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蒙古族文化艺术发展变迁

2017-07-15窦薛霖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宗教蒙古族变迁

摘 要:蒙古族人民在辽宁生活的历史悠久,从13世纪初至今已经有800多年。从宗教信仰和生活环境变化对辽宁蒙古族文化、艺术发展变迁的影响,以及新中国辽宁蒙古族文化艺术发展情况几个方面探讨辽宁蒙古族文化艺术发展、变迁的现状、原因。

关键词:蒙古族;宗教;文化;艺术;变迁

辽宁省蒙古族存在的历史十分悠久,自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并将国家势力逐渐扩展到辽西一带,蒙古族就在辽宁扎根,历经八百多年,至今已经有阜新和喀喇沁左翼两个蒙古族自治县,12个蒙古族乡镇、5个蒙古族满族混合乡,约67万人[1]。

一、宗教信仰对辽宁蒙古文化、艺术的影响

辽宁蒙古民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后期信仰喇嘛教。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及科学文化的普及,喇嘛教在辽宁蒙古族中的影响越来越淡薄了。

(一)萨满教文化与辽宁蒙古族民间神话传说

古老的蒙古族游牧生活,受自然的影响极大,牧民崇拜自然,依赖自然。萨满教是蒙古族最古老的原始宗教,兴起的根源就是自然崇拜,在发展过程中,除自然崇拜外,逐渐延伸出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其文化影响主要体现在辽宁蒙古族传统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以蒙古族的民间故事为例:体现辽宁蒙古族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对火和鹰鸟崇拜的代表作品有《月亮公主》《阿讷乌娜射太阳》《白公鸡请太阳》等;对部落联盟时代以及狩猎与游牧生活的追忆,代表作品有《喀喇沁的来历》《僧王和阿莫萨那塔》等。

萨满教曾经是必不可少的信仰基础和思想武器,在蒙古族先辈统一各部落、组织政权、建立国家时起到重要的作用。如:蒙古帝国可汗“成吉思汗”就非常信奉萨满教,崇拜萨满教最高神明“长生天”。“成吉思汗”,其含义就是“赖长生天之力而为汗者”,与汉民族帝王的“君权神授”具有相同的政治意义。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后,萨满教作为原始宗教满足不了统治者为巩固统治服务的政治目的而被藏传佛教逐渐代替。

(二)喇嘛教对辽宁蒙古族文化艺术的影响

藏传佛教又称为喇嘛教,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蒙古人信奉喇嘛教开始于元朝,辽宁境内的蒙古族信奉喇嘛教与蒙古族东部封建主的提倡有关,1587年东部蒙古贵族察哈尔部图们汗邀请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到内蒙古东部地区传法,并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修建了喇嘛庙——太平寺和保安寺,喇嘛教由此开始在辽宁地区传播。元朝灭亡后,喇嘛教失去了信仰的政治基础,随之销声匿迹。直到清朝,喇嘛教在蒙古族再度兴起,清太祖努尔哈赤极力推崇喇嘛教,其迁都辽阳建筑京城的时候,就修建了喇嘛塔。清太宗皇太极同样信奉喇嘛教并在沈阳修建了著名的“实胜寺”等众多寺庙建筑。历代清朝皇帝对喇嘛教都推崇备至,鼎盛时期辽宁蒙古族地区寺庙林立。据不完全统计,到民国初年,辽宁地区共有喇嘛寺500余座,以阜新瑞应寺为例,曾有僧人多达3000余人,寺院享有治理一方的权利,是合法的政教合一体制。

喇嘛教的盛行,催生了大量的寺庙建筑艺术,寺庙、佛塔、画像、雕像、彩绘、雕刻的大量需求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佛教艺术工匠,也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佛教艺术作品。现保存较好的彰武县圣经寺壁画、北票市惠宁寺壁画、阜新市海棠山摩崖造像都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其中海棠山摩崖造像占地面积大,艺术价值最高。海棠山摩崖造像在2平方公里的裸露岩壁上开凿有260余尊摩崖造像,造像既有阳刻浮雕,也有龛内浮雕,种类繁多,有群像、单像,有坐有立,有祥和有狰狞,千姿百态,形象逼真,体态健美。雕像的刀法继承了晚唐时期的佛像风格并结合古希腊和罗马的雕刻艺术,创造出富有民族风格的佛雕艺术,被称为中国藏传佛教黄教东方中心现存代表,也是宗教对辽宁蒙古族文化、艺术发展影响最大、最突出的艺术典范。

二、生活环境变化对辽宁蒙古族文化艺术的影响

辽宁蒙古族作为古老的游牧民族,元代、明代乃至清代初期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清朝康熙以后由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农耕文明,农业渐渐成为主要经济[2],但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近300年的时间里,经济、文化发展缓慢。1949年以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蒙古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经济、政治、文化才有了迅速的发展。

