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体工程学在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研究

2017-07-15查新苗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陈列博物馆

查新苗

摘 要:博物馆在人们的城市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社会与文化价值,人作为博物馆陈列的服务对象,其感官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博物馆陈列的设计离不开人体工程学,如何通过人体工程学提升博物馆陈列的设计品质,是现阶段博物馆发展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从人体工程学的概论出发,分析博物馆陈列设计中“人的身体”与“人的心理”相关理论应用,旨在提升博物馆的总体服务水平。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博物馆;陈列;应用

随着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理念的改变,博物馆在城市中的文化职能越来越凸显。但是目前,国内多数博物馆展品陈列设计依然以“物”为中心,忽视了服务对象的感官设计,忽视对观众不同类型、不同体验、不同文化背景的需求。因此,在此背景下,针对服务对象——人的生理与行为特征对博物馆陈列进行优化设计,通过运用人体工程学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是当前博物馆发展需要深层次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人体工程学的概论

人体工程学也可称之为人机工程学,其概念源自欧美国家,指的是通过研究人在环境中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并结合人与物体、环境之间的各项联系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寻求最佳的协调比例与关系[1],为优化设计提供信息与理论依据。人体工程学其目的在于提升人类的活动与工作效率,满足人对安全、舒适、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过去人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经常会习惯性地将人与物体、人与环境相分离,将其孤立对待,认为人与物体、环境之间是独立存在的,但是人体工程学的提出,将这一传统理念进行突破,重视人与物体、环境之间的联系,并基于此进行相关理论性研究和探讨。

博物馆的展品陈列要求对物品进行恰当的、科学的、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展示,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对展品的展示架构进行合理安排,与普通的室内陈列设计不同,其设计离不开人体工程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如何通过人体工程学提升展品的设计品质,寻求一个合理的设计思路提升博物馆陈列设计水平至关重要。

二、博物馆陈列设计中“人的身体”相关理论应用

(一)博物馆陈列中的视觉方面问题

人的视觉有其活动的规律,这也是我们平常所提到的视觉习惯。人们视觉观察的习惯通常是由左向右、由上到下,将人体的视觉习惯应用到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就需要按照展品的重要程度按照视觉顺序进行科学排序,其顺序为左上、右上、左下与右下[2]。另外,视觉水平方向上的移动相比垂直方向的移动速度较快,水平的尺寸判断相比垂直的判断更加准确。例如在杭州的临安市博物馆展品陈列设计中,博物馆大厅的正门招牌将大厅位置关系明确,并以人体工程学理论为设计基础,参照人体的身高高度进行招牌高度的设计,让人们能够比较顺利地浏览到招牌内容。另外,在博物馆内的指示性摘牌设计是,其大小与标高也是参照人体的视觉方面因素,宽度为30㎝,长约80㎝,确保观众能够在一定范围之内清晰辨识到指示牌内容,且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标识牌,促进其指示作用的扩大化。

(二)陈列的密度

陈列的密度指的是展示的对象其所占用室内空间的百分比。设计科学的陈列密度,能够有效地提升展示水平和效率,让观众在一个较为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展品的观赏。在博物馆的展厅中,展品与展示道具所占据的面积比例,占室内地面与墙面的40%~60%为最优[3]。若比例超过60%,就会造成空间密度过大,容易导致参观人流的堵塞,也很容易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而过低的展示密度,则会浪费室内陈列的空间,导致展示空间显得过于空旷。

(三)陈列高度

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净高度应当保持在4m以上,如果高度低于这一数值,就很容易导致观众产生一种压抑的感觉。展厅高度最高的高度应当根据人体工程学的相关知识以及观众的平均身高进行布置,在国际博览会的展厅设计中,有的会根据自身需要将高度设计在10m甚至以上。

展品陈列的高度指的是博物馆展品和观众视线的一个相对位置,观众是否对陈列高度适应,主要受到人体的视角与感官限制,人體最佳的视觉区域是自身身高的20~40㎝之间。因此,通常展品的陈列高度应当控制在350㎝以下,一般博物馆会将高度设置在100~350㎝之间[4]。

如果将人体的平均身高假设为168㎝,那么其视觉高度水平线应当为150㎝,最佳的陈列高度应当在125~185㎝之间,在距离地面的80㎝以下的位置可以布置最为大型的展品陈列区。

