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留园的营造与修复研究

2017-07-15汤宁晓张佳丽谭喆陈文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留园变迁

汤宁晓 张佳丽 谭喆 陈文祎

摘 要:旧有“吴中第一名园”之称的苏州留园是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其建于明嘉靖年间,迄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留园以其精湛的建筑与空间艺术著称,布局紧凑,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山石极具特色。

关键词:留园;空间序列;变迁

留园地处苏州西郊的留园路,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初名东园,为时任太仆寺卿徐泰时所有。明清鼎革之后,园子逐渐荒废,至康熙初年时,其只剩山石架构依然如故。而后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时,此地被刘蓉峰所得,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取新园名为寒碧山庄,也就是现今留园的中部区域,他所建的传经堂(五峰仙馆)、卷石山房(涵碧山房)、明瑟楼等都还可以找到。现在留园中部的布局大致还是嘉庆初年的样子。太平天国之役之后,留园虽然保存完好,但由于无人修葺,园景日益荒芜。后来到光绪年间,盛康买下此园修整,并扩建了东部的冠云峰庭院,达到了目前的规模。民国十七年(1929年),国民政府曾经出资修缮过留园,而其也曾两次被辟为公园。但总体来说,民国头二十五年间的留园易手频频,遭损严重。而后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留园先后被日军和国军当作驻军养马的地方,园景几遭灭顶之灾。解放后,经由苏州市人民政府支持,留园于1953年在刘敦桢教授的带领下被全面修复。我们今日所见的留园基本面貌是1953年和1985年两次大修后所遗存下来的。

一、空间序列的营造与变迁

正如彭一刚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里所说,空间序列组织是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问题。而影响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关键因素就是观赏路线的设计。首先入口部分采用了类似于串联的序列形式,极度收束视野;到了中部景区环水设点,综合利用与山池相对的走廊房屋和登山越水的桥梁山径大致形成环状的序列形式;自曲溪樓东侧的庭院原是官僚地主在园内享乐活动的地方,以主厅五峰仙馆为中心,还我读书处、鹤所、西楼等辅助用房环绕于四周呈中心辐射的序列结构,整个东部景区既有串联又有中心辐射序列结构的特点。

在1930年代的留园平面图(图1)中能发现在清风池馆北侧有一条封闭的折廊,这段折廊很明显具有强烈的隔断性,作为边界的存在(图3中用黑色虚线画出了这段消失的折廊)。而这段折廊在之后并未被刘敦桢修复,使得中部景区北侧的长廊与远翠阁相连,在远翠阁前庭的绿荫处空间豁然开朗。然而折廊的缺失导致中部景区环状序列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东部的中心辐射结构也受到破坏。而原先以静态的院落空间为主的庭院变为纯粹的交通空间。

在以五峰仙馆为中心的东园区,原是官僚地主生活娱乐的地方,各个房间的体量较小,大的厅堂被分割,适用于日常的使用。而改造后的将小的房间合并为壮观的厅堂使得透视感很强,更加适合作为公共游憩的地方。

如图4左半部分所示,刘敦桢改造前的五峰仙馆被划分为若干个小的封闭式空间,较为私密。而图4右边为改造后的五峰仙馆格局,只有两个大的厅堂,空间更加开放,能够适应游客游览的需要而不是作为私人空间来使用。

二、入口营造

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多处市井,因而空间有限,造园的工匠在入口营造方面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组织空间序列,变不利为有利,将狭长的入口与园内空间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了园内空间。

从留园大门走至山池区,必须经过50米蜿蜒曲折的长廊,曲折、狭长、幽闭的长廊,给人以沉闷、压抑之感,曲廊和小院作为序幕用来衬托主景区,待走到尽头、进入主景区之时,便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通过几次巧妙地“收”与“放”,将两侧高墙所营造的沉闷感打破,使人走在其中,游兴盎然。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前厅。因两侧高墙围绕,难以获取较好的采光,故开辟了天井。既可满足采光需求,又可营造光影的变幻,可谓一举两得。

前厅东侧是一条长约8米、宽约 1.5 米的过道,再折转经过两个差不多大小的曲廊后步入门厅小院。其中,假山配植一两棵古树,阳光斜落,树影婆娑。

绕过门厅小院后过道,曲折重重的窄廊尽头便是入园的交通枢纽——“古木交柯”小院。整个庭院别无他物,仅二树、一台、一匾,以粉墙作纸,化有为无,化实为虚,营造了疏朗淡雅的氛围。

