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编制基础的探索研究

2017-07-13桂源海

运动 2017年6期
关键词:技击哲理太极拳

桂源海

(云南财经大学体育部,云南 昆明 650221)

太极拳编制基础的探索研究

桂源海

(云南财经大学体育部,云南 昆明 650221)

本文对太极拳编制的基础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践2个维度,厘清太极拳发展的脉络,探索出太极拳编制的基础。

太极拳;编制;探索

太极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方式,在国内和国外掀起了一股“太极热潮”。太极拳融合了武术、哲理和健身的因素,向世界传播出中国文化的崭新信息。随着2008年中华武术作为奥运会的项目内容后,全球范围内探索武术文化成为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太极拳是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发扬与延续流传,是我国人文精神层面的深化和发展,汇聚了民族文化的尊重感和认同感,是广大理论工作者高度关注的对象和焦点。太极拳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体育活动长期融合的表现,更是我国未来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有效途径。关注太极拳、学习太极拳和研究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太极拳编制的基础是什么?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产生出了太极拳这样一项兼具武术、哲理、健身功能的体育活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1 太极拳编制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基础的角度看,主要是研究太极拳的历史成因、哲理成因及机理成因。太极拳的发展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演变和推进的。人类的需要是太极拳产生的根本原因,正是有这些需要,才有了人类的发展动机,学习动机是太极拳历经历史淬炼,不断创新与变革的关键。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在行动上不断夯实创新,在观念上不断更新换代,使得太极拳从中国武术的一种拳种,不断发展壮大,掀起全球范围内的学习热潮。

1.1 历史必然

太极拳“应时而生,顺时而变”,从太极拳产生初期,其基本功能就在不断变化。从历史成因看,在太极拳形成初期,其主要侧重于技击功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候生产工具和生产技能都不够发达,为了争夺人口和资源,战争频繁爆发,彼此的太极拳作为萌芽开始产生。太极拳的出现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是搏杀自卫的安全需要,这种需要促进了技击性运动的发展,人类与自然不断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奔跑、跳跃、闪躲、翻滚等技能,在财富资源极其匮乏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尽可能多地获取更多资源。这时候太极拳作为攻防动作素材,成为了人类的一种实际需要,满足了人类的各项技能,促成了太极拳的融合与发展。

1.2 哲理韵味

从哲理因素看,“太极”二字既有深意,又有哲理。《周易·系辞》中的“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是我国古典哲学的阴阳之说,阴阳变化,彼此交融,构成了世界变化的基本原理:易简,而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艺”的易理,使得太极拳的创造之处就符合世界演变的根本。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和道家太极图说的发展,将拳理与人生哲理融合,将世界变化与技艺动作进行交融,这样就能够使得太极拳的拳理历经时代变化,反而更显新意。

1.3 机理引导

从太极拳机理而言,太极拳强调的是导引功能,对调整人们心绪,宁静人心具有显著意义。修炼太极拳强调吐纳方法,对人体的气进行调整和归纳,不断将人体的吐纳与世界的变化融合起来,使得人体机能得到发展和修炼。太极拳融合了华佗的“五禽戏”,人体经络学说,道家的“性命双修”,宋代的“八段锦”和明人的“易筋经”等对人体机能颇具研究的理论学说,这些理论对个体强身健体,提高人们的养生功能,促进人们长生健康,不断激发人们的民族文化和自豪感非常有意义和价值。太极拳素有强身健体的基本功能,而这些可作为其强身健体的根据。在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条件下,人们不断突破,形成了现在经过发展的太极文化。历史原因、哲理蕴含和机理因素在太极拳中融为一体,形成了太极拳的健身渊源,不断的从内涵和外延上进行丰富,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经典太极拳学。太极拳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人类本能基础上,有着自己的强大适应力,具有自己特有的生存能力,能够为广大喜爱者持久喜爱。太极拳在编制的过程中,从战争需要到防卫需要,后又演变成为了强身健体的需要,这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类一切兴革盛衰的关键,人类为了保障生存而自卫,这是搏斗技能孕育而生的主因,技击性运动之发生早先源于人类之本能需要,这也是太极拳编制的最初需要。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越来越符合马斯洛需求原理的高级需要,太极拳的编制也产生了更多的、更为宽广的外延需要,使得人们的本能需要逐渐演变成为最本质、最自然、最简单但也是最主要的需要。

