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广电全媒体系列评论创新实践探索

2017-07-16张俊林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融合传播新闻评论选题

张俊林

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郑州 450002

摘 要 新闻评论在主流媒体舆论引导重任中承担着一种特殊的责任。文章总结梳理了河南广电全媒体三组系列评论在选题、采访、表达、传播方面的创新实践,对新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的创作创新与有效传播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新闻评论;选题;创新;融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1-0104-02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灵魂和旗帜。2016年,河南广电全媒体先后推出三组大型系列评论:“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系列(18篇)、“我们的党代会”系列(4篇)和“河南再出发”系列(8篇)。三组评论立足大局、体现担当,析事明理、引导舆论,改进文风、创新表达,开创了河南广电全媒体新的评论话语体系,开辟了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和“三微一端”新媒体融合传播新路径,在引导主流价值、打造言论品牌、提升媒体影响力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本文结合这三组评论,试从选题、采访、表达、传播四个维度深入剖析河南广电全媒体在新闻评论创作创新上的探索与实践。

1 选题创新,让评论更有时代性

新闻评论的成败关键在于选题。选题是否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是否能够抓住问题的实质,将直接决定新闻评论的质量和价值。成功的选题必须吃透“两头”,一头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中心工作;一头是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上下两头结合,既是党委政府关心,又是普通百姓关注的选题,自然会“叫好”又“叫座”。

大气污染是近年来百姓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如何破题?2016年7月4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吹响了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号角。河南广电全媒体大胆抓住这一重大选题,精心策划组织,在一个多月时间里,陆续推出系列评论十八篇,从宏观到微观,结合实际,条分缕析,直击痼疾,建言献策,最终把治理大气污染这一全民“共识”变成全民“行动”。这组评论及时、准确传达了党委政府的声音,舆论引导与环境治理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起到了1+1>2的效果。

“我们的党代会”和“河南再出发”两组评论,皆是围绕省第十次党代会重大主题展开。广播电视评论选择这一主题,必须充分考虑媒体传播特点,让群众愿意听、喜欢看,评论切入的角度至关重要。“我们的党代会”——街头随机采访听到的这句话,让评论员心头为之一暖,一下找到了会议与百姓的契合点。系列评论从百姓身边变化说起,迅速拉近了党代会与百姓的距离。同样,“河南再出发”系列评论选择百姓关注度较高的文化强省、脱贫攻坚、简政放权等内容切入,做到专业知识通俗化,理论阐释接地气,使评论有了很强的贴近性和渗透力。

《南方周末》有一句广告语是:在这里,读懂中国。新闻评论的选题也应该有这样的大视野、大关怀:将选题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紧扣时代脉搏,针对社会热点,选择恰当角度进行生动而深刻的说理,这样的评论就会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进而推动这个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2 采访创新,让评论更具附加值

什么是好评论?一个基本的判断是有没有附加值。简单地说,就是读者能否通过你的评论获得他所不知道或者忽略的信息和知识,你的评论中是否包含着你独家的信息、独到的判断或者独特的价值认知。

附加值从哪里来,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调查采访。

有新闻界人士曾提出,新闻评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原因在于,只有通过采访才能真正吃透“上情”和“下情”,真正掌握基层实际、群众呼声和现实问题,写出的评论才能言之有物、针对性强;真正实现了与群众的交流、沟通,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写出的评论才能观点鲜明、逻辑性强;真正体验到新闻发生地的社会背景、风土人情,写出的评论才能鲜活生动、可读性强。

以“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系列评论为例,在创作之初,评论员考虑比较多的是:我省各地污染防治的真实情况怎样?治理的难点和压力在哪儿?有无好的经验?带着这些问题,评论员“兵”分多路,从豫西走廊到豫东粮仓,从工业重镇到花木之乡,行走数千公里,深入全省多个市县走访、调研、座谈,掌握大量一手信息。同样,在创作“我们的党代会”系列时,河南广电依托18省辖市驻站记者,采访各地企业家、农民、干部、教师、医生等各界人士对党代会的期盼,48小时内传回20多万字采访素材,涉及1 500多个问题。