像这种先抑后扬的空间对比手法在古典园林中非常常见,例如苏州的怡园,由于主景区位于整个院子的后部,所以为了突出主景区,在通往主景区的道路上设置一些游廊和小的院子来抑制游人的视线,等到走到主景区时视野突然开放,和留园的入口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中部景区的虚实变化

在园林的建筑布局中往往建筑密集的地方会显得实,而疏的地方则会显得较为虚。在留园的中部,南面和东面的建筑非常密集,而北面和南面则显得非常稀疏,所以使得建筑的虚实对比非常强烈。

在建筑物的里面上也同样有虛和实,墙垣为相对实的部分,门窗空洞和廊则为虚。以建筑密集的东面和南面来讲,东部主要是以曲溪楼、五峰仙馆等建筑形成的整体,所以较实。南部的建筑是由明瑟楼、涵碧山房等组成,这里有很多空廊和槅扇,因此相比东部较为虚。

园内以墙隔开不同景区,墙上又大有文章,有漏窗200余孔,窗、漏窗、洞门运用框景、对景、漏景手法,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实中有虚。

例如中部景区的南立面以大面积的实墙来衬托前方的建筑,又在建筑上点缀半实半虚且样式不重复的漏窗和隔扇,虚实变化丰富。

长廊蜿蜒高下,约670余米,“之”字曲廊、空廊与小天井巧妙结合。空廊、小天井、漏窗、槅扇、洞门等形成的富有变化的画面以及框景、对景、漏景等多种手法展示的奇峰异石、名木佳卉,形成了虚实的变化之感。若以建筑、山石、植物等为代表为实景,则以云雾、烟尘、声音、自然香气来使场景虚化。虚景是实景意外诱导和探索的空间,位于留园中部的闻木樨香轩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宜观秋景。轩内有郑文源的诗句:“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园主盛康以“闻木犀香”的典故很好地把自己高洁的志向说了出来,其间渗透禅意。

四、空间渗透与层次

留园北部、东部以及西部景区的大部分区域与最为重要的中部景区之间通过各种式样的廊、墙连通、隔绝,使各个空间相互隔绝而又连通,同时又通过样式繁多的漏窗使园内各部分空间相互交融、渗透。处于入口与中部主景间的“古木交柯”景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通过留园南部一段较为逼仄、紧迫的入口空间后,第一个到达的中部景点为盛氏于光绪年间所构建的新景点——“古木交柯”。“古木交柯”景区为一小院,是一围合空间,主景为一相交之树木。“古木交柯”景区通过其南面高大的墙体很大意义上隔绝了来自于外界市井的喧嚷对于园林内部安静环境的影响,同时其又隔绝了外部的市井空间,并通过其北面的景墙与中部主景区相隔,从而在入口与主景这两大空间之中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小型景观空间。“古木交柯”作为连接入口与“涵碧山房”“明瑟楼”等中部主景的围合景观小空间,增加了不少园景空间的层次感。

“古木交柯”景区的北面景墙上存在的六个样式各异的漏窗将园林的中部主景之景色隐隐约约地传递出来,从“古木交柯”透过漏窗向外看,能看见若隐若现的建筑、植物、山石、水色,而从外部向“古木交柯”内看,又可见旧墙斑驳、叶影扶疏。在“古木交柯”这一空间的西部,还有一洞门,可将游人引入“明瑟楼”及一旁的“绿荫轩”。由此既可见“古木交柯”这一小型围合空间的不完全封闭以及其与主景、入口空间之间的相互独立、渗透与连接,又可见这几处空间之间虚实掩映的空间处理手法。

类似于“古木交柯”景区与留园中部主景区之间的关系,留园各部分景区之间常常通过不同形式的漏窗、洞门、廊以及空窗使相邻空间的渗透、交汇感和不同园景间的虚实变幻增强。同时,在两个主要景观空间之间增设次要的小型景观空间的空间营造手法在留园中同样常见,园中的“鹤所”“石井小院”等景区的营造就属于此例,此类营建手法可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园内空间的层次。

