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当下社会环境展开的思考

2017-07-15张凯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性理想美学

张凯

摘 要:“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是观能满足的兽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这段出自李泽厚先生的话总是在让我们思考关于人性的东西。当所有人都想要去追求第一张床的时候,第二张床和第三张床不断地交叉重合,以至在现今这样的社会里,并不能轻易找到存粹的第二张和第三张的存在。而真正存在真理的第一张床,因为远离人们真正的生存空间,让现实的人们,越来越疏远,只是还没有忘记。真理缥缈于后两张床之间,也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发达之后所留下的结果。若是强硬分开,谁又能真正抓住真理,谁又能证明谁抓住的的确是真理呢?

关键词:理想;现实;美;美学;人性

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90后、00后开始影响着这个世界的潮流,从柴米油盐到国际流行,从风靡一时的非主流到韩流的入侵,一代代的年轻人,用自身的想法去影响着这个世界,也无条件地接受着一切来源于世界的馈赠和施舍。美,时时刻刻围绕着我们,就像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那样,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美的定义。个性充斥的年代,所有的定義,都会归结为解释,并建立于个人的基础上趋于合理。

一、是否区别

大多数人心中的美是现实的美。建立于自己生活多年的观摩经验上,没有科学依据,也无从合理解释,这样的美的观赏性,多数是围绕看得见的、显而易见的、美好的进行。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但跟风性地评论,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无非是人的本性使然。谈之美学,很多非此领域的人们会觉得很高端。毕竟隔行如隔山,就如同画画的修不来汽车,而修汽车的欣赏不来一幅画作。但不是绝对,这就是个性使然。现代物欲丰富充盈,隔行眼中的“高端美”已不那么孤傲地站在艺术之巅。有人会稍作了解,以便离“高端”更近一点,有人会用钱财来换取“高端”,以便装饰在自己的身上,换来敬仰膜拜。无论以哪种方式来接近触碰,也是生生让“高端美”离所有人更近了一点,不再那么鹤立鸡群般寻不到半点知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的“三张床”理论,即世界上存在着三张床。第一张是“理式”的床,这张床是存在于人类出现之前的。柏拉图认为这是“床的真实性”,也就是说,这是床的最高真理,是理想的床。第二张床是木匠按照人们描述中的“理想的床”做的现实存在的床,是能被人用眼睛看见和用手触摸到的。这是对理式的床的模仿。第三张床是画家按照或者说模仿木匠做的床创造出来的非常具有艺术气息的床。这是一种基于模仿之上的模仿。我们所熟知的现实的美就如同第二张床那样,被世人所统一认可并接受的一种美,也可称为狭义的美。而“高端美”,作为学科知识被人类追寻了数千年以来,也领导着世人统一的美,却也接受着世人各方的言语,充实,从不外强中干。这样的“高端美”,就是第三张床,存在或只是意念存在。

再回到普通人对于美的理解和定义。现代年轻人总会给一些外貌出众的明星冠以男神女神的称谓,见多那种清一色式的美貌,虽然在不久之后会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看“腻了”,就弃之,但还是有一批又一批的人,追随着清一色的“美”,并乐此不疲。明星的红极一时,有的时候是需要对的时间对的地点来烘托和抛砖引玉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不一样的长相的明星,会在不一样的时候“红极一时”。就像很简单的,每个人都知道的,在唐代,以胖为美,而在现代,以骨感的瘦为美,更有甚者,现今社会里,风行的健身,各种“马甲线”“人鱼线”层出不穷,霸占着人们的视野和大脑。这种关乎时尚感和流行感的“美”,没人会否定,却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摸得着的。这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一种看得见的、可以触摸的一种美。却不是模仿什么而形成,在每个不一样的时代,都会有这样的标准,在影响着现世和后代的人们。这是对于人们外貌的美的定义。那么,对于物件、环境的定义呢?

