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化问题研究

2017-07-13赵金亮叶甫能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8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思想政治工作

赵金亮 叶甫能

摘 要 思想转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方法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并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针对近期高校学生党员的信仰缺失、诚信意识淡薄、消费文化盛行、利己主义思想突出等问题,文章对该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重点论述了转化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转化的内容、转化的度的把握以及转化的方式等问题,以期为不同文化层次的高校学生党员开展党性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生党员 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转化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2013年度课题-高职高职学生党员网络素养教育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课题编号:WHSZYB008。

作者简介:赵金亮,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师,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叶甫能,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干部,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372

思想转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方法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并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高校学生党员是高校里素质较高、思想活跃、活动力强的群体,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的转化工作,保持学生党员的纯洁性、先进性,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近段时期在对高校学生党员的调查分析中,发现了该群体存在的一些问题:信仰缺失、诚信意识淡薄、消费文化盛行、利己主义思想突出等。面对此类问题,亟需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好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的转化工作。

一、转化的原则

教育对象自身思想政治观念由一极向另一极变化的过程或现象称为思想转化,转化针对的是已然形成的“恶”的态度和观念。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因其责任所在,其转化工作的任务就是把偏执的观念、错误的思想、消极的情绪等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服务。由于高校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神圣性和特殊性,因此其核心的转化要坚持必要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转化针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高校学生党员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接受能力强。时代的发展否定了以往在规范性操作环境下,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和集体利益,吟唱阶级斗争圣经式的革命语言,而漠视基本的人性,否认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的存在,强迫受教育者被动接受有违逻辑的教育理论。科技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人的启蒙意识的觉醒诉求个体利益的多元表达,期望与他者建立平等、协商、民主、自由的教育关系,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进行重新分配和调整。规范性操作经实践证明不适合现代社会教育的要求。而今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往发展性方向转化,发展性的操作环境,从理论话语、教材话语和政策话语等符号化的表达环境中解放出来,注重个人的教育体验,彰显人文情怀,主张通过个人潜能发挥、个人能动思想改造,实现个体对社会的价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具体到实践领域,高校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转化,要充分尊重教育对象,通过平时小事上细致入微的关心、获得学生党员的信赖,在出现各种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和环境,进而确立科学的思想观念。转化工作还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关注群体的心理成长,又要顾及个别学生党员的心理特殊性。

(二)实践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宏观和微观应用领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实践语言。实践性是思想转化方法运用的另一重要特点。实践育人理念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而形成科学理念,它以高校学生党员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直接、间接经验为基础,开展与学生党员个体价值实现有着紧密联系的各种应用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以促进该群体形成善良意志、民族与国家观念观念、创新意识等育人方式和理念。思想转化是一个复杂过程,既需要循循善诱的思想理论宣导,也需要一定形式的实践经验教育,让转化对象形成独立性的客观判断,按一定的规则、制度约束规范个体行为,在行动中体验思想。遇见一些极端的严重偏离主流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或基本伦理道德要求的思想和言论,教育者更需从宏微观着手,研究该思想或行为产生的背景因素,注意个体化差异等。高校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思想转化方法要拟定步骤,要切实制定思想转化目标、践行思想转化计划、检验思想转化效果等有关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和总结。

(三)开放性原则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受儒家传统教育影响和“工具性”教育目的控制,呈现出愚昧和保守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思维狭隘、观念落后、缺乏创新理念、 “社论化”趋势明显、话语“泛政治化”等。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波涛冲击着这些旧观念、旧思想影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求在话语逻辑、话语内涵、话语表达方式和话语资源方面进行合理行转化,要求放眼世界,打破狭溢的政治意识形态革命化、暴力化的极权主义话语界限,积极吸收普世价值以及世界各国优秀的经济、文化、科技资源,与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进行交流,彰显个性化发展,引领多样化的社会价值取向。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化工作已实现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回归,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化工作时,更多的把目光瞄准世界,认真分析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之间的博弈经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的正常回归。

(四)科学化和系统化原则

就是要遵循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化的规律、规则、内涵与逻辑性,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开展转化工作,全面实现学生党员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实现培养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思想是人类在实践中产生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有限反映,人的行为靠思想支配。对学生党员进行思想转化,要按照科学化原则进行,要明了思想转化要有科学理论支撑,许多科学发明、发现均证明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性的内容,证明客观真理的存在;对学生党员进行思想转化,要树立系统的理念,将思想转化工作与其他工作(教学工作、实践课程、心理体验等)融为一个完整系统,注意各系统內部要素的相对统一性和外部系统交叉性,还要将思想转化系统中的内部系统之各单元要素,如品德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党员的思想进行连续性定位分析。

二、转化的内容

转型期社会,高校学生党员思想和行为变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对该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为此,需要对该群体政治工作转化的内容进行系统研究,以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转化的实效性。