2 太极拳编制的实践基础

从实践的角度看,太极拳于明末清初创造至今,已经历经了几百年的检验。太极拳最初是偏重于技击性的,动作比较复杂,从练习者的角度看,难度较高,因此,一开始是部分专业人士在练习。随着实践发展,太极拳结合了导引、吐纳和经络学说,采取了螺旋缠丝式的弧形运动,就更扩大了运动效果,加大了爆发力量。太极拳在技击的角度上增加了疗病保健的功能,尽管这种功能只是一种辅助功能,但是其拓宽了太极拳发展的套路,开始向保健功能迈进的实践。第一个实践者是陈氏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太极拳的基础上,他尝试编制新架,在内容上与老架一样丰富,但是却扬弃了原有的某些高难度动作,使得太极拳的修炼能够更加地接地气,既有利于太极拳的推广,也降低了修习太极拳的门槛,改变了以往的太极拳的专业门槛,但依旧是比较难以适应老年人修习的特点。这时,陈长兴的学生杨禄禅到北京传习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强身健体的需要,对已有的新架子进行改造,改变了拳套动作,形成了较为柔和的拳套修炼方法。他的儿子在他的基础上,再次推陈出新,加以改变,融入新的元素,建立了中架子,这种中架子与最初的太极拳有了很大的不一样,改变了以往太极拳高难度的动作,使得拳架逐步变得舒展大方,在动作上也日益变得和顺连绵,要求棉里藏针。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修改,不断进步,创编了新的“吴派太极拳”,这一太极拳与目前的太极拳颇为相似,在速度上,均匀用力;在节奏上,不纵不跳;在内容安排上,小巧紧凑。吴派太极拳强调的是以柔化钢,斜中寓正。由于在节奏、内容和速度上都强调均匀,该派太极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日益为人们喜爱。吴派太极拳发展到后期,形成了“武派太极拳”“郝派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孙式太极拳以形意拳之三体式为整套拳架之基础,要求重心上下无起伏,进步必跟、退步必辙,重心始终在两足间交替变换,并将此融蓄在太极拳的柔顺中和之中,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些太极拳虽然名称各异,风格各异,特点各不相同,架式繁简不一,但是锻炼原则均主张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直至刚柔相济。太极拳发展到后期,既能够适合年轻力壮者练,又能适合疗病保健者练,既具技击功能,同时又兼具健身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的实践得到了进一步地扩大与发展,党和政府强调重视民族武术遗产,太极拳作为民族武术的一部分,得到了研究、整理和推广,逐步成为了人们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太极拳除了强身健体外,还运用到了医疗体育方面,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对太极拳的疗效机理,吸引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重视,出版了大量介绍太极拳流派的书籍,日益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太极拳的发展实践证明,其功能和特点不断变化,在与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推陈出新,形成了自我的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同时也使得自身不断兼收并蓄,在扬弃的基础上,不断凸显出自己的特点。从太极拳编制基础看,在理论上,太极拳有着属于自身拳类的历史成因、哲理成因及机理成因。从技击功能到强身健体功能的演变,从一阴一阳的拳理到世间万物的哲理,从招式动作的习练到吐纳变化的融合,太极拳是紧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改变而不断调整演变的过程。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太极拳发展,虽然历经几代派系的改变,不断推陈出新,改革创新,但始终坚持着走“速度上,均匀用力;节奏上,不纵不跳;内容安排上,小巧紧凑”的路子,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通过自学也能领悟到太极拳学习的简单乐趣。从最初的陈氏太极拳,逐步演变成“吴派太极拳”,再到后来的“武派太极拳”“郝派太极拳”“孙式太极拳”,虽历经时代的更迭,但其依然焕发出属于自己的魅力。在时间的长河中,太极拳从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自身的更迭,迎来了新的发展生机,逐步成为现代人日益喜爱的一项强身健体活动。事实上,无论是理论层面的历史成因、哲理需要和机理成因,还是实践层面不同太极拳学派的兼收并蓄,扬长避短,其基本发展的趋势是从专业化向大众化演变,从技击功能向养身功能演变,从传统拳法向现代技巧转变。我们期待,也相信,太极拳在修习的过程中,在其编制和探索的过程中,未来的编制与发展也将逐步与时代接轨,形成富有生命力和自身特色的时尚的体育锻炼项目。

[ 1 ] 苑勇宽,许平肖.制约太极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以邯郸市太极文化产业化发展为例[ 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8).

[ 2 ] 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 3 ] 温彦.太极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困境探析[ 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1).

[ 4 ] 韩志强.溯本求源,圆生万物——圆道观与太极拳之“圆”[ J ].搏击·武术科学,2012(7).

[ 5 ] 干清华.试论武术影视对武术的影响[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5).

[ 6 ] 高雪梅,郝小刚,王平.推进太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1).

[ 7 ] 张洪林.陈氏太极拳.[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

[ 8 ] 王瑞元,杨谦.练习不同流派太极拳时的肌电变化[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4).

G852

A

1674-151X(2017)03-153-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6.080

投稿日期:2017-01-15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教育最优化实验与研究(课题编号:01020433-YN14041)。

桂源海(1970—),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

猜你喜欢

技击哲理太极拳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
42式太极拳