中部主景区空间体量稍大,假山石、亭台楼阁、石桥、水作为其中的景观要素,使其空间内元素之组成及装饰丰富多样,水池之中的水幢更是为其空间的点睛之笔,增添了园景内的秀丽与灵动之气。主景中心——水池中的曲桥、濠濮亭及假山石将池分为一大一小两部分,此为增加整个水池空间层次的基础之笔,减少了一丝水面的空旷感。水池东南部为“涵碧山房”所代表的主体建筑群,而西北部主体则为树木以及假山石,与北部树木、山石中半遮半掩的“可亭”与东南部的建筑群形成对景,而北部、西部的树木、山石与离东南部建筑更加远的“闻木樨香轩”“远翠楼”又恰好形成了一幅完美的远景。主景东南部的建筑群与北部“可亭”的对景、及“闻木樨香轩”“远翠楼”以及山石树木的借景相结合,将主景区空间的虚实结合又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合适的对景、借景、装饰、树木山石的参差、藏透和遮漏、主景水面的延伸及东南部主体建筑的高低起伏、鳞次栉比(如绿荫轩与明瑟楼高低檐之对比)都丰富了主景区空间的形式、意趣,增加了空间的层次。

作为主景中心的留园中部水池通过对对景、漏景、借景等多种方式的巧妙运用,以及与树木山石和周边建筑的合理搭配,虚实结合,有聚有分,使其自身看起来仿佛更加辽阔。

“明瑟樓”前面积偏大的石质亲水平台又成功将主景东南部的建筑繁复的形式及构成而呈现的空间感从陆地延伸至了水面,此处则锦上添花般地增添了些许空间层次感,同时将游人引至水面之上,增加了游人的兴致。

中部景区之东部的“五峰仙馆”景区以“五峰仙馆”和所围绕的太湖名石——冠云峰为主,是由方轩、曲廊、门洞及漏窗围合的多重庭院空间。此处空间节奏变化明快,近乎极致地运用了交融、渗透相邻空间的营建手法。“五峰仙馆”这一大型景观空间连接了“汲古得绠处”“揖峰轩”“鹤所”“还我读书处”等小型景观空间,这些空间各自功能又相辅相成,于其中更显整体空间层次之丰富。五峰仙馆建筑空间形式及多样,光线、空气于其中穿梭,忽明忽暗,各个独立空间相互的渗透、交融及衔接之巧妙于这之中也可见一斑。

西部景区造景密度则大为减少,空间在此处交汇、渗透及隔绝的层次感主要由假山石及郁郁葱葱的树冠所构成,在山石树木中藏露着“舒啸”“至乐”二亭,其中野趣横生,空间感受上虚实结合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其远不如中部主景令人印象深刻。

留园东部景区的代表为以“林泉耆硕之馆”这一鸳鸯厅(会客厅)及其周边的建筑群,与“五峰仙馆”景区的营造空间手法大同小异。“林泉耆硕之馆”为代表的东部景区与以“五峰仙馆”为代表的中部景区东部之间空间的设计将“过渡空间”这一理念运用到了极致,几乎是不厌其烦地使用漏窗、空窗、洞门这些传统元素,将空间设计的“分隔”“渗透”理念反复利用,最终使得这两大空间之间长37m、宽15m的狭小面积内形成了十五个小型空间,平均每个空间37㎡。这些空间内分布有花坛、假山石、小型构筑物,虚实相映,园中有园,既不会因园内空间狭小而觉拥挤,也不会因园园相套而觉单调,反而是移步易景、相互渗透,在原有空间基础上增加了通透性。因障景、对景、借景等多种方式的巧妙使用,使得这些空间序列排列紧密,布局结构合理,逻辑关系严密,秩序井然。由此使得这一连接两大重要空间的过渡性空间不沦于俗套,观赏性、游玩性大大提升,其内部空间层次和这三个空间整体的层次感也大为提升。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其钧,邵松.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顾凯.江南私家园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4]阮仪三.江南古典私家园林[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5]童寯.园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6]陈从周.看园林的眼[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7]盛翀.江南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方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8]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9]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10]计成,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11]鲁安东.隐匿的转变对20世纪留园变迁的空间分析[J] .建筑学报,2016,(01).

[12]潘谷西.江南理景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71-86.

作者单位:

汤宁晓: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张佳丽、谭喆,陈文祎: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猜你喜欢

留园变迁
留园:亭台廊榭,秋色迷宫
论苏州园林对南方新中式园林风格的影响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苏州园林的空间叙事与抒情研究
象棋子的变迁
浅议拙政园和留园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