(一)思想的转化

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个自然的产物,受个体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突发事件、交往群体等因素的影响,是人们认识的理性阶段。国外人认为中国人思想境界相当简单,不会去探索宇宙、自然、生命、规律这些永恒的东西,黑格尔说过“但凡一切精神的,都离中国人很远”。思想转化工作就是帮助人们转化思想观念,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观点看问题,立足实践,摒弃各种极端的、不符合社会或自然客观发展规律的思想意识,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转化往往有一个反复的长期过程,转化工作要发挥循序渐进的特有效应,切忌急功近利,防止形式主义。转化工程中,还要培养人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受教育者从一个规范行为的从属者向自我规范行为的主动者转化。人的思想活动极其复杂,经常受环境和个人际遇的影响,因此,对那些入党动机功利化、理想信念模糊化、组织纪律涣散化、宗旨意识衰弱化的高校学生党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的转化工作。

(二)情绪的转化

情绪是人们对某类经济现象或社会现象引发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思想动荡。例如学生党员对社会上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处理不好容易产生一种偏激情绪。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及时理顺情绪,防止消极倾向的扩散,控制一些增长的破坏性的冲激力量,避免把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情绪的转化可以运用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它是一种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心理治疗方法。艾利斯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倾向,那些非理性的东西就表现为非理性思维,也就是不合理思维,正是它引发了个体的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个体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源于不合理的认知,个体要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纠正错误观念,确立合理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使心理走向健康。根據该理论,对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转化工作务必深入研究个体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判断和评价等认知内容,意即改变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不应诉诸于外部事件事件,而是应该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通过改变不合理认知,进而改善情绪。

(三)风气的转化

主要是端正学风和党风。学风就是学习风气,现在的大学生受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许多人沉湎于享乐中,转化学习分气就是要让大学生党员振作起来,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仰。党风的问题更重要,我们党是执政党,执政党的党风对整个社会风气起着示范、引导的作用。就如毛泽东所说:“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 大学生党员风气的转化,要弘扬正气,反对歪风,提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要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使其转化为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精神力量;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对不良风气的管理和教育,使正气上升,歪风受扼制,逐渐形成良好的风气。习近平同志指出:“广大青年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 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就需要教育者健全高校学生党员纯洁性教育的学习制度,通过建立高校学生党员纯洁性教育制度,促进该群体整个学习风气的转化,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好习惯,保证高校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作风、行为等方面的纯洁性。

(四)突发事件的转化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发生的非常的、带有偶然性和突然性的意外事件。突发事件主要类型有:一是意识违法、违纪所引发的突发事件;二是灾害性突发事件;三是道德性及个性心理障碍依法的突发事件;四是政治性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道德性及个性心理障碍突发事件,数量多,处理起来棘手。因为道德往往在相对私密的地方更容易露出原形,人在不同环境滋生不同欲望,欲望无止境。伦理道德就是私欲的枷锁,靠自己主动来约束自己,我们应重视对个人道德贫血症下突发事件的思想转化工作。事发前,要转化容易引发突发事件的环境,尽力避免和清楚突发事件产生的隐患;事发后,要采取果断措施妥善处理,把不良影响和破坏程度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转化中“度”的把握

大学时代是心理机制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他们正处于“矛盾”期,看似成熟实则幼稚。他们渴望独立,又无力承担责任。鉴于转化对象的特殊性,要求转化工作有个 “度”的掌握的问题。“度”是指促进事物发展到什么程度而又不打破原有稳定状态界限,或是促进事物发展到什么程度发生质的转化而又能做到不是空的界限。在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转化工作中,把握好的事物发展的“度”,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关键。

(一)抓住要害

既抓重点、抓主要矛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转化工作存在重理论化、形式化、教条化的倾向,把这一工作按照既定的逻辑框架并以固定的知识组织形式呈现出来,忽视其价值属性,忽视个体差异及过程差异,缺乏“灵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导致工作开展避实就虚,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结果是学生党员当且仅当学习了一些空洞的教育符号,无病呻吟,对知识内容仅产生表层认知,无法了解它们的内在意义,无法将理论与他们所熟悉的事务和操作联系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化工作,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要透过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发掘转化对象的症结所在,查出问题的根源,把握矛盾的实质,选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不为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将教育对象的情感、意志与品质,融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整体人格之中。

(二)把握时机

就是看主客观条件是否成熟,包括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程度,人们思想的认识程度和心里承受程度以及对解决某类问题的准备程度等。换句话说,就是要从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善于抓住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来开展工作。急于求成或失去机遇,都会影响转化工作的有效性。转化工作要掌握巧妙运用语言进行情感融化的艺术。认知过程中情感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受态度影响较大,而态度的形成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主要因素构成,其中情感在人形成对事物的态度过程中起着很大的干涉作用。人是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动物,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经常事件中人的感性行为要多于理性举动。因此,对高校党员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要侧重从情感上着手,根据个体差异,把握时机、背景,找好切入点,分步骤、分层次的开展转化工作。