有专家感叹说:河南广电全媒体三组系列评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可以看出评论员下了很大功夫,做了很多的調研和功课,言之有物,论之有据。

好的评论要靠好的作风和文风来实现,靠好的脚力、眼力来完成,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评论员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成熟的记者,真正厚重的评论本就应该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上。

3 表达创新,让评论更接地气

评论是一种思想表达,是一种观点传递。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不同于报纸评论,必须考虑线性传播的媒体特点,在改变文风、创新表达,解决评论可听可看易懂、入耳入脑入心上下功夫。

河南广电全媒体推出的三组系列评论,每篇文章800字左右,短小精悍、清新明快、朗朗上口,尤其善于使用来源于生活本身的“新鲜”语言,极富表现力和个性的语言,来增强评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系列评论中:“出门捂着脸,吃饭盖着碗,一年吃个预制板”“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马就不难”等出自百姓之口的市井俚语,诙谐、幽默、通俗易懂,却又及其形象、生动、贴切;“河南再出发”系列中《新型城镇化是富民之路》一文指出,“只有让农民少起来,才能让农村富起来。”语言浅显直白;“我们的党代会”系列中,“关注党代会,就是关注河南的明天,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等话语,则犹如和老友倾心交流,循循善诱、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在互联网传播语境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还必须考虑如何适应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受众不同的阅读体验,在同一主题的个性化表达、可视化表达上谋求创新与突破。河南广电全媒体三组评论在刊播过程中,各媒体结合自身特点,各扬其长,进行二次创作创新。电视摒弃了过去主持人坐着播报的方式,充分利用演播室大屏,设计制作新的背景,主持人站在大屏幕前娓娓道来,把“字音画”的手段发挥到极致;新媒体制作了集文字、图片、音视频为一体的融新闻,可读可看可听,引来网友纷纷点赞。

创新,知易行难。好评论要引导而不训斥,深刻而不深奥,易懂而不浅陋,犀利而不尖刻,平和而不平淡。归根结底,要在创造性表达、实事求是表达、形象化表达上下功夫。

4 传播创新,让评论“走”得更远

河南广电全媒体这三组系列评论是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推出的,融合传播使评论传播效果较以往成倍放大,“走”得更远。

2014年10月,河南广电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大象融媒体集团,按照“中央厨房”生产模式,真正实现了信息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河南广电还在全国首次提出“广电全媒体”概念,在系列评论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旗下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微视和新闻客户端,以及户外大屏、公交移动电视等多媒体传播优势,聚合发力,唱响“同一首歌”,实现宣传无死角、全覆盖。

在三组评论的刊播过程中,宣传管理部门发挥了“指挥中枢”的作用,统一调配媒体资源、同一步调行动,有条不紊、徐徐推进,保证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组系列评论还吸引了全省18省辖市电台、电视台,多家县级电视台、地方日报转发转载,实现了省市县全媒体联动,开创了一省媒体互联互通、融合传播的新范例。

数据表明,“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系列评论在电视台播出期间,《河南新闻联播》收视率较前两周翻了一番,同时段收视排名提升了8个位次。一组评论能引起千万人的关注和期待,除了“内容”好之外,新媒体传播之功也不可小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面对信息严重过剩,受众注意力分散的新形势,河南广电采用评论这种最直接表达态度的形式,用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锐度的文字,展现了超强的赞扬、动员和批判的力量,用广电全媒体更多元、更生动的手段,共同服务于思想的表达与传播。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河南广电所做的互联网形势下新闻时评话语体系新探索和全媒体传播路径新实践,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家驷.论党报新闻评论的创新[J].中国记者,2007(1):10-11.

[2]袁新民,张进.党报评论写作创新[J].新闻前哨,2009(4):19-20.

[3]程鐵军,刘纯友.创新党报评论的探索与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0(8):24-25.

猜你喜欢

融合传播新闻评论选题
新年刊
选题有误
融合创新,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电视节目与微博的融合传播研究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从推选到竞演
从“第六届广府庙会”联动报道看南方报业媒体融合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