬雨水比常年偏多20%~90%、中旬偏多100%~230%、下旬偏多60%~250%,导致小麦播期迟、出苗迟、苗情弱、抗病性差,且还出现了烂耕烂种面积大、整田清墒理沟难度大、沟系不配套等问题。2014年秋播小麦在适播期11月5日前播种的面积占40.5%,比2013年低19%;11月6~15日播种的面积仅占41%;11月15日以后过迟播种(迟于适期10d以上)的面积占18.5%。2015年小麦适期播种面积较2014年进一步下降,迟播、过迟播面积进一步加大,全市在适播期11月5日前播种的面积仅占21%,比常年低50%;11月6~15日播种的面积占50%左右;11月15日以后过迟播种(迟于适期10d以上)的面积占29%,其中在12月以后播种的面积占10%左右。

2.1.2 春季雨水偏多、气温偏高

2015年4月上旬扬州市降水量为20.7~57.7mm,宝应县较常年同期偏多60%,其余地区偏多100%~200%,4月下旬平均气温为18.8~20.2℃,较常年同期偏高1.5~3.4℃。2016年4月上旬扬州市各地区平均气温为14.9℃(宝应)~15.8℃(高邮、仪征),较常年偏高2.2~3.2℃,旬降水量为26.1mm(宝应)~52.7mm(仪征),高邮较常年偏多60%、其他地区较常年偏多100%~200%;4月中旬扬州市各地区平均气温为16.7℃(宝应)~18.1℃(仪征),较常年偏高2.0~3.4℃,旬降水量为25.7mm(仪征)~40.8mm(宝应),宝应县较常年偏多130%、其他地区偏多30%~70%。

2.2 栽培管理措施有利于病害发生

2.2.1 小麦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

2014、2015年秋播,感白粉病品种“宁麦13”、“扬辐麦4号”的种植面积占扬州市小麦种植总面积的60%以上。

2.2.2 小麦播种量大、密闭度高,田间小气候利于病害发生

由于播期迟,为提高出苗率,扬州市普遍加大了播种量,2014年全市小麦平均每667m2播种量达15.1kg,比2013年增加0.2kg;2015年全市小麦平均每667m2播种量达16.5kg,比2014年又增加1.4kg,晚播田块平均每667m2播种量达25kg左右,最高的田块达35kg以上。因播种量增加,导致小麦基本苗数偏多,2014年全市小麦平均每667m2基本苗数达23.5万株,比2013年高0.2万株,其中每667m2基本苗数在30万株以上的面积占11.8%;2015年全市小麦平均每667m2基本苗数达23.7万株,比2014年高0.2万株,其中每667m2基本苗数达30万株以上的面积占14.2%。因小麦播种量大,导致田间密闭度高,田间小气候有利病害发生。

2.2.3 草害发生严重

由于小麦播期迟,杂草冬前化除面积小,春季化除又容易受倒春寒影响,能顺利开展杂草化除的有利时机较少,导致部分田块草害发生严重,这又增加了田间的郁闭度,导致小麦白粉病发生相对较重。

2.3 防治不到位

针对近年来扬州市小麦白粉病早发、重发的趋势,当地植保部门要求在3月底至4月初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进行防治,而广大农户仍习惯于在4月下旬结合小麦赤霉病进行兼治,但此时已到了小麦白粉病发生盛期,导致防治效果差。仪征植保站试验表明,在发病初期用药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可达70%~80%,而在发病盛期用药防效仅为40%~50%。

3 小麦白粉病防控对策

3.1 加强栽培管理

坚持适期播种、精量播种。播种后做好田间内外三沟配套,及时清沟理墒,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培育壮苗匀苗,确保合理茎蘖苗数,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植株的抗病性。适时开展杂草化除,适期播种且气温适宜时要在冬前开展封闭化除,以减少春季田间杂草发生量,减轻化除压力,降低田间郁闭度。

3.2 坚持适期用药

加强宣传发动,改变农户传统的用药习惯和用药时间,对感白粉病品种、重发地区,要在3月下旬4月上旬选用对纹枯病、白粉病均有防效的药剂(可每667m2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15~20g)进行防治或预防,在小麦穗期再结合赤霉病防治进行兼治。

[1] 杨进,刘学儒,秦玉金.扬州市近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J].中国植保导刊,2014,33(4):39~42.

2017-01-13

猜你喜欢

基本苗播种量扬州市
扬州市直击一线精准执法 媒体直播显成效
扬州市深化危化领域精准执法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播种量与多效唑对豫麦158 产量性状的影响
弱筋小麦“杨麦15”播种量试验研究
小麦新品种浚麦k8最佳播量研究
蓮葉田田清風來——记扬州市廉政文化展示馆
基本苗数对席草东席1号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小麦播种密度对籽粒主要品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