(三)控制力度

这是指转化工作要达到的成效程度。用力不够,达不到转化的最佳效果;用力过猛,有可能使其走向反面。因此转化工作就是要根据事物的主客观条件和矛盾发展的规律,实事求是地预计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力争使转化工作做到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多数教育者的劝说以讲明道理为主,但如能把握好“度”,用不良态度造成的具体后果来激发接受者的情绪反应,一般更能引起更多的态度改变。把握好“度”要求教育者备一定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当行则行,当缓则缓,否则无法敏锐地切中要害,更不可能抓住机遇。凡事畏首畏尾,回避矛盾,优柔寡断,往往错失良机。思想转化是带来变化,但必须以保持稳定为基本原则,要有利于党员整体素质和思想纯洁性的提高,这是衡量转化工作成败的重要尺度。还有,思想转化工作是一种引导启迪式的工作,其主要着力点是人的思想、意志、情感等的转化,因此以“内化”见功夫。

四、转化的方式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树立平等意识,要加强交互性和感染性的沟通,重视受教育者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给受教育者以足够的尊重、鼓励、信任和自主性,通过对话一讨论式的话语形式,实现主客体之间民主、协商、合作的关系。

(一)培养道德自律意识

在道德活动当中,主体自觉意识的体现就是积极践行社会道德要求的自觉性,既主体自觉意识。道德主体自觉意识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学生党员道德素养提升的根本保证。让一个人形成正确的思想,提升道德情操,需要不断地对其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改造,不断地去伪存真。教育者在充分尊重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知识教育与德行培养相结合,通过外在转化手段促进大学生党员道德主体自觉性的培养,使主体内在的道德意识与情感、信念、责任心等结合,从而唤醒道德主体良知、激发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新道德行为的动力,达到道德上的知行合一。

(二)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解答困惑、引领思维以及社会规范的内化、思想方法的吸收等,它不同于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更与心理辅导医学化有本质区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关系,不能混淆和相互替代。心理疏导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沙龙、心理训练活动、心理拓展训练、微信咨询、座谈会、、课外心理素质教育、文体娱乐活动等,帮助高校学生党员实现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成长,解决信仰、人生、社会、情感、交友、学习、就业等私理障碍,恢复心理平衡,促进心理成熟。心理疏导要摆脱“说教式”、 布道式”的教育方式,注重科学性,增强互动性,要充分尊重每一个体的权利,要理顺和化解学生党员困惑问题和心理情绪,把不正确的观点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心理疏导还要劝诫学生党员正确认识主观需要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冷静看待社会中的各种“异化”现象,领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达到需要与客观环境的和谐。

(三)调节

校园是个大家庭,学生党员日常学习和生活等社会活动中难免交织着各种矛盾、存在各种困惑,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就需要协调好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形成一个温暖的、和谐、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尊重人、理解人、关系人,充分发挥人们的内在因素和潜能,强化思想转化的内在根据,增强人们的自我调节、自我促进能力,把整体利益与个人的具体利益有机地协调起来。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转化工作,要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逐渐摆脱纯政治化灌输,将工作融入的现实生活,引导社会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发展,把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根植于学生党员的思维方式,把健康、简洁、高效、平等的党的纯洁风气,吹到每个学生党员的切身感受之中。只有具有客观性、批判性、创造性的语言才有生命力,才具有感动别人的物质力量。思想调节必须符合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发展规律,做到得当、得力。

(四)运用“微”能力

网络具有跨地域,傳播迅速、即时、变换快、受众广、虚拟性等特点。网络媒体的发展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化工作发生“质”的飞跃。网络时代,微信、微博、微公益、微小说、微电影等一系列新媒体的出现,宣告了“微时代”的来临,基于官方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威权地位受到挑战,多重信息的传播,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广大学生党员不但成为了信息的接收者、传播者和创造者,也成为了思想观念的塑造者和被塑造者,他们的学习方式、交友方式、问题认识都发生转变。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化方法必须充分运用“微”能力,利用现代传播规律,来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要素,在多元话语表达环境中重新树立执政党话语权威,让思想转化工作由原来的社会现实生活说教转化为虚拟网络世界的交谈和谈话,与学生党员实现心与心的谈话和沟通。

做好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化工作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纯洁党性的要求。面对转型社会各种风险的挑战,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化工作步履维艰,我们应该正确分析当形势,认清主流,抓住重点和难点,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注释: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812.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09-10.

参考文献:

[1]冯静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转化方法运用研究.西南大学.2014(5).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小敏.心理疏导在学生党员道德观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山东大学.2016(4).

[4]陈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转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2(5).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思想政治工作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述学测评”提升学生党员党性意识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结合”
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探析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浅谈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