在古代,或者往近了说,近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北美、欧洲等那些国家,从影片录影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生活的环境或是使用的工具物件都有那个时代独有的特点。那些时代并不像现代社会各种事物已经趋近发展至顶峰,人们在认真生活的同时,会渴望去了解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见识,去创造更多能造福于自身的物件。各行各业,都在发展的路上蓬勃地往前走,几乎没有特别繁琐的交叉交流,所以也就保障了彼此的纯度,彼此的特点也都完美地被保留下来。现代人喜欢收藏经典,尤其是能代表某个年代的经典之作,从家具用品到音乐画作,人们用一种行业内统一认同的标准去衡量一个经典之作的价值,并加以小心珍藏。其实也就证明了这种纯粹的美在人们心中的价值,反过来,人们的行为,也表现了人们对于美的定义,也未曾因为时代变迁而偏离多少。

所以也无法说明,现实肤浅又实在的美,与经典而理想的美,到底有无差别,有多少差别。

二、真正的定义

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把青铜器作为一种独特独立成章,承“远古时代”,启“先秦精神”,用平近的语调解读出在其中的那种审美趣味,把青铜器所呈现的狞厉之美的本质归为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的结合,是一种“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李泽厚认为的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远不能代表历史的全貌,艺术的发展脉络同样也是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由于艺术体现了更多民众的审美意志而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这里所出现的体现民众审美意志的艺术“美”,在我看来,是已将第二张床与第三张床结合而呈现的美,这样代表历史性质的美,不是单纯的“美”,不能用言语来形容,去描述,是一种能够震撼所有人内心的一种共鸣式的“美”。中国人读历史喜欢钻研帝王之术、能臣之道,总希望从书堆中找些能为现世所用的经验教训,李泽厚将美的历史与社会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地引作一篇篇美文,“时代精神的火花凝练,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是人一唱三叹,留连不已”。历史有历史政权争夺时的波涛汹涌,美无时无刻不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事物,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人们,并被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改变。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庄子对世间的感叹。那样一个超凡脱俗的人物,对于天地间大自然的这种美,依旧是无法忘怀的。李泽厚先生对狞厉之美的解读,庄生对自然无为之美的解读,后人认为这样的解读是正确的,前人又有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文字去描述。

一味地去批判人类前前后后写下的无数定理定义,或是一味地遵从这样那样的说法教诲。即便来个几千年时间,依然是无法找出真正的真理。其实在这样丰富繁杂的社会里,人们不可能像过去的学者那样单纯地这样认为那样认为,不可能只是探索一个光明的世界。棱镜折射出的光,每一面都有不一样的事实色彩,但每一面都有同一个名字,是光。也就是说,在繁琐的知识海里,寻找真理并不难,难的是对于一切同类同门有着无比大的包容能力,并能清晰地解读出来。也许那样定义,才是最真的真理。

三、结语

以我现在的学资,我所能理解的“美”,是存在于现世每一个人的身上的,能定义的美仅仅是“美”中小小的分支。那么回归到自身,我们往往会在知识海里迷惘,不知道作为研究艺术的学者究竟该如何在这样庞大的艺术世界里找到真理的存在地。很多从事艺术学习的学者都大张旗鼓地认为自己在研究美学,但也仅仅是搜集些书籍,品读一些经典之作。在现代社会,并没有多少人会以研究美学为真实目的学习研究经典以为后世美学的发展做贡献,学生不懂得怎样得到真理,而教育机构亦不懂得怎样做一艘可暢游于知识海的帆船。迷惘中迷惘,学风慢慢不见了好的踪影。知识向来是互通的,当成为了必要研究学术的学者时,其实,更多的需要我们去做的,是将自己想要知道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搜集到,在自己的知识范围中无限地、不断地画圆。李泽厚先生以历史呈现美的各种面,相同的,各式各样的学者,没有理由觉得自己隔行如隔山一般从而坐井观天,得过且过。

“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是观能满足的兽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引用这样的一句话,并不是要引起文章显示的原意,更让我看重的,是人性、感性、理性,个体社会交叉互存的一种事物。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时代不同的流行的美,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会有不一样的各种风格式人物。更有甚者,在感受这个世界的时候,不一样的人会用不一样的感官,不一样数量的感官,那么得出的结论,亦真亦假,谁又能真正评判。在所有人都想要去追求第一张床的时候,第二张床和第三张床不断地交叉重合,以至在现今这样的社会里,并不能轻易找到存粹的第二张和第三张的存在。而真正存在真理的第一张床,因为远离人们真正的生存空间,让现实的人们,越来越疏远,只是还没有忘记。真理缥缈于后两张床之间,也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发达之后所留下的结果。若是强硬分开,谁又能真正抓住真理,谁又能证明谁抓住的的确是真理呢?

我们期待一个鲜明的答案,但还是想要让这样的飘渺感多存在一刻,因为尤其接近“美”。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2.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人性理想美学
仝仺美学馆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盘中的意式美学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逼近人性
纯白美学
功能与人性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