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置艺术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理论引导

2017-07-15周樊陶瑞峰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装置艺术城市文化公共空间

周樊 陶瑞峰

摘 要: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领域“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国内的艺术设计氛围日趋自由,对公共空间环境和艺术的需求从观念和形式上有了全新的理解。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融入以造型和观念艺术定位的装置艺术形成的视觉和审美冲击,来探讨这种西方纯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这个实用设计领域产生的关系,及其给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的启迪。

关键词:装置艺术;公共空间;城市文化

[基金项目:东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随着城市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发展,装置艺术以一种前卫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的关注,并以满足大众需求为前提的新姿态,完成了由纯艺术创作到与环境空间融合的环境装置艺术的蜕变。西方装置艺术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出现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现代形式主义艺术体系的落幕,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重新发掘中国符号,反映着我国民众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状态。

一、城市公共空间与装置艺术的契合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物质形态下最具代表性的空间综合体,是在城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以一种显性的空间形态呈现人与社会、自然之間沟通的多功能开放综合体,承载着城市的人文风情和精华,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应该从人的认知为参照来提升空间场所精神。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新的人文力量的觉醒促使着艺术形式在空间环境中的多元化融入。

装置艺术作为一门开放的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应运而生,出现在城市的广场街道、公园等公共空间环境的各个环节。从其自由灵活的创作手法和材料运用,以及摆脱传统束缚的创作思维,在空间环境中展现其独特魅力,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当然,这与装置艺术自身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有着莫大的关联,随着装置艺术“合法化”,与公众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呈现艺术的平民化趋势,这是社会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与其说城市公共空间需要装置艺术来促进多元化发展,更不如说装置艺术需要城市公共空间为其提供表达艺术情感和艺术展示的场所空间和平台。社会活动的群体是沟通艺术与空间的桥梁,是实现两者有机结合的着力点,公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成为连接两者之间的文化纽带,装置艺术作为有生命力的公共艺术表现形式,必须有大众参与和大众共享才能展现其魅力。从成功闭幕的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上看到,众多装置艺术作品在杭州西湖景区大放异彩,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在学习国外前卫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要汲取精髓,更要学会“走出去”,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才能创造出不可取代的作品。

二、理念的共通与再生

言及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很多时候并没有用心去营造生活空间,而是把精力集中于拉动城市的经济增长和改善城市形象,从而背离了建设的初衷。城市空间设计研究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的交叉学科,需要从多学科的交叉去分析。吴良镛先生认为在今天的“大科学时代”,对新模式的探究需要有意识地将艺术与科学结合,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错综复杂的自然和社会问题。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迫切需要装置艺术这种新生的力量融入其中,焕发生命力。

(一)视知觉的转换

装置艺术凭借其前卫的思维创作模式与公共空间环境的结合,使得艺术家实现了由自我实现向为公众服务的身份转变,更能在公共空间里反映其特定的功能和审美属性,与环境美相映衬,反映其文化内涵,同时也必然对人的视知觉所带来的心理感受产生影响。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在巴黎杜乐丽花园中设计的小型纪念装置“层叠立方体”是该区系列活动小屋的一部分,这一纪念性的雕塑采用许多铝制小立方体的相互连接,形成一个中空的部分,这些小方形的花盆穿插各种植物种植,阳光穿过空隙的投影随风摇曳,这种与光影组成的曼妙韵律形成一种亲近自然的全新空间体验。

(二)场所精神的弥散

环境因素决定了装置艺术介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表现形式,与室内场所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无法整体进行装置艺术的创作,更多的是城市公共空间与艺术创作形成统一的整体,整个公共空间的建设与艺术创作不可分,也就是说,不同的艺术创作应用于不同的公共空间环境,其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表达的是空间环境自身独有的场所精神。2012年 伦敦奥运会期间举办的世界艺术节中,在海沃德展馆前面出现了一件名为“猴面包树下”的装置艺术作品,猴面包树在非洲象征着团结和力量,设计者将这一象征意义融入到作品之中来体现地球村,游客们在这样的一个聚会点感受到的是奥运精神,是一种团结的力量,更是一种场所精神的弥散。