三、博物馆陈列设计中“人的心理”相关理论应用

(一)灯光效应

博物馆展示区域的灯光方面设计十分考究,通常博物馆会将灯光的整体亮度设置得较暗,且多以黄色光线为主。这种灯光的设计原因是因为展品的保护,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其受到较长时间的光化学辐射,这包括紫外线与红外线、可见光的辐射损害等。同时也是为了给观众创设一个较和谐、温暖的视觉环境,提升展品的照明广度,则会相应程度地增加对展品的光损害[5]。因此,如何更好地保护文物,又可以让观众提升其观赏效果,采用何种光照材质成为研究的重要问题。现阶段,我国多数博物馆会使用白炽灯以及荧光灯等照明的光源,白炽灯的光照明度最接近自然光线,其紫外线含量相对较低,能够使得展品更加生动清晰,而荧光灯的灯具其亮度较低,且发光的总额度较高,紫外线含量远远高于天然光线。

在国内外一般针对重要文物会使用玻璃展柜进行光照的隔断,而对于一些具有高度反射性的材质,设计师在进行灯具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炫光这一照明因素。保证观众在展品的观赏过程中,不会受到窗外自然光线的直接照射或来自其他带有反射性能的器具所反射上来的炫光所影响,保证展厅的其他带有光泽面的物品产生的光映像不会对观众正常观赏活动产生影响,保证展厅内一些有一定光泽的画,观众在进行观看的时候不产生光幕反射的情况。

(二)人在空间中的定位

在博物馆的公共场合中,经常会发现等待的人群会占据空间的较多位置,他们并非在此处等车或做其他事情。国外曾经观察过伦敦地铁中车站候车的人们以及城市剧场中等候的人群,发现通常人们更习惯于在柱子周边或者远离正常的人行路线区域。在日本也做过类似的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喜欢站在那些区域空旷、视野开阔也不会引起过多人注意的区域,且不喜欢受到行人的过多打扰。

(三)参观路线

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与参观空间的相结合,能够形成一种自然性的观众参观路线,或者也被成称为动线或人流线。博物馆在进行参观路线的设计时,需要按照人流线这一理论数据,控制观众在展品参观过程中的移动轨迹,保证路线的自然性、不缺项、不重复、不交叉。在线路的设计过程中,既要避免观众出现走回头路的情况,避免观众出现体力浪费或情绪上的问题,又需要避免参观路线交叉造成的人员拥挤情况。比如在上海世博会的沙特馆路线设计中[6],利用全景融入的立体参观设计,展厅内以船体的内侧为展示的载体,利用IMAX3D技术以及自动步道的技术,将展厅全景通过立体的参观线流进行完美展示,使用1600㎡的展示屏幕,将展廊架空。这种独特的流线型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参观效率,突破了传统展厅的展会观念和模式,为观众创设了一种独特性的参观体验。

(四)捷径效应

捷径效应指的是观众在穿越某一空间区域时采用的最简洁线路,即使存在一些干扰项也会如此。观众在矩形的展示厅中穿过,其具体的行为模式与步行街的线路相似,观众在走进展厅的第一时间,就会停在几件展品中,随着路程的延长其停顿的次数也会减少,直到观赏活动完成。这是由于人体的运动经济性原则,通常人们都会选择捷径,希望少走路,因此通常在博物馆的观赏过程中仅有少数人会完成全部展品的观赏。

(五)增大展示效果

在博物馆的一定空间限制环境下,展示的整体效果越强,就会引起越多的观众注意,但并非任何屬性的物质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必须达到一个量化标准才能够增强展示的实际效果。在博物馆的展示中可以有意识地增大设计性效果,增强观众的感官刺激,例如在展厅展品周围使用较为鲜明的色彩或者比较有引导力的音乐等,通过比例的突出,增强展示效果。在展示效果上可分为绝对性强度与相对性强度,绝对性强度指的是展品本身所具有的强度,而相对性强度则是根据环境来凸显的。虽然强度系数越大,就会引起越多的注意力,但是如果出现同等系数的强度时,也会导致效果的削弱。

四、结语

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人体工程学通过人的肢体特征以及心理特征研究,了解人的思维与行为习惯,进而运用在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从而为观众提供更为科学性、舒适性的展示空间,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馆内展品的破坏情况出现,是现阶段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的重要改善方面。

参考文献:

[1]肖晨凯,朱晓娟.浅谈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1,(02):133-134.

[2]苏丹.浅谈博物馆陈列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J].工业设计,2011,(05):98-99.

[3]陈宇滔.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2,(11):200-201.

[4]付琳.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在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浅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5):109-111.

[5]卢禹臣.人体工程学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3,(13):350-351.

[6]吴华丽.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专业课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9):200-201.

作者单位:

湖南省益阳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人体工程学陈列博物馆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博物馆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