13世纪初,以铁木真为首领的蒙古部落统一草原各部,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蒙古,蒙古由一个部落的名称演变成一个民族的名称。之后的150年里,蒙古人逐渐从大漠迁徙到东北,以军屯、民屯、建立行省管理机构等形式生活在辽宁各地,辽宁蒙古族与汉族杂居,定居生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草原上的蒙古族部落居民居住分散、人口少,游牧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他们勇敢、好客、善良、温厚、慷慨大方的性格,从草原迁徙到东北以后,地理环境的限制让辽宁地区的蒙古族牧民逐步转换为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蒙古族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物从大量的肉质食品转为以大米和素食为主,为了适应温和的气候及方便农业劳作其传统的蒙古袍服饰开始向汉服样式转化,房屋也从蒙古包转变为土木房屋。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革,人们的需求、爱好改变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自然而然也随着发生变迁。

文化的变迁实质上是文化的适应过程,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本民族在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下长期积累起来的整套适应体系,是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最佳适应选择[3]。以当下为例:社会的发展,交通和信息的畅通,让辽宁蒙古族与汉族等多民族文化、政治、经济交流越来越多,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别逐渐消失。现在67万的辽宁蒙古人中,使用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会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蒙古人不到50%,大多居住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以及蒙古族乡镇、聚居村、屯中,另外一半人在语言上已经完全汉化,不再使用民族语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完全汉化的蒙古人会越来越多,这是民族文化适应社会发展必然发生的转变。

三、新中国辽宁蒙古族文化、艺术发展情况

政治环境的变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巨大的影响。以当下为例,新中国建立之后,蒙古族从封建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摆脱了以往特权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国家实行一系列政策保障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一)对蒙古族文化、艺术的保护性收集、整理

建国以来,为了保护、传承辽宁蒙古族文化、艺术,辽宁民族文化研究工作者、专家整理、挖掘了大量蒙古族优秀文化遗产,编写完成1981年出版的《中国民间音乐集成》,1986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199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等著作中辽宁蒙古族文化部分,对蒙古族文化艺术的进一步研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辽宁蒙古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喀左东蒙民间故事》,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由辽宁民族出版社用蒙、汉两种文字出版,洋洋洒洒200余万字,内容包括民间故事、传说、神话、民歌等,记录了世代流传的辽宁蒙古先辈的人生观念。如:对自然、天地万物的崇拜;对游牧生活、农耕生活的发展记录。描述了辽宁蒙古族300年来的生活、婚姻、历史,传达出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体现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共存的辽宁蒙古族地域特色,以独有的历史发展特色和鲜明的区域民族特色向世人展示了辽宁蒙古族民间文学内容的丰富性、题材的广泛性,是中国民族文化中弥足珍贵的遗产。

其他的著作还有:何凤仪、白凤翔整理编辑的《蒙古贞民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的《关山辽墓》,王光撰写的《辽西古塔寻踪》,于永祥主编的《辽宁蒙古族四十年》,暴风雨、项福生撰写的《辽宁蒙古族史话》等都是记录辽西蒙古文化、艺术发展历史的优秀著作。

(二)融群众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蒙古族音乐、歌舞、影视

为了传承、保护和弘扬辽宁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辽宁蒙古族文化发展项目研究;承担辽宁蒙古族非遗文化名录整理申报;承担辽宁蒙古族文化艺术作品创作、人才培养与提升;承担国家、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重点节目创作及组团演出等任务,2016年辽宁省民委研究决定,命名阜新蒙古族民族艺术团、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文工团等11个团体为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地。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蒙古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发展蒙古族文化事业,在促进蒙古族文艺作品创造,丰富蒙古族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做得有声有色,硕果连连。目前,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文工团现有演员近34人,每年演出100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现有演职人员30人,每年演出100场。

阜新蒙古族民族藝术团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文工团结合全县民族文化市场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文化需求,以马头琴等民族乐器演奏和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送戏、送文化下乡。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宣传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充分发挥了基地示范作用,为繁荣自治县民族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除了在舞台上表演以外,近年来,国家还提供资金大力支持辽宁蒙古族文艺产品的发行,如:辽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胡尔沁说书、东蒙短调民歌光碟及MV作品已经上市;《情定敖木伦》《美丽的乡村我的家》等一系列反映蒙古文化或辽西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电影的上映[4],也让辽宁蒙古族文化艺术的传播、影响逐渐扩大,其经济运行与文化推广同时进行,形成了良性的滚动式循环发展。

2010年中共辽宁省委发12号文件《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中,辽西蒙古族文化作为辽西特色文化产业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成为辽宁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政府的大力支持让辽宁蒙古族文化、艺术在新时代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dwcrkpc/,2008.1

[2]南文渊.东北民族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06):108-112.

[3]于海峰.当代满族传统文化“趋同化”变迁的认识和思考[J].理论界,2011,(05):143-145.

[4]吴智嘉,吴勃.现阶段辽西蒙古文化产业化发展形态及政策建议[J].辽宁经济,2013,(07):66-68.

作者简介:

窦薛霖,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宗教蒙古族变迁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清潩河的变迁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