(三)互动思维的探究

从装置艺术本身来讲,将装置艺术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是对其“环境组成”的一种重新解读,将原本的公共空间结构加以打破、重组,试图建立起新的视知觉空间,打造公众心中的记忆亮点,并与人形成良好的互动,实现城市文化启迪的功能担当。在这个过程中要借用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语言,根植于城市文化,以人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为基点,进行自由的观念呈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宗旨就是为广大的受众群体服务的,公众的参与和互动也是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初衷。著名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在米兰大学16世纪的历史建筑庭院中设计的现代装置艺术作品“twirl”,研究了传统的庭院建筑,利用灯光和陶片运用曲线元素将几何形的庭院打造成流动的三维空间,现有的空间感受被扭曲,体验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时间感受到不一样的建筑文化魅力。公众的参与互动拉近了与所处空间环境之间的距离,是对新意识和新观念的反映,形成一种在空间上的共鸣。从这一点上讲,互动思维在这两者之间是具有共通性的。

三、注重文化理论的引导作用

没有文脉,何谈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纵观我国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倒像是以光怪陆离的审美角度对西方特征的复制。谈及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对于文化理论的引导:一方面要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展现一个城市的地域文脉和面貌;另一方面更应该以艺术表现的形式将这种城市文化释放到享用这些公共资源的大众身上,使受众群体能够参与其中,构建公众完整独立的社会意识。装置艺术作为一门环境艺术,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之中,与环境紧密结合,以互动的方式传递城市的文化精神和社会价值。引用德国艺术家波伊斯对好的艺术形式的评价来说:“跨越时空,连接心灵关怀,塑造和谐社会,推动人类进步的社会学与生态学价值。”

(一)充分展现城市文脉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栖息之所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多样化,公众能自发地去寻找合适自己的活动场所,享受这些最好的资源,比如社会活动、娱乐演出、文化交流等,这些聚会活动创造了社会交往的机会,从而发现不一样的社会价值。装置艺术以艺术设计学的创作方法为基础,与公共空间环境结合在一起,研究空间环境和公众的审美体验,与一个城市文化的精神寄托相适应,而这种精神也正是公众的社会意识和精神面貌的灵魂所在。装置艺术作为一种公共艺术表现形式,为这种精神提供了生根发展的土壤,从不同的侧面解读不同城市公共空间所反映的不同地域、历史文脉和风俗等的文化精神内涵。位于英国阿尔德盖特街道的地标景观是一件名为“空中宫殿”的装置艺术作品,作品源于英国著名诗人杰弗里·乔叟的两首诗中涉及到的奇异梦幻的宫殿的描述,该作品之所以出现在这个街道的公共空间之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地的风土人情,诗人的故乡就在这里。作品以现实中的材料和手法打造出脱离现实的情境,俨然一座木刺绣,对于该城市的民众来说,反映的是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对人文精神的赞美。

(二)引导积极的社會意识

装置艺术能够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与公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受众群体对该环境给予的高度关注和参与,这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的趋势表现,引导着更多的大众群体对和谐与情感的共鸣。结合对装置艺术参与到公共空间设计的研究,对于“以人为本”“多元化”“传统革新”、“设计伦理”等这些被现代设计界广泛推崇的名词进行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谈及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技术革新和观念转变,引导大众对公共空间的审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人文价值的意识水平的提高。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博物馆门前的公共空间中,Matthew Soules建筑事务所安装了一个植物构架的装置艺术作品,用人工的手段将植物的生长展示在大众视野,以遮阴纳凉的形式和绚丽灯光的配合,与民众一起探讨人工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梦幻的空间里,人们可以驻足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四、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对装置艺术的接纳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充实的过程,在时代精神和前卫意识的趋势下,这种设计模式能够进入这种纯粹的存在,走进都市生活空间,走进民众的思想意识,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能够自由表达艺术精神的城市才是我们大家真正的城市,才富有活力。我们相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平台,更能充分地引导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精神面貌,为未来城市的发展增添一份更感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杰曼诺·切兰.视觉机器:艺术装置及其现代原型[M].杜宇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孙萌.后工业时代城市空间的生产:西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空间分析方法解读中国城市艺术区发展和规划[J].国际城市规划,2009,(06).

作者简介:

周樊,东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在读,设计艺术学专业。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陶瑞峰,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装置艺术城市文化公共空间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